药物不良反应
什么是药物不良反应?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to drugs)是指用药过程中出现的与治疗作用无关的不良结果。药物不良反应具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全身各器官均可受累;②除新生儿期发病率较高外,儿童发病率低于成人;③多种药物同时应用时,其不良反应通常呈指数升高;④有些疾病较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需联合使用多种药物治疗的疾病(如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精神病),以及影响药物代谢的器官疾病(胃肠、肝脏、肾脏疾病);⑤药物动力学特性(如与蛋白结合程度)也影响其不良反应的发生。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最常见的是皮疹,药物不良反应的表现其次是肾脏与肺脏病损、药物热,偶有发生肝脏损害、粒细胞和血小板减少。 1.皮疹 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最常见荨麻疹、红斑与湿疹样皮疹。但各种形态的皮疹均可出现,如剥脱性皮炎(青霉素、磺胺、驱虫药吩噻嗪、MTX、抗惊厥药)、大泡性皮肤病(包括表皮坏死)、多型红斑、Stevens-Johnson综合征(磺胺、青霉素、巴比妥、苯妥英)、Lyell综合征(青霉素、巴比妥、抗惊厥药、异烟肼)、痤疮样皮疹(青春期后接受碘化物治疗的患者)、苔藓样皮疹、日光性皮炎(去甲金霉素、吩噻嗪),以及固定性药疹(磺胺、解热止痛药)。 2.内脏损害 儿童发生内脏损害较少。偶有报道苯妥因相关性间质性肾炎,以及呋喃坦啶引起的发热、咳嗽和肺部浸润。药物引起的变应性肝损害极少见,药物不良反应的症状偶会引起中毒性肝炎。 3.药物热 长时间接受抗生素治疗的药物不良反应病人,其发热不能以其他原因解释时,须考虑药物热可能。药物热常同伴有皮疹,白细胞总数和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增高,血沉加快。停药24~48小时后症状消失有助于诊断。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服药史、潜伏期及皮疹的发展过程,小心与儿童时期其他发疹性疾病鉴别。用药后出现的荨麻疹和血管性水肿较其他不典型皮疹更有诊断意义。临床一般诊断都是经验性的,要准确判断致敏药物常需行体内或体外检测。 但目前能以皮肤试验确诊的药物只有青霉素,以青霉噻唑酰多聚赖氮酸(benzylpenicilloyl polylysine,BPL)和青霉素G做皮试可诊断出绝大多数对青霉素可能过敏的患儿,一般皮试用BPL浓度为6.0×10^5mmol/L,青霉素G钠是用生理盐水新鲜稀释到10000U/ml,先做皮肤点刺试验,药物不良反应的诊断如果阴性,再行皮内试验。如果在2年内有过严重的青霉素过敏史,皮试青霉素G钠则应从100U/ml开始,如为阴性,再逐渐增加浓度到10 000U/ml。但目前尚没有针对青霉素中其他次要半抗原决定簇的试剂,因而无法诊断BPO以外的成分过敏。而且皮试只限于对速发型变态反应的诊断,对血清病及其他类型反应并无诊断价值。皮肤斑贴试验对迟发型超敏反应有一定参考价值。 体外检测抗BPO特异性IgE与皮肤试验一样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但敏感性较差。
疾病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概要: 药物不良反应避免使用过敏药物,合理用药,注意。药物不良立即停用过敏药物,尽快促进药物摊出体外,对症治疗。选用适当替代药物。抗组胺药物、肾上腺素、皮质类固醇激素等药物。 药物不良反应的详细治疗: 预防: 1.避免使用过敏药物 询问药物过敏史,帮助病人建立“药物禁忌卡”。 2.合理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尽量口服给药,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要尽量避免表面直接用药,避免患者自行用药。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3.特别注意 青霉素过敏症可发生在非治疗性接触时,如触摸青霉素制剂,密切接触使用青霉素的患者。 治疗: 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原则是:立即停用过敏药物,尽快促进药物摊出体外,对症治疗。 1.及时停用可疑药物 及时切断外来抗原进入体内非常重要。但在有些情况下,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特别是婴幼儿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皮疹,不宜盲目停药,宜于明确引起皮疹的原因后停药不迟。例如一婴儿或幼儿因患发热性疾病,首次接受青霉素或氨苄青霉素或其他抗生素治疗过程中,出现皮肤红斑及非荨麻疹样皮疹时,其皮疹因病毒感染引起的可能性比药物过敏的可能性更大。如其盲目给患儿冠上对该药物过敏的帽子,以至限制其以后不能使用该药物,不如在密切观察皮疹变化的情况下继续用药。 如果病史提示药物不良反应是基于其药理作用,那么以后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使用时可通过减少剂量、延长给药间期以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有条件情况下,最好行药物血清浓度监测。此外,氨苄青霉素性药疹是一特殊的例子,其典型的皮疹为非荨麻疹样的,出现在90%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似乎由非变虚性机制参与其典型皮疹的发生。因而在必需的情况下,可继续用药,而不会出现其他不良反应,药疹也有望自行消失。 2.选用适当替代药物 如果不良反应是变应性机制介导的,以后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必须避免使用该药,而寻找其他药物代替。目前有很多药物可供青霉素或头孢类过敏时选用,如亚胺培南常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可选用氨曲南类、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磺胺类、克林霉素、万古霉素。选用抗生素时还应注意药物间的交叉过敏现象,可能由于侧链结构的作用,对氨苄青霉素过敏者可能也对头孢氨苄过敏,虽然多数人对头孢呋喹耐受,但对羟氨苄青霉素过敏者,可能同时也对头孢呋辛过敏。有些头孢类具有独特的侧链,一般不发乍交叉反应。对半合成青霉素过敏者多数对青霉素也过敏,但如果只是对其侧链敏感,则可能能对青霉素耐受。 3.抗组胺药物 儿童药物性变态反应最多表现为药物疹,停药后症状多能自行缓解,因而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主要是对症治疗。抗组胺药物对荨麻疹样药疹效果最好。苯海拉明和盐酸羟嗪(安他乐)既有抗组胺作用,又有镇静作用,可供选用;开瑞坦和仙特明则无镇静嗜睡副作用。 4.肾上腺素 1:1000的肾上腺素溶液0.1~0. 3ml肌注,可暂时缓解症状,要想获得较持久的疗效,可使用另一肾上腺素悬液制剂,每6小时皮F注射0. 1~0. 2ml。 5.皮质类固醇激素 只适用于以上药物不良反应的治疗不能解决的严重病例,用量用法根据反应的严重程度而定。
预防预后:
药物不良反应病因概要: 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有以下几个因素有关:非免疫机制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药物性变态反应。危险因素:遗传因素、细胞免疫功能缺陷、给药的剂量、途径与疗程。 药物不良反应详细解析: 病因及发病机制: 按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与药理学相关的剂量依赖性不良反应,以及免疫机制介导的与剂最无关的变态反应。绝大多数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是药理性的,属于变态反应的只占6%.据对住院患儿调查发现,变态反应尚不到药物不良反应诊断的15%。 1.非免疫机制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 是药理学可以预测得到的,常与剂量过大有关。药物不良反应又可分为:①毒性作用:由于用药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代谢异常(吸收增多,分解和排泄减慢,或由于药物问相互作用)造成药物在体内积蓄而引起。②副作用:由于药物对治疗靶器官作用的特异性不强所致。如应用茶碱作为支气管解痉剂治疗哮喘时,其中枢兴奋作用就被看做副作用。③继发作用:是与原发药理效应无关的作用。如应用抗生素治疗后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④药物特应性:与现知的药理作用无关,可能与药物的代谢异常有关。如红细胞G6PD缺陷药物不良反应患者服用伯氨喹后诱发的溶血性贫血。 2.药物性变态反应 与药理作用和用药剂量无关,药物不良反应的病因是由免疫机制介导的,发生只限于少数致敏状态的人群。按免疫损伤方式可分为:①IgE介导的l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过敏性休克、药物热、荨麻疹等。②Ⅱ型变态反应,主要由IgG、IgM介导。药物成分作为半抗原结合到人体血液有形成分表面,形成细胞药物复合物并导致细胞毒抗体的产生,引起溶细胞反应。如与持续服用氯丙嗪或非那西汀有关的溶血性贫血,与服氨基匹林或奎尼丁有关的粒细胞减少,用司眠脲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③Ⅲ型变态反应,可溶性抗原与特异性IgG、IgM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IC),在…定条件下沉积在小血管壁、肾小球基底膜、皮肤或滑膜等组织;lC激活补体,产生过敏毒素和吸引中性粒细胞在局部浸润;使血小板聚合,释放血管活性胺或形成血栓,引起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临床表现为坏死性血管炎、肾小球肾炎。④药物不良反应的原因是由于药物引起自身抗原的改变,刺激自身抗体的产生,引起的自身组织损伤。如部分长期服用甲基多巴的患者,可改变红细胞膜上的Rh系统的e抗原,发生自身溶血性贫血;长期服用肼苯达嗪、异烟肼,药物可与细胞内组蛋白或DNA结合,改变自身组织成分产生自身抗体,引起红斑狼疮样综合征。⑤Ⅳ型变态反应,由细胞与细胞因子介导的迟发型变态反应,临床表现为湿疹样、麻疹样、猩红热样、红皮病样、多形红斑样药疹。 需要注意的是,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实际情况比较复杂,一次药物过敏可有两型或三型反应同存,不同的药物可引起类似的反应,同一药物在不同的条件下可引起不同类型的反应。典型的例子是青霉素,它与组织蛋白结合形成主要半抗原决定簇[青霉噻唑酰半抗原复合物(benzylpcnicilloyl haptenic group,BPO)]及次要半抗原决定簇(penicillloate),引起T型过敏性休克可能与后者有关;结合于细胞表面可引起Ⅱ变态反应;如与血清蛋白结合可能出现Ⅲ型变态反应;而青霉素油膏剂外用可引起Ⅳ变态反应。 由于共同的青霉酸核心结构,半合成青霉素与青霉素问可发生交叉过敏。头孢菌素与青霉素间有相同的β-内酰胺环结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因而也会有交叉过敏现象。 危险因素: 1.遗传因素 双亲之一有抗生素过敏史者,其药物过敏发生率为25%,而家族史阴性者发生率为2%;特应性患者易发生严重的药物过敏反应;曾对一种抗生素过敏的药物不良反应患者,对其他抗生素过敏的危险性比普通人要高9倍。 2.细胞免疫功能缺陷 50%以上艾滋病患者对磺胺类过敏,感染HIV患者当其CD4+细胞数低于200/μl时,在使用氨苄青霉素后半数以上病人会出现皮疹。 3.给药的剂量、途径与疗程 青霉素诱发的溶血性贫血多发生于大剂量用药后,表面用药比静脉用药更易使患者致敏,频繁间断用药比长期持续用药更容易诱导致敏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