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什么是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常发生于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等心脏病的基础上,以及静脉吸毒者亦容易发生。病原体主要为草绿色链球菌菌。主要表现为低中度发热、进行性贫血、乏力、盗汗、肝脾肿大、杵状指(趾),可出现血管栓塞现象。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亚急性心内膜炎多数起病缓慢。其临床表现可归纳为三个方面。 1.全身性感染的表现 可有畏寒、发热、乏力、出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关节肌肉疼痛,进行性贫血,杵状指,肝、脾肿大等。肝、脾肿大可能是感染,亦可能是栓塞所致。 2.心脏表现 ①心脏杂音。②心力衰竭。③心律失常。④心肌梗死。⑤其他,出现心肌炎,心肌脓肿。 3.栓塞及血管病变 栓塞是本病常见的重要表现,主要有脑栓塞,肾栓塞,脾栓塞,肺栓塞。皮肤及黏膜可见淤点,是由于毒素的作用使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大,脆性增加,破裂出血,属于机体对细菌感染的免疫反应。视网膜的淤点是一种位于视网膜的棉絮状渗出物,称为Roth点。指和趾末端的掌侧面出现豌豆大的红色或紫色痛性结节,称Osler结节。在手掌和足底有直径1-4mm的无痛性出血红斑,称Janeway损害。 4.实验室检查及其他检查 血常规检查见有贫血、白细胞增高、血沉增快、血清球蛋白升高、蛋白比例例置:尿常规检查见有蛋白尿或镜下血尿,血培养阳性,超声可探查出赘生物的图像。
疾病检查:
诊断 传统的临床诊断标准是:①基础心脏病伴有杂音。②全身感染的表现,如发热、进行性贫血、脾肿大、杆状指。③栓塞现象。④血培养阳性。
疾病治疗: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概要: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为抗生素治疗。在病原菌尚未培养出时,急性者采用青霉素族药物,反复发作大动脉栓塞,超声检查有赘生物(≥10mm)者,可考虑人工瓣膜置换术。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详细治疗: 治疗 1.内科治疗: (1)抗生素治疗 为最重要的治疗措施,用药原则为:①早期应用,充分用药,选用杀菌性药物,剂量要足,疗程要长,一般应为4~6周;②静脉用药为主;③病原微生物不明时,急性者选用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均有效的广谱抗生素,亚急性者选用针对大多数链球菌抗生素;④已分离出病原微生物时,根据药敏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 (2)经验治疗 在病原菌尚未培养出时,急性者采用青霉素族药物,每4小时静脉注射或滴注,加以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一天一次。 (3)已知病原微生物时的治疗 ①对青霉素敏感的细菌,400万u每6小时静脉缓注或滴注,或用头抱曲松(头孢三嗪)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每日2g:对青霉素过敏者可用万古霉素,15rag/(kg.d),分2次静脉注射,所有用药至少4周。 ②对青霉素敏感性不确定者,青霉素用量药应加大为400万U,每4小时1次,同时加用庆大霉素,每日16万u~24万U,前者用药4周以上,后者一般用药不超过2周。 ⑧对青霉素耐药的细菌,青霉素用量高达1800万~3000万U,持续静脉滴注,或用氨苄西林2g,每4小时静脉注射或滴注,加用庆大霉素每日160~240mg,用药4周~6周,治疗过程中,酌减或撤除庆大霉素,预防其毒副作用。 原则是早期,大剂量,长疗程抗生素治疗。 2.外科手术治疗 如果出现严重瓣膜反流致心力衰竭,真菌性心内膜炎,虽充分使用抗生素,血培养持续阳性或反复多发,或者虽充分给予抗生素治疗,仍反复发作大动脉栓塞,超声检查有赘生物(≥10mm)者,可考虑人工瓣膜置换术。
预防预后: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病因概要: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因是:心胜基础病变如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狭窄或主动瓣脉关闭不全;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致病微生物侵入血流诱发心内膜炎;免疫因素与本病的许多表现有关、如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等。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详细解析: 病因 1.心胜基础病变 绝大数发生于原已患病的心脏,风湿性心脏病约占80%。其中以轻度二尖瓣狭窄或主动瓣脉关闭不全最常见。显著二尖瓣狱窄,伴有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者则较少发生,先天性心脏病约占10%。 2.致病微生物 草绿色链球菌占65%,其次是金黄色葡萄球菌。此外还有真菌、病毒、立克次体等。 3.侵入途径 正常人口腔部常有草绿色链球菌。故口腔、上呼吸道感染及拔牙、扁桃体摘除术,是细菌侵入血流诱发心内膜炎的主要途径。此外,肠道及泌尿生殖系统的感染、手术操作,也可使细菌侵入血流而引起本病。 发病机制 致病微生物侵入血流造成菌血症,是本病致病的外部条件,心血管器质性损害或畸形则为内因条件。正常情况下细菌侵入血流可很快被消灭。故一般不发病。但若有心脏病变或畸形,则可造成血液动力学改变,形成血流涡流,在涡流冲击最强部位形成血小板一纤维蛋白血栓。从而有利于致病微生物的植入和繁殖,进而引起心内膜炎。心内膜炎的病变常发生于血液涡流冲击强、机械负荷重的部位。 免疫因素与本病的许多表现有关、如弥漫性肾小球肾炎等。 病理变化 1.心脏本病基本病变是在瓣膜、乳头肌及心脏和大动脉内膜等部位形成赘生物。 2.血管 (1)栓塞及细菌性动脉瘤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赘生物大而易碎。故往往脱落而形成栓子造成动脉栓塞。由于赘生物多在左心瓣膜,故栓塞常发生于体循环动脉。肺栓塞则见于先天性心脏病及有心受累者。细菌性动脉瘤可由血管滋养血管栓塞引起管壁坏死,或细菌直接侵害动脉壁造成。 (2)血管炎 毛细血管或小动脉炎症是本病常见的病理变化。 (3)肾脏可有弥漫性肾小球肾炎 脑部可有化脓性脑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