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疳
什么是血疳?
血疳是一组以下肢多发性细小紫癜及色素沉着为特征的皮肤病。又称“血瘙”。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慢性病程。《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血疳,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痒痛时作,血燥多热。”本病类似于西医的色素性紫瘴性皮肤病,包括进行性色素性紫癜性皮病、色素性紫瘴性苷藓样皮炎及毛细血管扩张性环状紫癜。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发病前常有长期站立或静脉曲张史。 2.好发于下肢,尤以小腿伸侧多见,偶可累及躯干下部及匕肢,常对称发生。 3.新生皮损为针头大小瘀点,密集成片:或皮损互相融合呈苔藓样斑片;或可见到毛细血管扩张,互相连接成环状、半环状。陈旧虚损转为棕褐色或黄褐色色素沉着斑,表面可有少许鳞屑,散在少数新皮损,呈辣椒粉样斑点。 4.一般无自觉症状,部分患者轻度瘙痒。 5.病程慢性,可反复发作,有自愈倾向。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组织病理:真皮乳头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肿胀。红细胞外渗,噬含铁血黄素细胞沉积。真皮浅层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提润。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要点 双小腿对称性针尖大小紫癜,及色素沉着斑。 2.鉴别诊断 (1)郁积性皮炎:小腿内侧及内踝部皮肤褐黑,肿胀,可出现丘疹、脱屑或苔藓样变,常伴有明显的下肢静脉曲张。 (2)过敏性紫癜:双小腿散住紫斑、瘀斑,常成批出现.埘称分布,血小板数日正常,毛细血管脆性试验阳性。主要鉴别点为紫癜较大,无棕褐色斑。
疾病治疗:
一、内治疗法 (一)辨证论治 1.血热伤络证 证候:起病较急,皮肤瘀点多发,针尖大小,颜色鲜红,如撒辣椒粉状.瘙痒轻微;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凉血五根扬加减。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荆芥炭、防风。 2.血瘀挟湿证 证候:病程较长,皮肤瘀点攒集成群,颜色暗红,或呈苔鲜样斑片,脱屑,瘙痒;伴足踝肿胀,下肢沉重;舌质暗红,或舌边尖有瘀点、瘀斑,苔腻,脉弦细。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除湿。 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三妙丸加减。皮肤瘀点较红者.加丹皮、赤芍;皮损肥厚瘙痒明显者,加地龙、秦艽、白鲜皮:足踝肿胀明显者,加泽兰、泽泻。 (二)中成药 地榆槐角丸:疏风凉血,泻热润燥。适用于血疳血热伤络证。 活血通脉片;活血通脉止痛。适用于血疳血瘀证明显者。 二、外治疗法 1.皮损颜色鲜红,密集多发者,可用仙鹤草、蒲公英、石菖蒲、泽兰、黄柏、大黄适量,煎水外洗,每天2次。或用鲜紫草、鲜槐花捣烂,敷于患处,每日换药2次。 2.皮埙苔藓样,瘙痒者,用润肌膏外涂患处,每日2—3次。
预防预后:
1.素有血分蕴热,外受风热之邪,血热风热郁于血分,损伤血络,血溢脉外所致。 2.湿邪内蕴化热,湿热下注,阻于脉络,血溢脉外,瘀于肌肤而致。 西医学认为本病为发牛于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壁的病变。血管损伤导致红细胞外溢,形成紫癜。长期负重、站立导致下肢静脉压升高是常见的诱发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