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小病毒感染
什么是细小病毒感染?
人类细小病毒(human parvoviras,HPV)可以引起数种临床表现不同的疾病,如传染性红斑。关节病,血管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指、趾麻木刺痛症等。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引起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贫血、水肿和死胎。尚有引起肝炎、肾炎、心肌炎、脑膜炎、喉炎、肢端瘀点综合征的病例报告。近年来有多起报道认为,本病毒可能与类风湿性关节炎、坏死性血管炎、慢性疲劳综合征、Still病、雷诺病等的发生有关。感染后引起站此多的疾病,可为本病毒的一个特点。共同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不适、轻度上呼吸道及胃肠道症状等病毒血症的表现,同时或其后出现不同疾病的特殊症状。本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多呈急性自限过程,预后大多良好,但部分患者可呈慢性迁延型表现,如慢性关节病、慢性贫血、迁延不愈或多次复发的血管性紫癜和指、趾麻木症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潜伏期多为1~2周。 1.传染性红斑(erythema infeetiosum)本病亦称第五疾病。1889年,Tachamer已对此病作了详细的描述。1899,Sticker-称之为传染性红斑。在世界各地右过多次流行,直到1980年在加拿大和英国流行时确定了与人类细小病毒的关系。 (1)小儿患者的临床表现:先有低热、全身不适、头痛、肌痛、咽痛、流涕等症状,2—3日后出皮疹。皮疹多始于面部,很快融合成片且有轻度水肿,形成了较特殊的“巴掌脸”。皮疹向躯干及四肢扩散,直达手掌和脚掌。初时为3mm左右的红色斑丘疹,有痒感.压之褪色。有的皮疹中间先褪色.形成阿状或花边样表现。皮疹可因日晒、运动、洗澡而加重。持续1周左右,消退后可留有暂时性的色素沉着,但无蜕皮。部分患者出现复发性皮疹。体检还可发现咽峡炎、全身淋巴结肿大,少数可有脾大。全病程10日左右。 (2)成年患者的临床表现:成人感染B19病毒后有少数也可表现为传染性红斑,但很少出现“巴掌脸”,皮疹亦较步见。但在病后数日到数周,80%可出现关节痛。 2.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危象 1981年,从患镰状细胞贫血并出现再障危象的患者血中检出了 B19抗原。其后相继从此类患者中检出了B19 IgM抗体和DNA,确定了HPV—B19为本病的病原。本病为B19病毒感染已有溶血性贫血患者发生的疾病。由于病毒侵犯红细胞系导致血红蛋白减少,虽然这种破坏作用仅持续l周左右,随着病毒血症的消失而停止,但对本来就已因溶血而贫血的患者来说,则可能引起致命的再障危象。患者面色苍白,心率增快,衰弱无力。严重者需及时输血治疗。随着病毒血症的消失,患者的血红蛋白可于1周后恢复到原来的水平。免疫功能不足的患者骨髓中可长期存活着病毒,造血功能受到抑制和破坏。临床可表现为慢性贫血或反复发作的再障危象。这种再障危象可发生于镰状细胞病、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及遗传性多核幼红细胞症等。 3.血管性紫癜(vascular purpura) 于1981年确定HPV—B19为本病的病原。患者首先出现发热、咽痛、肌痛、流涕等症状。2日后出皮疹,先出现于四肢,其后向躯干、颈部及面部扩展,持续数日可退。部分患者同时出现腹痛、关节痛,并有短期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有报道在流行期同一家庭发生典型的血管性紫瘢和传染性红斑病人,血中均检出了HPV-B19的DNA。皮疹的特性,有人报道为非坏死性血管病变.另有人报道为坏死性血管炎表现,为何有此不同尚不清楚。 4.关节病(arthmpathp) B19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各种临床表现中。都有部分患者同时伴有关节痛。有些患者除有发热、全身不适外,只有关节痛;还有些患者关节痛为唯一的症状,很容易被误诊为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病多见于成年人,小儿少见,成年人中又以妇女多见。起病多急,突发性四肢关节对称性疼痛,可伴有滑囊肿胀。最多出现于手(指关节、掌指关节)、腕、膝、踝关节,还可累及肘、肩、颈、腰椎等处。多数于2周左右恢复,少数可迁延数周到数年。急性期血中可测到B19的IgM抗体,但测不到B19 DNA及抗原。Soderland等报道,虽未能从慢性关节炎息儿骨髓、血、滑囊腔液中检出B19 DNA。但在滑囊膜组织中检测到了B19 DNA。血中只检查到IgG抗体,提示本病毒可长期存活在滑膜组织中而引起关节炎的可能性;本病最难鉴别的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可有自身免疫反应用性指标、类风湿因子(RF)阳性等,本病则无。但有许多报道.认为类风湿性关节炎与B19病毒感染有很密切的关系,并认为B19就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原。确切的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 5.肢端麻木、刺痛症 1987年美国纽约州某儿章医院发牛传染性红斑流行时,11名护士也受到感染。其中5例出现指端麻木、刺痛,1例趾端也有相同症状,麻木刺痛区尚有轻度感觉减退。2例于2个月后症状消失,3例间歇性发作持续了1年。症状重者肌力减弱,神经传导减慢,提示末梢神经受到了损害。其中1例免疫功能正常的护士,在此后4年中反复数次发作发热。皮疹,关节痛,指、趾麻木、刺痛。血中用PCR法检出B19 DNA。 6.宫内感染 孕妇感染HPV 819后可以引起宫内感染,导致胎儿贫血、水肿和死亡。有人已从死胎组织中检出了B19 DNA和完整的病毒颗粒。胎儿明显的贫血、心肌炎、高度水肿,心包、胸腔、腹腔中可有积液。宫内感染的发生率各家报道不一.美国CDC为4%,英国有报道为9.8%。Yaegashi等认为,孕妇在妊娠15—27周时感染B19最容易引起胎儿水肿和死亡,可占此期发生的非免疫性胎儿水肿死亡的90%以上。有给胎儿输血取得疗效的报道。 7.其他疾病 (1)肝功能受损:有些肝功能异常青伴有明显的贫血或再障性贫血,为B19病毒感染中部分表现。有些肝移植后发生急性肝衰竭患者除了血中检出B19DNA外,未找到其他原因。 (2)急性心肌炎:Papadogiannakis等报道一例11月龄女婴,患暴发性心肌炎,入院3小时即死亡。尸解在心、肝、肺、肾、脾等组织中均检到B19 DNA。电镜发现心肌中病毒呈结晶状排列。 尚有B19病毒引起扩张性心肌病的报道。 (3)脑膜炎:Bonvieini等报道1例36岁免疫状态正常的女性患者,在她5岁儿子患传染性红斑后地出现了发热、头痛、颈有抵抗等症征。除外各种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原因,在其血中及CSF中均检出了B19 DNA。 (4)肢端瘀点综合征:Harel等报告了3例病人,3例均为青少年(12岁、17岁、18岁)。发热,食欲减退,四肢末端密集紫癜,呈手套林套状,有痒感。血巾均有B19IgM抗体,7~8日后皮疹消退,IgM抗体消减,IgG抗体阳转。本病已有三十多例报道。 (5)其他:在B19病毒感染的患者中还有突出表现为喉炎的病例和肾功能不全的临床表现。至于多种脏器功能受损的原因及程度不同的原因尚须进一步研究。
疾病检查:
【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 主要表现为红细胞减少和血红蛋白减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亦可轻度减少。 2.血清免疫学检查 可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患者血中的B19抗原,有早期诊断价值。病后3-4日IgM抗体可阳转,l周后达高峰,此抗体持续2个月后下降,有现症感染的诊断意义。IgG抗体出现稍晚,可持续很长时间。 3.病毒核酸检查 急、慢性感染伴有病毒血症时,可用PCR法从血中检出B19 DNA.亦可从骨髓组织中查出。本检查为确诊手段。特殊部位的组织可用原位杂交法查DNA。 【诊断和鉴别诊断】 1.诊断 凡是出现发热、皮疹的患者,特别是儿童,应考虑到本病毒感染的可能。对已有溶血性贫血的患者,应特别警惕再障危象的发生。成年人的关节痛,指、趾麻木者应考虑到B19病毒感染的可能。同时应了解、参考当地是否有流行,患者周围有无同样症状的病人等流行病学资料。争取尽早进行实验室检查,用放射免疫或ELISA法检测B19病毒特异性抗原或lgM抗体,以及高滴度的IgG抗体或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有4倍升高者,均有助于本病毒感染的诊断。如能用PCR法检测B19 DNA,则更有确诊价值。 2.鉴别诊断 B19病毒感染者血白细胞均不增高且偏低,应考虑到结核病、疟疾以及其他病毒感染的可能性。传染性红斑、血管性紫癜等,应除外其他发疹疾患以及药痊。免疫学检查和病原学检查为最主要的鉴别诊断方法。
疾病治疗:
尚未见抗病毒药物治疗的报道。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毒血症患者用静脉免疫球蛋白(WIG)治疗有效,每日400mg/kg连用3—5日。慢性感染者,半月至1个月后重复用药1次。这样剂量的IVIG不但使患者症状好转、消失,而且B19 DNA也阴转,有清除病毒的作用。其他方面可依据不同疾病和病情予以对症及支持治疗。如再生障碍贫血危象患者应予以输血:关节痛,指、趾麻木刺痛者,廊结以止痛剂和营养神经的药物等。
预防预后:
【病原学】 人类细小病毒为细小病毒科(Parvoviridae)中一个属。 1.细小病毒科的分类 依据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重新分类,将细小病毒科分为2个亚科。 (1)细小病毒亚科(Parvoviridae):可感染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分为5个属。 1)细小病毒属:可感染动物。 2)红细胞病毒属:只有1个可感染人的B19病毒。 3)依赖病毒属:不感染人。 4)阿留申水貂病毒属;不感染人。 5)博卡病毒属:其中有可感染人的一种病毒,即人博卡病毒。 (2)浓核症病毒亚科:只感染节足动物。 2.人类细小病毒B19 即上述分类中的红细胞病毒属.直径为20一25mn的圆形颗粒。1975年Cossart首先在一名供血员血中发现,依据该供血员(blood donor)为19号而取名为B19。本病毒无包膜.具有裸露的核衣壳。内含单股线状DNA,长度为5.45Kb,有2个开放读码框架(ORF)。ORFl从5—40,编码非结构蛋白;ORF2从50~90,编码结构蛋白。已知在复制过程中,B19有9个mRNA,其中5个表达蛋白,2个表达Mr为84 xl03的结构蛋白VPI,2个表达Mr为58 x103的结构蛋自VP2,1个表选Mr为77×103的非结构蛋白NS1。结构蛋白构成核衣壳有VP1和VP2两种成分。其中,VP2为组成核衣壳的主要成分,VPl有激活中和活性的作用。非结构蛋白的功能尚不了解,可能与细胞毒性相关。本病毒有3个基因型,尚无组织培养,仅可在人骨髓细胞的红细胞核中复制。在pH 3—9,56℃60分钟稳定,60℃12小时仍未灭活,有人证明经过热处理的血制品仍能引起B19感染。但可被甲醛、羟胺(hy-droxylamine)、β一丙内酯等灭活。 【流行病学】 1.传染源 患者、臆性感染者和病毒携带者。 2.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播:感染者鼻咽部及呼吸道分泌物中吉有病毒.可经咳嗽、打喷嚏的飞沫而传播。 (2)母婴传播:孕妇感染后可经胎盘引起宫内感染.使胎儿受染。 (3)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由于B19病毒在热处理后的血制品中仍可引起疾病,故经输血及血制品传播的可能性很大,应引起医学界的关注。 (4)器官移植传播:特别是骨髓移植。 3.人群易感性 小儿易感,5—10岁为感染高峰期。成年人中40%一60%,已有B19的IgG抗体,具有一定的免疫力。 4.流行情况 本病毒感染全年均可发生,但以中、晚冬和早春更多见。北美洲的美国、加拿大,欧洲的英国、法国、瑞典,亚洲的日本、中国均已有本病毒感染的报道。漉行以散发多见,亦有在托儿所、医院或一个家庭出现暴发流行的报道,流行的轻重呈波浪式、周期性表现。 【发病机制和病理】 由于B19病毒感染多呈自限过程,死亡者少,故病理解剖的结果亦少见。发病机制主要由自愿者实验感染获得一些了解。Anderson等给7名自愿者鼻腔接种B19病毒后6—7日,原血中无抗体的5名受试者血中检出了B19 DNA。第8、9日病毒量达高峰,可测到1011c/ml。其中的3例咽、鼻洗漱液中也检出了DNA。此期受试者出现发热、畏寒、全身不适、肌痛等症状。同时,网状红细胞计数明显减少至消失,血红蛋白继之下降,每日可减少13一18g/L。感染后10日出现IgM抗体,13日出现了IgG抗体,病毒血症消失,网状红细胞计数上升,血红蛋白逐渐恢复。病毒血症消失2日后患者出现皮疹和关节痛,可能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形成有关。原来血中已有B19 IgG抗体的2名受试者一直无症状,血中出现低水平的B19 DNA,1天即消失,感染后第9日IgG抗体明显上升。病毒血症期间患者的血清在体外有抑制红细胞集落形成的作用,将血清加热56℃30分钟未能消除此作用。对再障危象患者进行骨髓检查,发现红细胞系显著减少,其他细胞系变化不大。故认为B 19病毒主要侵犯红细胞系,红母细胞(erythroblast)为其侵犯的靶细胞,红细胞上的糖苷酯(globoside)为病毒受体,受染的红细胞发生凋亡裂懈。导致红细胞数减少。此外,在巨核细胞、内皮细胞、胎儿心肌细胞上也都有糖苷酯(亦即P抗原),可能为H19病毒引起血管炎、皮疹、神经受损、胎儿心肌炎的原因。 许多研究已证明,B19感染后部分患者可成慢性疾病和(或)长期带毒.免疫功能低下为主要原因.而免疫功能正常者819病毒长期存在的原因现尚不明。Cassinotti等对45例健康供骨髓者进行了检查.其中4例骨髓中检出了B19 DNA。骨髓可能为B19长期存活并复制的组织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