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
什么是休克? 休克是由于各种致病因素作用引起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导致器官和组织微循环灌注不足,致使组织缺氧、细胞代谢紊乱和器官功能受损的综合征。根据发病原因,休克可分为感染件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和神经源性休克。休克患者往往有皮肤面色苍白、精神较差、烦躁不安、皮肤湿冷、出汗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或昏迷。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询问病史 1)一般信息:性别、年龄、职业。 2)既往史:主要询问患者有无外伤、感染、用药、腹泻或出血等病史,以助于确定休克病因及类型。 3)此次发病情况:包括此次发病的起因、时间的长短、缓急程度、发展过程、伴随症状等。 2.评估后顺延一般检查和相关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包括皮肤黏膜温度、湿度及精神状态,主要靠视诊和触诊来完成。 2)休克患者的相关系统检查是指休克原发性因素的相关系统检查,比如肺部感染引起的感染性休克以呼吸系统检查为主,上消化道大出血引起的失血性休克则要检查消化系统。 2.辅助检查和监护 (1)辅助检查。 1)对于休克本身,我们应进行血常规、血糖、尿常规、血气分析和血乳酸检查。 2)根据对休克类型及原因的初步判断进行相应的检查。如考虑肺部感染引起的,则另外加做胸部X射线或CT检查。但应注意,对生命体征很不稳定的患者,检查应尽量在床边完成,如果要搬动患着,一定要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进行。 (2)马上给予监护。 1)心电监护: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氧饱和度。 2)神志、瞳孔的定时观察。 3)尿量的监测:尿最的监测对于休克患者的评估很有帮助,因为尿量是重要器官血液灌流状态最敏感的指标之尿量明显减少往往是休克加重的表现。监测单位小时尿量是常规的方法,尿量少于0.5mlL/(kg.h)是休克的诊断标准之一。 4)中心静脉压监测:有条件的非常有必要进行中心静脉压的监测,因为它是了解机体血流状态的较可靠手段,而儿对休克原因的分析也有很大帮助。正常的中心静脉压是6~12cmH20,休克患者中心静脉压升高往往说明心功能不全或心源性休克,中心静脉压降低则提示血容量不足。 3.初步诊断 根据患者的病史、体征以及辅助检查结果,对休克的原因和程度应该有一个初步的定论,至少应该明确是哪一种类型的休克(感染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或神经源性休克);倘若不能给出诊断,那也绝不能为了诊断而放弃其他处理,应一边寻找病因一边采取积极的抗休克治疗措施及进一步的检查和监护。同时再次向患者家属告知病情。
疾病治疗:
【治疗】 l.紧急处理 (1)马上评估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 1)生命体征:检查体温、脉搏、呼吸、血压。休克患者的血压和脉搏检查尤为重要,早期血压可表现为正常,随后血压往往降低,收缩压<90mmHg,脉压缩小<30mmhg>100次/min。如果患者心跳或呼吸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脑复苏。 2)神志、瞳孔:休克患者往往神情淡漠,严重时可出现嗜睡或昏迷,瞳孔大小可正常,但对光反射可减弱。此时应向家属发病危通知,告之病情危重性。 (2)同时快速处理。 1)保持呼吸道通畅:昏迷者应保持侧卧位,呼吸不畅则应保持头位仰伸、清除气道异物及分泌物。上述处理后呼吸仍不畅应考虑给予气管插管开放气道。 2)吸氧:一般先予鼻导管吸氧,也可以用面罩吸氧提高氧摄人浓度。 3)开放静脉通路:一般静脉输液部位选择上肢,多需两路静脉,如果因休克而外周静脉塌陷不能进针则马上行深静脉穿刺或静脉切开。4)简单对症治疗:马上大量快速输注晶体液,同时输注胶体液,晶体液:胶体液=2:1。晶体液一般以平衡液为主,而不用葡萄糖,目的是快速扩容抗休克。有条件的最好予中心静脉压(CVP)或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监测,以免输液过快引起肺水肿。若为心源性休克患者,尤其需要在CVP或者PCWP监测下输液。 2.初步治疗 (1)一般处理:采用头低脚高位的卧位方式,暂禁食,给予吸氧。 (2)进一步对症治疗:针对休克患者主要是给予快速扩容补液,补液的种类包括胶体液和晶体液。胶体液有低分子右旋糖酐、白蛋白、血浆及其代用品;晶体液以平衡液为主。补液的原则为先快后慢、先晶后胶、见尿补钾、见惊补钙。因补液量大、速度快,故应特别注意急性心力衰竭的出现,也可应用强心类药物予以预防,同时监测中心静脉压及时了解心脏负荷情况。尤其对心源性休克患者要特别注意补液量和补液速度,条件允许时必须在中心静脉压的监测下酌情适量补液.对于它的治疗更重要的是对因治疗。如果扩容后仍不能使血压回升,则应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包括多巴胺、阿拉明等,以有效提升血压。 (3)对因治疗:倘若是感染性休克,应给予足量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对失血性休克,应以输血扩容为主,并防止血容量的进一步降低;对过敏性休克,应给予抗过敏治疗;对心源性休克,则应治疗原发的心脏疾病;对神经源性休克,则应给予相应的止痛治疗等;如果涉及外伤引起的休克或外科感染应请外科会诊。 (4)并发症防治:应积极预防和处理患者可能出现的并发症。 (5)监护:监测和护理。 1)继续监测生命体征、神志、瞳孔、尿量、CVP或PCWP。 2)护理包括翻身拍背、定时吸痰、褥疮护理等。 3.进一步处理 经过以上抢救处理后,患者诊断基本明确且病情相对稳定后收入病房,病情严重者则收入ICU,病情相对较轻的则收到普通病房进行治疗。
预防预后:
原因及分类: (一)失血和/或失液 1.失血:大量失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hemorrhagicshock),常见于消化道溃疡、肿瘤、食道胃底静脉曲张破裂等引起的出血,创伤引起的腹腔内脏器官出血以及妇产科疾病引起的大出血。失血性休克的发生取决于失血的量和速度;慢性失血即使出血量很大,但机体若可通过代偿机制使血容量得到维持,一般不发生休克。休克往往是在快速、大量失血(超过总血量20%~30%)而又得不到及时补充的情况下发生的。 2.失液:短期大量体液丢失或脱水可引起血容量激烈减少而发生休克,多见于剧烈呕吐,严重腹泻,急性肠梗阻,长期胃肠吸引以及高温作业出汗较多等引起的严重脱水,尤其以低渗性脱水最易发生休克。 (二)烧伤 严重的大面积烧伤早期可因创面大量渗液及疼痛而引起失血失液性休克,晚期则可因继发感染引起感染性休克,临床上常称为烧伤性休克。 (三)感染 各种疾病导致全身严重感染,尤其致病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者常可引起感染性休克(infect10usshock)。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常产生大量的内毒素在休克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因此常称内毒素性休克、中毒休克或败血症休克。 (四)神经性刺激与损伤 剧烈疼痛,高位脊髓麻醉或损伤,引起强烈的神经刺激和损伤,导致血管运动中枢抑制或交感缩血管纤维功能障碍引起血管扩张,使血管容积增加,血容量相对减少,发生神经源性休克(neurogenicshock)。 (五)心脏泵功能障碍 急性心脏泵功能的严重障碍可引起心输出量急剧减少导致的休克,称之为心源性休克(card10genicshock),常见于急性大面积心肌梗塞,急性心肌炎,严重心律失常及心包填塞等心脏疾患。 (六)过敏 具有过敏体质的人接受某些过敏原(如药物,血清制剂及外界过敏物质等)时,使机体产生Ⅰ型变态反应,促进机体细胞合成和释放组织胺等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扩张或微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血管容积增加和血容量减少,可引起过敏性休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