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恋正虚
什么是邪恋正虚
?
邪恋正虚是指正气已虚,余邪未尽,由于正气难复,致使疾病处于缠绵难愈的病理过程。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皮损保持稳定或消退现象,潮红,皮鳞屑显著减少,瘙痒不甚,舌质淡,苔薄白,脉弱。 肺痈 病因:本病由感受外邪,内犯于肺,或痰热素盛,蒸灼肺脏,以致热壅血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劳累过度,正气虚弱,则卫外不固,外邪易乘虚侵袭,是致病的重要内因。 临床表现:如发热,咳嗽、胸痛,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痰等,本病发病多急,常突然出现恶寒或寒战,高热,午后热甚,咳嗽胸痛,咯吐粘浊痰,经过旬日左右,痰量增多,咯痰如脓,有腥臭味,或脓血相兼,甚则咯血量多,随着脓血的大量排出,身热下降,症状减轻,病情有所好转,经数周逐渐恢复。如脓毒不净,持续咳嗽,咯吐脓血臭痰,低烧,出汗,形体消瘦者,则可转入慢性。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实。恢复阶段,多见气阴两虚,故舌质红或淡红,脉细或细数无力为多见。
疾病治疗:
1解毒祛邪:适于急性期以邪实为主,目的是清除病因。邪毒不能彻底清除则病难求痊愈;由于病邪为疫毒、邪毒、伏邪,邪伏血分,所以要选用入血解毒药,以甘寒凉血解毒之品效佳,如白花蛇舌草、土茯苓、田基黄、板兰根、蒲公英、金银花、半枝莲、虎杖等。偏湿热选加茵陈、金钱草;血分热炽选加茅根、紫草、丹皮、小蓟、赤芍。注意少用或忌用苦寒药,苦寒药易损伤脾胃,冰凝气血,不利毒邪清除,故不宜久服。 2补虚扶正:运用本法的目的是增强正气,提高免疫功能,促进病毒的清除。关健是辨认虚在何脏,以及阴阳属性和程度。一般言本病虚大多在脾肾。从临床观察,本病共同的症状是胃呆纳少,神疲乏力。如果能及时抓住脾气亏虚这个关键,采用健脾益气之法,则土肥而木荣,既可堵肝木之乘,又可滋养肝木而遂其疏泄条达之能。“五脏之伤、穷必及肾”“久病及肾”肾与机体免疫功能有着密切关系,所以温补脾胃,滋养肝肾是治疗本病的主要方面。益气健脾用参茂术草,滋养肝肾选肉灰蓉,仙灵脾、桑寄生、构杞、巴戡;养血柔肝宜当归,白芍、生熟地黄、何首乌、黄精。由于本病在正气不足之处往往存在邪毒留恋,所以不可唆补,不可误补。 3调理气血:运用本法的目的是改善肝脏微循环,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其内容包括疏肝理气,活血化瘀两方面,但以后者为主,因肝为刚脏应柔,肝藏血宜养,理气药多辛香燥烈,乃肝家所忌之品,一般不宜多用久用,以免耗伤气阴;活血化瘀是针对瘀而施治,乙肝病延旷日,肝组织损伤,微循环障碍和纤维形成,血小板聚集,血液浓稠度增高等瘀血征象明显,运用活血化瘀法可减少病变部位的缺血,改善肝脏营养及氧气供应,防止肝细胞的坏死和纤维组织增生,加速病灶的吸收和修复,软缩脾脏,降低静脉高压,在临床上部分慢乙肝患者无明显的血瘀见证,但实际上已存在络阻血运障碍,故尽早恰当的加人理血之品,一则有助肝气舒畅,二则改善微循环防止血瘀证的形成,所谓“活血化瘀不嫌其早”。一旦瘀血形成,如肝脾肿大,青筋暴露等证出现,则治疗难度就更大。常用的活血化瘀药,轻则丹参、当归、泽兰叶活血通络,稍重则选桃仁、赤芍、地龙、郁金、川芎、大黄等活血化瘀。瘀积形成则宜水蛭、土元、鳖甲、山甲、三梭、莪术等破血软坚。应用本法要结合补虚法,采用补血活血,益气活血,柔肝行瘀等消补结合,所渭“缓中补虚”,肝病“宜曲宜缓”。 4中医治疗乙型肝炎,改善肝功能及微观病理变化: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增高,提示肝脏有炎症,肝细胞变性坏死或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大量细胞内转氨酶被释放到血液中去,如升高达400u~500u以上,说明热毒亢盛,正气尚足,宜茵陈、公英、虎杖、兰根、半枝莲等清热解毒药阻遏邪势,俟邪势稍杀则正气足以祛邪外出;若长期波动在200u~300u,时好时坏迁延不愈,则为热毒残留,邪虽不盛,但正气已虚,当以扶正兼顾祛邪,阴虚选枣仁、构杞、女贞子,气虚者参芪术草,阳虚仙茅、仙灵脾、五昧、巴戟。尚有部分表现为湿重瘀热者,当以利湿活血法。高血清胆红素,则重用赤芍、大黄、虎杖清热凉血,活血化瘀,解毒退黄。浊絮异常,主要是血清白蛋白减少,球蛋白增高所致,应在补气养血,健脾补肾的基础上配合凉血活血之药,以改善肝功能,促进蛋白质的合成,本人习惯以重用黄芪加地龙而收效,其它如仙茅、巴戟、鳖甲、当归、丹参等均可随证选用。血脂增高者可配合清肝利胆,化滞消痰之品,如金钱草、决明子、山楂、郁金、泽泻、青黛等。血小板偏低伴出血者加三七、阿胶。病毒复制期应重用甘寒凉血解毒药,e抗原属乙肝抗原部分中的中心构成部分,e抗原阳性说明肝病严重,具有传染性,转为慢性肝硬化的可能性大,对e抗原的转阴,除用大剂清热解毒外,可用仙茅、仙灵脾、黄芪、蜂房、巴戟、猪苓、丹参、桃仁等助阳通阳益气活血药,则有助于e抗体的出现,而e抗体的出现则能使e抗原转阴,促使肝病痊愈
预防预后:
多见于疾病后期,亦常由于多种疾病由急性转为慢性或慢性经久不愈,正气虚驱邪无力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