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遗尿
什么是小儿遗尿?
儿童到了能够控制膀胱排尿的年龄但仍不能从夜间睡眠中醒来所发生的无意识排尿行为称为遗尿症(enuresis)。正常小儿在1~1.5岁时就可以在白天自觉控制排尿,有些小儿到2~2.5岁时虽可在白天控制排尿,而夜间仍有无意识的排尿,这是一种生理现象。 3岁以后经常发生或5岁以上有时发生(至少每月1次)的夜间不自主排尿,则属于遗尿。遗尿在儿童中较多见,4~7岁约有20%~25%,7岁以上有约10%的儿童出现遗尿。男孩较女孩多见,单纯夜间遗尿远较日间或日夜混合型遗尿多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小儿遗尿的症状为3岁以后经常发生或5岁以上有时发生(至少每月1次)的夜间不自主排尿,则属于遗尿。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详细询问病史 了解发病年龄、发生遗尿的时间和频率、排尿习惯,小儿遗尿的诊断注意患儿生长发育及行为史、既往病史及药物治疗史、液体摄入情况、遗尿家族史及患儿心理情况。 2.体格检查 患儿生长参数对鉴别原发性遗尿与继发性遗尿有帮助。注意腹部、生殖器检查,观察排尿的尿流特征,脊柱触诊及神经系统检查。 3.辅助检查 尿比重、尿糖、尿显微镜检查及尿培养。若有尿路感染史、尿排空障碍时,应进行膀胱输尿管造影、肾脏及膀胱B超检查,排除解剖学异常。小儿遗尿的X线检查可以发现便秘及椎骨缺损。若检查结果表明有神经功能障碍,应行尿动力学检查。
疾病治疗:
【治疗】 年龄越小的孩子。身体内水所占的比重越大,水也是构成细胞的主要成分,正处于迅速发育期的孩子,如饮水量不够,则可导致代谢失衡,诱发感冒、头昏、头疼、记忆力减退、便秘等,长期如此甚至可能会造成脱水。小儿遗尿护理的正确的方法是:白天孩子必须正常饮水,有意识地指导孩子憋尿忍尿,增强膀胱耐受性,晚饭后少喝水,睡前排尿,防止夜间遗尿。 治疗遗尿可以通过饮食、生活等各方面的训练,让孩子逐渐养成正常排尿的习惯。小儿的生活、饮食起居要有规律,小儿遗尿的保健要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和精神紧张;每天下午4点后少饮水,晚餐最好少吃流质;养成孩子每天睡前将小便排净的习惯;还可以通过训练让患儿能够被膀胱充盈的刺激唤醒,条件反射式自行起夜排尿。 一些家长常认为遗尿是因为“肾亏”、“肾虚”引起的,所以会为遗尿的孩子服用“补肾”口服液和保健品,孰不知这些补肾保健品中含有性激素或类激素物质。比如有淫羊藿、鹿茸、鹿角胶等成分,这些药物具有明显的性腺功能激活作用,孩子服用后会产生假性性早熟现象,一些女孩子由此出现乳房提前发育甚至产生类似成人白带的分泌物。因此切记不能给遗尿的小孩盲目补肾,以免铸成大错。
预防预后:
小儿遗尿病因概要 小儿遗尿小儿遗尿的病因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膀胱功能障碍和睡眠觉醒障碍有关。可分为两大方面:分泌系统症状疾病等原发性遗尿、泌尿系统疾病等引起的继发性遗尿。 小儿遗尿病因详细解析 【病因机制】 病因: 根据小儿遗尿的病因可分为原发性遗尿和继发性遗尿 1.原发性遗尿症无任何泌尿系统、神经系统、行为心理障碍及内分泌系统症状疾病,且从婴儿期起病的遗尿为原发性遗尿症。 2.继发性遗尿症有过6个月以上能控制排尿的历史,而后来出现遗尿者称为继发性遗尿。小儿遗尿的常见原因如下: (1)泌尿系统疾病:如下尿路畸形或梗阻合并泌尿系感染、肾功能不全及肾小球疾病等。 (2)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尿崩症、镰状红细胞贫血、便秘、某些食物过敏等。 (3)神经系统疾病:如大脑发育不全。 (4)精神创伤和行为问题:如父母或母亲死亡或离异等,此类常为间歇性或一过性。 发病机制: 遗尿症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一些研究显示小儿遗尿的病因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不足、膀胱功能障碍和睡眠觉醒障碍有关。 1.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约70%的患儿存在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夜尿增多(白天尿量与夜间尿量之比少于1)。正常时夜间睡眠中膀胱充盈的压力会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但遗尿症者膀胱稍充盈就自动排尿,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多尿。 2.膀胱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逼尿肌不稳定及下尿道梗阻致逼尿肌过度收缩。 3.睡眠觉醒障碍正常儿童在睡眠中能够感受到膀胱充盈的刺激而从睡眠中觉醒,不发生遗尿。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是一个随年龄而发育的生理过程,遗尿症患儿由于这种发育过程迟缓或障碍,使小儿遗尿患儿在膀胱充盈时不能觉醒,导致遗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