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多尿
什么是小儿多尿? 小儿多尿不是指排尿次数增多,而是每天总尿最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小儿在1岁以下每日尿量超过500ml,3岁以下超过600ml,3岁以上超过按公式600+100*(年龄-1)算出的尿量,都应认为是多尿。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 (一)病史与体格检查 病史方面除准确估计每日尿量外,应了解是否有多饮、多尿、多食、体重减轻等糖尿病症状;有无头痛、呕吐、视力障碍或颅脑外伤史;过去有无浮肿、高血压或尿频、尿急、尿痛、发热等泌尿系统疾病史;周期性瘫痪提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或肾小管酸中毒的诊断。体格检查应注意有无水肿、高血压、肾区叩击痛等,必要时可做眼底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 尿常规检查应特别注意尿比重,糖尿病患者尿比重常增高;慢性肾脏疾病或肾小管功能障碍,尿比重常在1.010左右;而尿崩症或精神性烦渴患者尿比重明显降低,一般均在1.006以下。根据病情可选做血糖、钾、钙、氯化物,pH、二氧化碳分压、碳酸氢盐及尿PH测定,以助诊断。尿崩症患者应做蝶鞍摄片、视野等检查,以除外垂体肿瘤。 (三)特殊检查 可做禁水试验、禁水-加压素试验或高渗盐水试验以鉴别尿崩症、肾性尿崩症与精神性烦渴。必要时可做血浆抗利尿素测定。如疑有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可做血浆肾素活性测定与醛固酮测定。可疑肾小管酸中毒的患者,可做氯化铵负荷试验和碳酸氢盐重吸收试验。
疾病治疗:
对多尿的小儿,首先要区别是暂时性多尿还是经常性多尿。暂时性多尿大多因大量饮水、吃瓜果或用药引起。病理情况下,常可由于肾脏本身病变或全身性内分泌代谢紊乱,影响肾脏浓缩功能而引起多尿。因此,临床上遇到多尿患者,应加以仔细鉴别。另外,水肿病人在消肿过程中,尿量常明显增多。
预防预后:
【病因】 (一)尿崩症(抗利尿素缺乏) 1.特发性尿崩症。 2.继发性尿崩症下丘脑-神经垂体病变,包括手术、创伤、肿瘤、感染、肉芽肿等所致。 (二)肾性尿崩症(对抗利尿素不敏感) 1.遗传性肾性棘崩症。 2.获得性肾小管肾间质病变慢性肾盂肾炎、多发性骨髓瘤、低钾血症性肾病、高钙血症性肾病、镇痛药肾病、肾移植后排异、干燥综合征、镰状细胞病、肾小管酸中毒、梗阻性肾病等。 3.药物锂、去甲金霉素、甲氧氟烷、两性霉素B、乙醇等。 (三)渗透性利尿 1.糖尿病。 2.渗透性利尿剂甘露醇、呋塞米。 (四)利钠综合征 钠利尿剂、急性肾小管坏死、肾髓质囊肿性疾病。 (五)精神性烦渴 【机制】 肾小球滤过液每天估计达180L,而每天尿量仅约1500ml,99%以上的滤过液均在肾小管重吸收。因此,任何因素影响肾小管重吸收者,均可引起多尿。抗利尿素(加压素)是在下丘脑视上核与室旁核(主要在视上核)中合成,沿下丘脑-垂体束神经纤维到达神经垂体,贮存在神经纤维末梢,根据机体需要,释放至血液。抗利尿素能增加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从而促进水的重吸收。如果因为某些原因抗利尿素分泌不足,远曲小管与集合管水分不能被重吸收,因而尿量大增,临床上称为尿崩症。有时机体并不缺乏抗利尿素,但由于肾小管病变,对抗利尿素不起反应,也可影响水的重吸收而出现多尿。如由于肾小管遗传性缺陷,对抗利尿素不敏感(肾性尿崩症),或由于电解质紊乱(低钾血症、高钙血症)而影响肾小管的浓缩功能,或由于肾脏本身病变影响肾髓质的高渗状态,从而影响远曲小管与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也可由于肾单位大量破坏,残存肾单位溶质负荷增加而引起渗透性利尿。某些药物也可引起多尿,如锂盐可阻碍肾小管cAMP形成,使抗利尿素不能发挥作用;去甲金霉素、甲氧氟烷、两性霉素B等均可影响抗利尿素对集合管的作用而引起多尿。 肾小管液溶质所形成的渗透压,是对抗肾小管重吸收水的重要因素。如小管液溶质浓度增加,渗透压增大,就会阻碍肾小管对水的重吸收而使尿量增多。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肾小管液中葡萄糖含量增多,超过肾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能力,因而肾小管液渗透压增高,阻碍了水的重吸收,出现多尿,称为渗透性利尿。有些药物如甘露醇等不能被肾小管重吸收,因而小管液渗透压增加,出现利尿。当大量钠盐从尿中排出时,常可引起多尿与口渴,主要见于应用利尿剂后,急性肾小管坏死多尿期,或肾髓质囊肿性疾病。 精神因素也可引起多尿,某些神经性疾病突出表现为烦渴、多饮,因而引起多尿与低比重尿,称为精神性烦渴,临床表现与尿崩症很相似,有时不易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