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什么是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malabsorption syndrome)是指小肠的消化及吸收功能分别或同时减损,以致营养物质不能通过肠道正常吸收,引起营养缺乏的临床综合征群,亦称消化吸收不良综合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患者可有一系列临床表现,其临床症状轻重不等,表现为慢性腹泻,粪便稀薄而量多,且含有较多油脂,又称脂肪泻。腹痛或腹胀、软弱无力、消瘦、厌食、恶心、呕吐、贫血、口腔炎以及水盐代谢紊乱等。
疾病治疗: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治疗概要: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针对病因治疗。根据病因除去其致病的饮食成分。早期宜静脉或肌内注射。对某些病因明确的吸收不良综合征,病因治疗是疾病治愈或缓解的重要措施。小肠黏膜或细菌异常的对症治疗。 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的详细治疗: 治疗 最好的治疗是寻找病因,针对病因治疗,但这些患者的治疗也有一些共同遵循的原则和方法: (一)一般治疗原则 1.饮食控制 对于有特殊饮食诱因的患者。应根据病因除去其致病的饮食成分.如非热带性脂肪泻患者,除去含麦胶的食物可使症状缓解。对于双糖酶缺乏者,宜尽量以别的糖类代替。 2.补充治疗 原则是缺什么补什么。早期宜静脉或肌内注射,且应加大剂量,待病情缓解后可改为口服维持量治疗。 (1)脂溶性维生素:①维生素A:严重缺乏者每日10万u,3日后改为每日5万u,2周后维持量每日l万一2万u,疗程2个月。必要时可肌注,长期应用维生素A,应防止过量中毒;②维生素D:每日0.5万~2万u,必要时增加剂量使血清钙正常。由于个人反应币同,可根据血钙和尿钙排出量调节剂量;③维生素K:每日5~10mg,如有出血可用维生素K150mg加入10%~25%葡萄糖注射液40~60ml中缓慢静脉注射(<5mg/分钟)或加入5%~10%葡萄糖注射液250~500ml中静脉滴注,8-12小时时重复,直至凝血酶原时间恢复正常,而后改为口服,或维生素K4口服2-4mg。每日3次。 (2)水溶性维生素:①叶酸:每日开始10~20mg,维持量每日5~l0mg;②维生素B12:主要用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剂量开始可每日肌内注射100μg,2周后改为每周2次,连续给药4周或待血象恢复正常后每月注射1次,作为维持治疗。③复合维生素B片:2—3片,每日3次,对严重病例可肌注维生素B1长效核黄素(维生素B2),1次150mg,肌注,可保持有效2~3个月;④严重病例,应补充维生素C。 (3)胰酶制剂补充:对有胰酶缺乏者,可用下列制剂:①复方胰酶胶囊(得每通),每粒胶囊含胰酶150mg。起始剂量每次1~2粒,每天3次,然后根据症状调整剂量,有效剂量一般为每天5~15粒。②复方消化酶(达吉),是一种多酶类新型消化酶制剂,每粒胶囊为193mg。内含橙、白、绿三种颜色的柱形膜衣片,分别含有术瓜蛋白酶50mg、淀粉酶15mg、熊去氧胆酸(UDCA)25mg、胃蛋白酶25mg、纤维素酶15mg、胰酶50mg、胰脂酶13mg。一般用量为1次1-2粒,每天3次口服。③复方阿嗪米特肠溶片(泌特),是一种新型消化酶制剂,每片含阿嗪米特5mg、胰酶100mg、二甲基硅油50mg及纤维素酶四种药物。一般用量每次1~2片,每日3次.餐后服用。④米曲菌胰酶片(慷彼申),是一种新型消化酶的补充和促进剂,每片含有由米曲菌提取的植物性酶120mg、胰酶220mg。一般用量为每次1~2片,每天3次,饭后口服。 (4)补充白蛋白及丙种球蛋白血清:对蛋白严重减低的患者,可给予白蛋白50一l00g静脉输注,每日1次,共3~7日。对于低丙种球蛋白血症及反复感染的患者,可给予丙种球蛋白血清,剂量为0.05ml/kg,每3—4周1次。 (5)矿物质或电解质的补充:①钙剂:根据病情及病人缺乏情况,可采用口服或静脉注射给药。碳酸钙含钙量高,副作用小,价格便宜,口服一日200~1200mg(以Ca2+计),分次服用。严重缺钙者可用10%葡萄糖酸钙10ml静脉注射(慢),每日10ml,注射中注意病人的反应;②镁离子的补充:根据病情给予;③铁剂补充;③钾盐补充。 (6)肠道内营养用药:对于长期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患者,营养不良可采用要素饮食。要素饮食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不需或稍经消化即可吸收的低渣饮食,可供口服或管饲用,其成分按人体营养素需要量为标准.含必需氨基酸、葡萄糖、电解质、维生素、微量元素和少量脂肪等,通过肠道直接吸收,对不能摄取足量常规食物的患者,可达到营养缺乏的补充治疗。其制剂有加营素(安素)、百普素、全能素及国产的要素饮食制剂等,服用时按说明配置口服。 (7)病情严重者,可采用静脉高营养疗法,配合部分肌注,以迅速补充缺乏的营养素。 3.促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和糖皮质激素的应用 一般仅用于较严重患者,症状改善后逐渐减量维持。因此类药物停药后有复发倾向,加之长期应用可导致水钠潴留,加重低钾,并有引起骨质疏松的危险,故一般应谨慎使用。①促肾上腺糖虚质激素:ACTH每日20~40u静脉滴注,连续10-21天,对极顽固病例适当延长;②可静脉内注射氢化可的松,剂量为100~300mg/24小时。③泼尼松或泼尼松龙30~60mg/日,晨1次口服,5~15mg/日为维持量。 4.广谱抗生素 根据病情,采用必要的抗生素,一般以口服为主,小剂量分次给药,间歇疗法。如喹诺酮类、硝基眯唑类、头孢类等,同时根据患者对各种抗生素的疗效,亦可采取轮替间歇给药,疗程随病情而定。 (二)病因治疗 对某些病因明确的吸收不良综合征,除按一般治疗外,病因治疗是疾病治愈或缓解的重要措施。 1.胃部疾病 胃切除术或胃-空肠吻合术后,输入肠袢梗阻,使小肠内细菌大量繁殖,胆盐被细菌分解,引起脂肪吸收障碍;并且由于细菌在肠道内竞争使用维生素B12可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病因治疗,必要时采用手术纠正肠道畸形,并结合给予广谱抗生素。 2.胰腺疾病所致的胰酶缺乏 如肠道瘘管所致者,可行手术修补或内引流。必要时结合补充治疗。 3.肝胆疾病所致的胆盐缺乏 应适当采用手术和(或)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方法,治疗胆道阻塞性疾病和肝脏疾病。 4.小肠疾病 憩室、狭窄、瘘管等可考虑手术切除及修补术,并结合补充治疗及广谱抗生素治疗。小肠黏膜或细菌异常的对症治疗。
预防预后:
引起吸收不良综合征的病因较多,某些特异性的病因,去除病因即可治愈或给予代偿治疗而缓解,因此正确的病因诊断,是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治疗成功的关键,其病因主要有:①胰腺疾病导致的胰酶缺乏;②肝胆疾病导致的胆盐缺乏;③由于肠黏膜酶缺乏引起者,如先天性或继发性乳糖酶、蔗糖酶及海藻糖酶缺乏;④小肠吸收面积不足:如小肠切除过多(短肠综合征)、胃大部切除、肠切除术后、胃结肠瘘、不适当的胃肠吻合术,空肠结肠瘘等。⑤小肠黏膜病变:如小肠炎症,包括感染性、放射性、药物性(新霉素,秋水仙素等);寄生虫病,如贾第虫病,圆线虫病;内分泌疾病等。⑥肠壁浸润病变:如淋巴瘤、结核病、克罗恩病等。⑦原发性小肠吸收不良综合征:包括成人乳糜泻、热带性乳糜泻、肠道脂代谢障碍综合征即whipple’s病;⑧淋巴血流障碍:如淋巴发育不良,淋巴管梗阻(外伤、肿瘤、结核等)、血液循环障碍(门脉高压症、充血性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