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血管性心绞痛
什么是微血管性心绞痛?
X综合征(X syndrome)是指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而临床上有心绞痛发作的病例。1967年Likoff等首先报道了一组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而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患者,引起了广泛注意。因其病因、发病机制和疗效不肯定,1973年Kemp将其称为“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后来,Cannon等建议称其为“微血管性心绞痛”。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患者有典型心绞痛,常为劳力诱发的胸骨后或心前区疼痛或紧迫感,可向左肩、臂、颈或咽部放射,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后数分钟可缓解。相当一部分患者诱发胸痛的体力负荷的阈值不恒定,休息时也可发作,并可于后半夜或凌晨痛醒。也有一部分患者胸痛不典型,表现为持续时间较长的闷痛。 X综合征患者休息时心电图大多正常,少数患者胸痛发作时心电图可出现缺血型ST-T改变,运动试验阳性。当运动诱发心绞痛时,心肌灌注扫描可发现节段性心肌灌注减低或缺损和再分布征象。X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无有意义的狭窄,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排除冠状动脉及其大分支痉挛),左心室造影正常,无心腔扩大或心室壁肥厚征象。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据目前文献报道,对综合征的诊断必须满足以下条件:①有典型的心绞痛发作;②有心肌缺血的客观依据,静息或运动ECG阳性,ECT示心肌缺血等;③冠状动脉造影和左心室功能正常,且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阴性(排除大冠状动脉痉挛);④排除心瓣膜病、心肌病和心包炎等引起的心绞痛和胸、肺、食管疾病引起的非心源性胸痛。 鉴别诊断: X综合征的胸痛与心外膜冠状动脉固定狭窄引起的心绞痛相似。但两者之间也有许多不同之处,如X综合征的男性发病率不占优势,与血脂升高无密切关系,胸痛持续时间可较长,无明显心功能受损表现,长期随访预后良好。但如没有冠状动脉造影仍难以鉴别。 少数冠状动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也可由劳力因素诱发(兴奋α受体而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当痉挛仅引起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可表现为心电图ST段压低。这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也可无显著固定狭窄性病变,但麦角新碱激发试验阳性,可与X综合征相鉴别。若不进行麦角新碱激发试验,很可能遗漏心外膜冠状动脉痉挛的诊断。 X综合征需与心脏神经症引起的胸痛相鉴别。后者常表现为持续性心前区钝痛或不适,症状与体力活动无关而与精神因素有明显关系,休息时常有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改变常与心率有关并可随体位而变化,运动时无心肌缺血征象,可与之鉴别。此外,诊断X综合征时亦需排除骨骼肌、胸膜、心包、食管及二尖瓣脱垂等引起的不典型胸痛。
疾病治疗:
治疗: 由于未完全查明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目前各种治疗方法疗效不确定。常用的方法有:①硝酸酯类能使约50%的患者获益,如单硝酸酯异山梨醇酯;②如果患者有持续性胸痛发作,可以开始使用钙拮抗剂或β受体阻滞剂;③他汀类治疗和运动训练能够提高运动耐量、改善内皮功能和减轻症状。④每日用丙咪嗪50mg能够有效减少胸痛发作频率,认知行为治疗可能有益。如果症状不缓解,应当排除胸痛的其他原因,尤其是食管运动异常。本病中期预后良好。
预防预后:
病因及发病机制: X综合征与冠状动脉微血管病变有关。冠状动脉微循环器质性或功能性因素是冠状动脉供血潜力下降的原因。器质性因素包括前小动脉外膜、内膜纤维化,中膜肥厚等。功能性因素包括继发性内皮功能紊乱等。X综合征患者的心肌微循环、内皮功能尚有一定储备,但腺苷介导的非内皮依赖性心肌微循环的血管扩张功能却明显异常,故综合征亦可命名为“微血管性心绞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