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阴包块
什么是外阴包块
?
外阴组织可由于各种原因形成不同性质的外阴肿块,一般均为患者自己首先发觉而就诊,仅极少数肿块隐藏于深部组织需妇科检查时才能被发现。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一、病史要点 1.肿块发生的时间、初发部位、发展速度。 2.有无发热、疼痛、尿路刺激等伴随症状。 3.肿块与月经周期、性生活的关系。 二、体检及妇科检查重点 1.一般情况 患者的生命体征、精神面貌、营养状态。 2.妇科检查 ①注意肿块的外观、数目、色泽、质地、活动度、有无溃烂压痛、腹股沟淋巴结有无肿大等。②肿块与尿道、阴道的关系。 三、重要辅助检查 对实性肿块应做病理活组织检查以明确诊断。
预防预后:
根据病因与发病机制的不同,外阴肿块可分为:①先天性:中肾管囊肿、圆韧带腹膜鞘突囊肿、异位乳腺组织囊肿等。②炎症性: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皮脂腺囊肿、尖锐湿疣、性病性淋巴肉芽肿、传染性软疣等。③创伤性:外阴血肿、表皮包涵囊肿等。④血管、淋巴性:外阴静脉曲张、血管瘤等。⑤肿瘤性:良性的有纤维瘤、乳头状瘤、汗腺瘤、平滑肌瘤、脂肪瘤、神经纤维瘸、粒性肌母细胞瘤、外阴皮赘、外阴色素痣等;恶性的有外阴鳞状上皮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前庭大腺癌、恶性色素痣、外阴湿疹样癌、外阴肉瘤等。⑥其他: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等。 (一)外阴中肾管囊肿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部分中肾管未闭锁,保留分泌功能而形成囊肿,多见于阴道,发生于外阴者极少。 1.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如果囊肿位于尿道旁,可使尿道移位而发生排尿困难。 2.囊肿大小不随月经周期改变。 3.外阴中肾管囊肿可见于处女膜、小阴唇邻近阴蒂或尿道周围,囊肿壁薄,无触痛,较固定。 4.病理检查囊上皮为单层立方细胞,囊肿内容物为澄黄色液体。 (二)外阴圆韧带腹膜鞘状突囊肿 子宫圆韧带经腹股沟穿出附着于大阴居上端。外阴圆韧带腹膜鞘状突囊肿来源于腹膜,与圆韧带一起下行,在大阴唇内形成囊肿。 1.一般无明显临床症状,少数患者有月经期疼痛,但囊肿无出血,体积亦无周期性生化。 2.肿块位于阴阜及大阴唇皮下,一般无压痛,可活动。 3.病理检查囊内壁被覆扁平或立方上皮,囊内为澄清液体。 (三)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 外阴子宫内膜异位症多发生于分娩时会阴切开或修补手术瘢痕处,少数见于前庭大腺囊肿切除或其他外阴手术后,可能术时正值月经来潮。 1.患者为育龄期妇女。经期外阴肿块增大、疼痛,经后萎缩、变小,疼痛亦消失。 2.肿块大多位于阴唇系带及其附近手术瘢痕处,呈半球或结节样隆起。有轻压痛,经期压痛更明显。 3.病理检查镜下可见正常的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有时间质中有陈旧的出血。 (四)外阴异位乳腺组织囊肿 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由于乳腺组织的始基延伸到外阴,因而在大阴唇可出现异位的乳腺组织,在内分泌的影响下增生,形成慢性囊性乳腺病的类似病变,但极少见。 l.大多数患者是在分娩后哺乳期才出现明显症状,外阴肿块迅速增大伴胀痛,停止哺乳后肿块很快缩小。 2.患者于青春期后外阴出现肿块,在月经前可能增大,伴胀痛,经后缩小,胀痛亦消失。 3.囊肿多位于大阴唇,边界不清,可推动。 4.病理检查镜下可见乳腺组织。 (五)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 前庭大腺囊肿或脓肿是最常见的外阴部肿块。前庭大隙腺管上皮由于慢性炎症、增生、粘连,继而腺腔被堵塞,分泌物潴留而形成囊肿,囊肿伴发感染则形成脓肿。 1.多发生于20-50岁的妇女。小的囊肿一般无明显症状,囊肿较大时,患者感到局部肿胀不适。囊肿伴感染而形成脓肿时,局部出现红肿热痛或跳痛,严重时可引起发热等全身症状。 2.囊肿位于大阴唇下方,无明显触痛。囊肿伴感染时,肿块红肿压痛.有波动感,腺管开口明显充血并有脓性渗出液。 (六)外阴皮脂腺囊肿 大小阴唇皮脂腺丰富,其导管阻塞后分泌物潴留而形成皮脂腺囊肿。 1.外阴皮脂腺囊肿生长缓慢,其质地、大小及症状不随月经周期而变化。囊肿一般仅1.0一2.5 cm直径。无疼痛等不适。 2.肿块常位于大阴唇内侧,质地柔软,无波动感,表面偶可见腺管口,有皮脂溢出。 3.病理检查囊壁由较薄的复层扁平上皮细胞组成。在卜皮外可见分散的皮脂腺细胞,囊腔内充满不定形的皮脂样物质。 (七)外阴静脉曲张 外阴静脉曲张多由于妊娠或盆腔巨大肿瘤压迫引起盆腔内静脉血管压力增高所致,也可由髂内静脉瓣膜缺损引起。 1.患者站立时由于外阴m液回流障碍引起静脉扩张而感坠胀不适,平卧后消失。一般无疼痛。 2.肿块好发于大阴唇,见迂曲扩张的血管在皮下形成蓝紫色突起,质软,无明显压痛。严重静脉曲张可破溃出血,引起血肿。 (八)外阴血管瘤 外阴血管瘤是先天性疾病,起源于中胚叶,由无数毛细血管或海绵状血管构成。其类型有两种:毛细血管瘤(血管痣)和海绵状血管瘤。 1.多见于新生儿,亦可见于其他任何年龄,一般无明显不适。肿块较大时,阴部有肿胀感。 2.在大阴唇或阴阜处可见小红血管痣或蓝紫色海绵状肿物,质地柔软,指压时蓝紫色可褪去。放松后恢复原形。 (九)外阴淋巴管瘤 极少见,由淋巴管扩张增生而成。有两种类型,较常见的一种为单纯性淋巴管瘤或局限性淋巴管瘤,较少见的一种为海绵状淋巴管瘤。 1.一般无明显不适。 2.在大小阴唇或阴阜处可见肿瘤呈灰红色或灰白色囊泡状肿物,大小不等,直径由数毫米到数厘米,破裂后有淋巴液流出,可伴有皮肤弥漫性肥厚突起。 3.病检镜下可见在真皮或皮下组织内有囊性扩张的淋巴管,囊腔内有淋巴液及淋巴细胞。 (十)外阴纤雏瘤 外阴纤维瘤是来源于外阴结缔组织的良性实性肿瘤。 1.多见于生育期妇女,一般无自觉症状,生长速度缓慢。肿瘤体积过大时可影响行动,压迫尿道时可能出现排尿及性交障碍,部分患者感坠胀及疼痛。 2.肿瘤多位于大阴唇,少数见于小阴唇、阴阜,常为单发,质硬,带蒂,肿瘤表面有溃疡时,可继发感染。较大的肿瘤出现囊性变时,质地较软。 3.病检可确诊。 (十一)外阴乳头状瘤 外阴乳头状瘤是以上皮增生为主的良性上皮性肿瘤。肿瘤表面有很多乳头状小突起,为外阴最多见的良性肿瘤。 1.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一般无症状,偶感外阴瘙痒及疼痛。肿瘤生长缓慢。 2.病变多位于阴唇及阴阜、阴蒂,通常单发,体积不大,质地韧,外观呈蕈状或菜花状。 3.病检可确诊。 (十二)外阴汗腺瘤(hidradenomas) 外阴汗腺瘤是由汗腺上皮增生而形成的一种外阴肿瘤,一般为良性。 1.多见于中老年妇女,一般无明显不适,部分患者感瘙痒。 2.于大阴唇皮下触及圆形小结节,边界较清楚,色淡红,有时肿块表皮可向下凹陷或溃破。 3.病检镜下可见乳头状结构的腺体和腺管。 (十三)外阴平滑肌瘤 外阴平滑肌瘤是由平滑肌细胞构成的良性肿瘤。可发生于外阴的平滑肌、毛囊的立毛肌或血管的平滑肌组织中。 1.多发生于育龄妇女。肿瘤较小时无明显临床症状,肿瘤长大后可产生外阴坠胀感,行动不便。 2.于大阴唇处可触及实性、话动、边界清楚、质韧的肿块。一般无压痛。 3.病检可确诊。 (十四)外阴脂肪瘤 正常大阴唇、阴阜等部位有较丰富的脂肪组织,在这些部位可发生脂肪瘤。脂肪瘤是由成熟脂肪细胞构成,属良性肿瘤。 l.肿瘤较小时一般无不适;若肿瘤体积较大,则有局部坠胀感,甚至影响活动。肿块生长缓慢,若生长迅速,需通过病理检查与脂肪肉瘤鉴别。 2.在大阴唇或阴阜皮下触及肿块,质软,圆形,有时呈分叶状,边界清楚,活动,质较软。 3.病检镜下见肿瘤由成熟的脂肪细胞构成。 (十五)外阴神经纤维瘤 外阴神经纤维瘤由外胚层的施万细胞所发生,较少见;极少恶变,常是全身性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的局部表现。 1.临床多无不适。 2.外阴出现多发性皮下小结节,质软,表面呈褐色色素沉着。有时可合并皮肤咖啡色斑、纤维囊性骨炎或全身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3.病理检查可确诊。 (十六)外阴粒性肌母细胞瘤 外阴粒性肌母细胞瘤是一种起源于神经鞘施万细胞的良性肿瘤,占全身粒性细胞瘤的7%。 1.患者多无不适。 2.于外阴都皮下组织中扪及单个硬性较小结节,无压痛。边界清楚,表皮色素减退,常和身体其他部位的同类肿瘤同时存在。 3.病理检查可确诊。50%的病例覆盖瘤体的上皮组织呈“假上皮瘤样增生”。 (十七)外阴色素痣 外阴色素痣是一种含有痣细胞的肿瘤,为皮肤色素细胞生长过度形成。按生长部位分为交界痣(痣细胞团位于表皮基底层和真皮乳头层交界处)、皮内痣(痣细胞完全进入真皮内)和复合痣(交界痣的一部分进入真皮内)。 l.早期无症状,如长期受刺激或摩擦。局部可感疼痛或瘙痒。当患者自觉疼痛、瘙痒、出血或痣突然增大时,应警惕恶变的可能。 2.大小阴唇处见褐色斑块,表面平坦或略隆起,有的长毛。 3.病理检查可在镜下见痣细胞呈立方形或卵圆形,胞质内含多少不等的黑棕色细颗粒。 (十八)外阴皮赘 又称外阴垂疣或外阴软纤维瘤,为息肉样纤维上皮增生病变。 1.无自觉不适,偶可影响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