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然发生的平滑的红丘疹
什么是突然发生的平滑的红丘疹
?
丘疹是一种凸起于皮肤表面的损害,通常大小在1cm以下。倘若直径超出 1cm,则称为斑块。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病史及体格检查 首先,检查丘疹,注意其颜色、形态及部位。沣意是否破裂,皮疹有无变化。是番瘙痒、灼痛或压痛。注意相关伴随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头痛、胃肠道不适。 然后,了解既往病史,包括过敏史,有无皮肤病、感染、儿童期疾病、性病、肿瘤。近期有无蚊虫叮咬,或与感染患者接触。最后,了解药物史。 丘疹是皮肤的表面损害,与结节(亦凸起于皮肤表面)不同之处,是结节之损害在皮肤深处,一般在结节损害上面的皮肤可以移动(冰山现软),而丘疹则无此种现象。但是,如当结节损害扩大,向上与表面皮肤发生了粘连,则此种冰山现象也不会明显。
疾病治疗:
用冷敷法或止痒药物。准备抗组胺药抗过敏,抗生素治疗感染。 建议患者保持皮肤干燥、干净,穿着合适的无刺激性衣服.避免搔抓。注意观察皮疹的颜色、形态及特征变化.注意有无痒感及出血。避免日光直晒下运动,外出时应用防晒霜。 注意有无慢性疾病(如SLE、银屑病或肉瘤样病),皮疹可为多种疾病的早期表现.应早期治疗,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
预防预后:
1.麻疹 皮疹自颈部开始,迅速向面,胸、躯干及四肢扩展,为红色或暗红色曲斑疹和斑丘疹,无捕无痒。~般持续5~7天后便逐渐清散,有时留下有色素沉着(不持久)。 2.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 小核糖核酸病毒感染(Pieornavirus infect10n),小核糖核酸病毒为肠道病毒中的一大组,其中主要有Coxsackie病毒、ECHO病毒和脊髓灰质炎病毒。它们通常寄生在人体肠道内,通过消化道途径散播,流行于温带或亚热带地区,夏秋两季多发。 (1)Coxsackie病毒 A组病毒感染可引起小儿疱疹性咽炎,是小儿的一种急性热病。临床特点是以患儿的腭部和咽峡部小疱疹为主,疱疹破裂后留有表浅的溃疡斑点,周围有红晕。 A组病毒感染的另一种疾病是手足口病(Hand,Footand:Mouth Disease)。发病时有发热,同时在口腔粘膜和舌体上可有周围发红的小疱,也偶尔在齿龈和唇绿处看到。小疱疹亦能发生在手指和脚趾之间,以及手背及掌跛等处。通常不累及神经,其他伴发症也不多见。 A组病毒9型感染也可有发热,并在面部、躯干和四肢上有斑丘疹,也可伴发瘀斑、疱疹或麻疹样皮肤征象,同时口腔周围和咽峡粘膜亦能有疱疹样改变。 Coxaekie病毒A组感染所致的麻疹样皮疹,并不少见,但多发生在夏秋季,而Coxaekie病毒B组感染却很少引起皮肤病征发生。B组3型感染可发生疱疹性咽炎,B组3型感染的另一种表现是悬雍垂、舌腭弓和后咽部散在的小结节,表面呈白色或黄色,较硬,周围有红晕并不发生水疱。这两组类型的病征,前者多见,虽然咽部表现各不相同,但全身皆有发热、头痛及咽痛等症状。 (2)ECHO病毒 目前已知此病毒有26种以上的血清型,可引起无菌性脑膜脑炎,并出现斑疹、斑丘疹、疱疹或瘀斑等各种病征。ECHO病毒9型是流行性无菌性脑膜脑炎的病原体,感染后除有轻度全身症状及脑部征象外,多并发有面部与颈部浅红色斑丘疹。皮疹不痒,迅速向躯干和四肢波及,但很快消失,不留痕迹。 ECHO病毒16型是波士顿皮疹(Boston exanthem)的病原体。发病时有发热、咽痛和腹痛,可持续2~3天。在退热后1夭左右,常出现淡红色的斑丘疹,以面,胸及背部多见,皮疹不痒,可持续2~4天,后自行消散。 ECHO病毒9型感染引起的无菌性脑膜脑炎,有时可并有瘀斑,很象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但根据临床表现,特别是血液和脑脊液的实验室检查结果,鉴别并不困难。 ECHO病毒10型被称为Reo病毒,其感染可致皮肤产生斑丘疹和小疱疹,有轻度密痒。通常开始于额部,迅速波及全身,可持续6~8天,全身症状并不重。 3.风疹 风疹(Rubella)由风疹病毒感染引起,是婴幼儿时期一种常见的急性传染病。发病时有低烧.咳嗽、咽痛、头痛及肌痛无力等,除发生于面,颈及躯干等处有鲜红色斑丘疹外,并有枕下和耳后淋巴结肿大,通常还伴有支气管炎。皮疹一般持续3~4天,退疹后可有轻微落屑,但无色素沉着。感染早期,以荧光抗体染色法检查咽部副片,可发现风疹病毒。 4.幼儿急疹 幼儿急疹(Roscola infaaturn)是由疱疹病毒6型(Her—pes virus 6 type)感染所致,此病毒亦称嗜人B淋巴细胞病毒(Human B lymphotrophic virus)。患儿多在6~24个月时期发病,无性别差异,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病时厌食、烦躁、偶有呕吐与腹泻,发热为最明显的症状之一,并于退热后突然出现大批皮疹。皮疹呈玫瑰色的斑丘疹,大小约2~4mm,分布在面、颈、躯干及四肢等部位。少数患儿偶可触及枕后和耳后淋巴结肿大,但极少见到出血点或瘀斑。皮疹多经1~3天后消退,不留任何痕迹。 5.多形性红斑 皮损发生急骤,先为红斑,尔后刚呈红色丘疹、结节及水疱,甚至出现紫癜。红斑约有扁豆样大小,颜色鲜红,中心略发紫,边缘苍白,并可互相融合。有些红斑可呈荨麻疹样,其中心退色而呈环状。作为比较特征性的损害是发生虹彩状红斑(虹膜状重叠水疱)。皮损多见于肢体远端部位(包括掌),进可侵犯全身如口、眼和生殖器等部位。皮损对称分布,局部有明显的瘙痒感和烧灼感。青少年女性较多发。倘若不并发继发感染,2~3周后消散,但可复发。 6.接触性皮炎 急性发病时,皮损处红肿,丘疹及红斑块,并常在红斑基面上出现疱疹。疱疹多为紧张型,境界清楚,破溃后有渗出,表皮坏死、化脓及结痂等,也可并有鳞屑。皮损部位有瘙痒,红肿明显者可有疼痛。一般经12~16天可自愈;倘若并发细菌感染或转成慢性,剐持续时间要延长。慢性过程多来自急性反应之后,受损部位可明显增厚或形成苔癣样变,以及并发皲裂和色素沉着等。如果发生在掌.则可致局部增厚与角化。 7.毛囊炎 如葡萄球菌侵及毛囊深部,形成了鲜红色圆锥状高起的毛囊丘疹,逐渐增大而成为结节,表面紧张,浸润显著,触之较硬,以后顶端化脓,中心有脓栓,即为疖(Furunculus)。疖有疼痛感。若再扩展,与邻近几个疖互相融合,可形成痈(Carbuncle),疼痛更加明显,局部形成暗红色浸润肿块。如不做适当处理,炎症进可向深处蔓延。 8.粟粒疹 粟粒疹(Miliaria)又称汗疹,是因汗液于皮内潴留所致。按其皮损程度可分三级: (1)晶形粟粒疹 是汗液潴留在皮肤角质层内所致。由角质层下溢出的汗液,在皮肤上可发生露珠样的小疱疹(白色),无症状,不治疗也会自散。通常是在高烧大汗之后,多见于额面、胸与背等处。 (2)红色粟粒疹 是汗液潴留在表皮较深的部位,溢出的汗液形成皮损——红色丘疹。初发时为小红点,后变成红色颗粒丘疹,顶端往往伴有小水疱(透明)。损害分布在颈、躯干处较多,面部也可发现。皮损密集处有轻度癌痒与烧灼感。如果不续发感染,一般消退后不留痕迹。倘若患者原先罹有湿疹、或脂溢性皮炎等,此种粟粒疹可使原疾病加重。 (3)深都粟粒疹 此皮损是汗液溢出自真皮上层的汗管,特别是真皮与表皮的交界处。可使皮肤发生多处与汗孔分布一致的肉红色丘疹。多见于热带地区的人,病人除有些瘙痒外,无其他不适感。 9.多形性日光疹 多形性日光疹(Polymorphous light erupt10n)皮损为红色或紫红色的丘疹和斑块,而后可变成肥厚、苔癣变及鳞屑。多发生在面部、颈部、手背殛上臂伸面暴露部位。患者多为成年男女,通常好在春末夏初时发病。在太阳晒后(1~3天),暴露处发生痉痒,之后出现红斑、红丘疹、斑块及水疱等。每于日晒后(即使透过玻璃窗),尤其是中长波紫外线,可使皮损明显加重,瘙痒加剧。逢阴雨天可又有所好转。皮损反反复复,日久能使局部皮肤肥厚、苔癣样改变。一般于秋冬季逐渐减退。病人随着年龄增加和患病时间延长,对光敏感度可逐渐降低。 10.类丹毒 皮肤损害多在手、脚部位,以手指处最多见。皮损为肿胀的玫瑰红色斑块,境界清楚,伴轻度痒感,无疼痛。重症病人除皮损外,尚可并发关节炎。倘若细菌进入血液形成败血病时,不仅手指皮损向四周蔓延,并可有心内膜炎及全身性瘀点、瘀斑等。 11.过敏性血管炎 急性发病时呈突发性,皮损持续数天至几周。转成慢性型时,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多伴有关节炎、腹痛及肾脏受累等。 12.硬隆性红斑 皮损为红色或紫红色的丘疹和斑块,有时可发展成环形。皮损处质地坚硬,表面有光泽,伴轻微痛感。呈对称地发生在面颊、上臂伸侧及手背处等。病人多为老年男性。通常可伴有轻度全身症状。皮损可持续很长时间不退,甚至数年。 15.早期梅毒 早期梅毒的二期早发疹,可呈现有红色丘疹,并且可成肾形分布于躯干及四肢等部位。大丘疹形梅毒疹可充满于颜面部位,形成“梅毒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