粟粒疹
什么是粟粒疹?
粟粒疹(miliaria),亦称痱子,是夏季出汗过多引起的皮肤病。常见于新生儿,是长在婴儿鼻部和面颊上的一种细小的白色或黑色的、突出在皮肤表面的皮疹,就像粟粒般。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可分为3种:①晶状粟粒疹(miliariacrystullina),又名白痱。汗管破裂和汗液溢出在角质层内或角质层下,皮损为非炎性针头大小透明的薄壁水疱,周围无红晕,易破,无自觉症状,常在1~2日内吸收,有轻度脱屑,好发于颈部及躯干等处,常见于体弱、高热、大量出汗者。②红色粟粒疹(milira rubra),又名红痱,是最常见的一种。汗管破裂和汗液溢出在表皮内稍深部,基本损害为针头大小的丘疹或丘疱疹,周围绕以红晕,呈密集排列,严重时可融合成片,自觉轻度烧灼及刺痒,好发于腋窝、胸、背、颈、腹围、胭窝、妇女乳房下及婴儿头面部、臀部等处。天气凉爽皮损可自行消退,退后有轻度脱屑。③脓痱:又名脓疱性痱子(miliariapustulose)。在痱子顶端有针头大小浅表性小脓疱,疱内容常无菌或为非致病性球菌。主要发于皮肤皱褶处,小儿头部也常见。
疾病治疗:
预防与治疗: 保持室内通风、凉爽,衣着宽松。注意皮肤清洁、干燥。炎热季节勤洗澡。 治疗可用少许十滴水加入温水中沐浴,洗净后撒上痱子粉或1%薄荷炉甘石洗剂。皮损广泛者可用金银花、菊花、鲜藿香、佩兰、甘草各9g煎汤代茶。
预防预后:
由于外界温度高,湿度大,汗腺分泌过多或汗液蒸发不畅,汗液使表皮角质层浸渍,引起汗孔堵塞,汗液滞留,汗管破裂,汗液渗入周围组织引起本病。亦与皮肤表面菌丛特别是球菌丛繁殖增多产生毒素,损伤汗管腔的细胞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