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漏
什么是胎漏
?
胎漏,是指妊娠前半期,阴道不时少量出血,或点滴不止,或时有时无的症状。若下血不止,常可导致堕胎、小产。(本草纲目)说:“下血不止,血尽子死。”因此,重视胎漏的诊治,是防止发生流产的关键。本症,在古典医籍中,名称不一,(金匮要略)谓之“妊娠下血”,(妇人大全良方)称之“胞漏”,(太平圣惠方)谓之“胎漏”,(本草纲目)称为“漏胎”。本症与“胎动不安”之不同在于后者在下血同时伴有腹痛。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气虚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红,质稀,或下黄水,面色咣白,精神倦怠,怕冷,气短,舌质淡,或有齿痕。苔薄白,脉滑而弱。 血虚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大便干燥。舌质淡红,苔薄黄或无苔,脉滑而细。 肾气虚胎滑: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淡,质稀,腿软乏力,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滑,脉滑或沉弱,两尺尤弱。 血热胎漏:妊娠期阴道下血,血色鲜红,面红唇赤,心烦失眠,大便干燥,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少津,脉滑而数。 虚热胎漏:妊娠期阴道少量下血,色红。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口燥咽干,饮水不多,两颧潮红,午后发热,掌心妁热,舌红无苔,脉细数,两尺尤细。 外伤胎漏:妊娠期外伤后阴道少量下血,神疲乏力,舌淡,苔正常。脉滑无力。
疾病治疗:
妊娠腹痛、胎动不安、漏胎三种症状,常是先兆流产和习惯性流产的主要表现。妊娠腹痛,以小腹脓痛为主;胎动不安,以腰酸,小腹胀有下坠感为主;胎漏,以阴道少量出血为主。三者常相互兼见,不必偏执拘泥。 中医认为先兆流产的主要原因,是气血虚弱、肾气不周、冲任失调。用补气、养血,滋肾、固胎诸法,可防止流产的发生,保证孕卵、胚胎在母体发育生长,直至胎儿正常娩出。轻常用的方剂,有腔艾四物汤、补中益气汤、泰山磐石散、保阴煎等。其中,如参,芪、术之益气,热地、白芍、阿胶之养血,桑寄生、菟丝子、杜仲、川断之补肾,砂仁、黄芩之安胎,常随证应用,配伍出入。 气虚胎漏与血虚胎漏:至于治疗,气虚者,宜补益中气,固冲安胎,常用补中盏气汤,或举元煎加阿胶、艾叶;血虚者,宜养血安胎,方用胎元饮或腔艾汤。 肾气虚胎漏:治宜补肾固冲。止血安胎,寿胎丸主之。 血热胎漏与虚热胎漏:血热胎漏者,宜清热凉血,止血安胎,常用保阴煎加侧柏炭;虚热胎漏者,宜滋阴清热安胎,常用阿胶地黄汤。血热若兼口苦咽干,胸闷胁胀,心烦多怒,脉弦数而滑者,其热缘由肝郁化火所致。治宜舒肝解郁,清热凉血,方用丹栀逍遥散。 外伤胎漏:治疗补气养血,止血安胎,方用圣愈汤合寿胎丸。
预防预后:
气虚胎漏与血虚胎漏:皆为虚证胎漏。但病因、病机不同。气虚胎漏,多因素体虚弱,或脾胃素虚,中气不足,或孕后罹疾。损伤正气,以致气虚下陷,荫胎之血无所凭依,冲任失守则胎漏生矣;而血虑胎漏,则多因素体血虚,或孕后恶阻较重,以致脾胃受损,化源不足而血少,血少则胎失所养。冲任不固,遂致胎漏。其辨证要点是:气虚胎漏,其漏量少,血淡红,质稀,或下黄水,并见面色咣白,精神倦息,怕冷,舌淡,脉弱等症状;血虚胎漏,则必见面色淡黄,头晕目眩。心悸少寐,舌质淡红,脉细等血虚不荣的症状。 肾气虚胎漏:多缘禀赋素弱,先天不足,肾气虚怯,冲任不固。而发生胎漏下血。然亦有房事不节,损伤肾气,以致冲任不固,先漏而后堕者。其辨证要点为;必见乏力,头晕耳鸣,尺脉细弱等症状。 血热胎漏与虚热胎漏:皆因热伏冲任,扰动血海,迫血妄行所致。但病因不同,又有虚实之别。前者属实证,多因体素阳盛,孕后阴血养胎,阳气益盛,或母体罹患温热之疾,邪热内伤胎元;而后者为虚证,多缘肾阴不足,阴虚而生内热。其辨证要点为:血热胎漏,是因“胎气有热而不安者,其证必多烦热,或渴,或燥,或上下不清,或漏血溺赤,或六脉滑数等症。”((景岳全书·妇人规))。而虚热胎漏者,必见头目眩晕,心悸少寐,咽干口燥,欲饮不多,及午后潮热,掌心灼热,舌红无苦,咏细数等症状。血热胎漏者,宜清热凉血,止血安胎,常用保阴煎加侧柏炭;虚热胎漏者,宜滋阴清热安胎,常用阿胶地黄汤。血热若兼口苦咽干,胸闷胁胀,心烦多怒,脉弦数而滑者,其热缘由肝郁化火所致。 外伤胎漏:多系跌仆、触撞、坠落、闪挫,或劳累过度,损伤胎气,以致胎漏下血。此类胎漏要详询病史,即可明了,进而脉证合参,辨证不难。 胎漏一症,总因冲任不固。不能制约其经血,以致荫胎之血下漏。究其原因,有气虚、血虚、肾虚、血热、虚热及外伤诸端。临床鉴别时,要详审病因,细辨脉证,还应与激经相鉴别。激经,又称“妊娠经来”、“盛胎”、“垢胎”。其临床特点是:在妊娠初期,月经仍按期来潮,但来亦必少,且“饮食精神如故,六脉和缓,滑大无病”。对孕妇、胎儿无明显损害,属一种生理现象,到妊娠四、五个月后自行停止,不必用药。而“胎漏下血”乃不时而来,且多有全身见症,又易堕胎、小产。不可忽视。 (金匮要略 妇人妊娠病脉证治):”妇人宿有癌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此为癌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止者,其癌不去故也。当下其癌,桂枝茯苓丸主之。” (校注妇人良方 妊娠疾病门):“妊娠下血,发热作渴,食少体倦,属脾气虚而肝火所侮。用四君子加柴胡、山栀。“ (张氏医通 妇人门):“胎漏黄浆,或如豆汁,若肝脾湿热,用升阳除湿汤;肝脾风热,加味逍遥散;肝脾郁结,加味归脾汤;……肝经风热,防风黄芩作丸服;风入肠胃,胃风汤。” 又:“暴下水者,其胎必下。若徐徐而下者,可用补气安胎药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