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欲不振
什么是食欲不振? 食欲不振(anorexia)是指缺乏对食物需求的欲望,即常说的不思饮食,是临床上很常见的一种消化系统症状,可以是消化道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其他系统疾病的表现。严重者称之为厌食。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诊断】 (一)病史 (1)现病史: 1)起病时的情况:发生食欲不振的确切时间、发病的缓急及持续时间的长短等。 2)发病后情况:包括进食量多少的变化,有无体重减轻,减轻多少。 3)伴随症状:有无腹痛(部位、性质、程度及与食欲不振的关系)、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消化道症状,有无乏力、怕冷、发热等全身症状,有无失眠、精神不振、易激动等精神心理障碍表现。 4)可能诱因:是否经常饮酒、吸烟、服用某些药物等。 (2)既往史: 1)精神创伤史。 2)胃病史:详细询问有无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各种原因的胃轻瘫、慢性肠梗阻、功能性便秘及肠易激综合征等)、肝胆系统疾病(肝病、胆囊炎、胆石症、慢性胰腺炎)、肾病、甲状腺疾病、糖尿病及结核病等。 (二)体征 (1)测体温、血压及体重。 (2)精神和营养状态,皮肤是否苍白,有无贫血面容,皮肤有无色素沉着,皮肤和巩膜有无黄染,全身有无脱水或水肿征象,毛发有无脱落。 (3)甲状腺是否肿大,有无异常血管杂音。 (4)腹部有无触痛、肿物,有无异常隆起,是否有腹部膨隆,有无腹水征,肝脾是否肿大,有无腹壁浅静脉曲张。 (三)辅助检查 (1)伴有上腹疼痛、反酸、烧心、嗳气等临床症状者,应考虑有胃炎或消化性溃疡的可能性,可选择x线钡餐造影检查或胃镜检查及幽门螺杆菌(Hp)检测。 (2)若伴有上腹饱胀、上腹疼痛等,可疑肝、胆、胰腺疾病者,可选择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血、尿淀粉酶等检查,肝、胆、胰腺、脾脏B型超声或腹部CT等影像学检查。 (3)近期伴有进行性体重下降,应尽早选择血肿瘤标志物检查及相关部位的B超、CT等影像学检查,以除外恶性肿瘤。 (4)若伴有上腹部饱胀、暖气、胸骨后压痛、咽部咽下异物感等消化不良症状,应考虑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的可能,可选择上胃肠动力学检查,以确定有无食管内酸暴露过多、下食管括约肌张力减弱、胃排空延迟及胃窦一幽门一十二指肠协调运动减少等。 (5)若伴有贫血、颜面水肿者,应选择肾功能检查以除外肾功能不全。对全身表现为黏液性水肿或老年人体重下降者,应考虑选择甲状腺功能检测,以除外甲状腺疾病引起的食欲不振。对伴有腹泻、呕吐者,应检测血K﹢’、Na﹢、Cl一、CO2结合力、尿素氮等,以除外由于水、电解质平衡失调引起的食欲不振。 (6)食欲不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低热、消瘦等症状者,可选择胸部x线片及纯化蛋白衍生物(PPD)检查,以除外结核病。 (四)确定诊断 食欲不振是一种临床症状,不可忽视,也不可就事论事,医生通常容易把食欲不振归之于心情欠佳,不思饮食或只想到消化道,特别是上消化道疾病。对食欲不振的诊断在于明确产生食欲不振的原因,应结合病史和全身症状综合分析。因为存在精神和情绪因素,不能不考虑这方面的原因,但应在找不出任何器质性疾病的情况下,最后才考虑精神因素。更重要的是首先要想到并找出造成食欲不振的原发性器质性疾病。无论是全身性疾病所致,还是局部脏器疾病所引起,都需掌握各疾病的证据,如确凿的体征、特殊性实验室检查项目、影像学的阳性发现、病理检查等,才能做出确诊。 鉴别诊断: 1.畏食(sitophobia)或拒食畏食是指具有食欲,但由于疾病等各种原因,使之不敢进食。常见于口腔、咽部疾病、食管疾病、胃肠疾病、胰腺疾病及神经系统疾病等。一般存在下列情况疾病: (1)患有口腔炎症、扁桃体炎、咽炎、食管炎时,由于咽下时疼痛而不敢进食。 (2)患有食管气管瘘者,咽下时因呛咳而影响进食。 (3)有缺血性肠病者由于肠系膜动脉硬化导致肠道血液灌注不足,进食后血供需要增加,缺血更为严重,一般在进食后半小时内常发生腹部痉挛性疼痛,导致不敢进食。 (4)胰腺癌、慢性胰腺炎患者常在进食半小时后出现持续性上腹痛,导致畏食。 (5)假性延髓麻痹,由于吞咽时发生呛食而不敢进食。 拒食是指拒绝进食,常见于精神病或癔病患者。 2.明确的诱因在短时间内发生的食欲不振,常有较明确的诱因,如发热、精神创伤、心情不畅及服用某些药物等因素,当诱因去除后常可很快恢复。 3.器质性疾患所致当食欲不振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并伴有体重下降者,应高度怀疑是否由于器质性疾病所致,应寻找其发病原因。最多见于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癌、肝炎、肝硬化、慢性胰腺炎及胰腺癌等。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等也可引起食欲不振。 4.全身性疾病 (1)席汉综合征(Sheehansydrome):由于在分娩时大量出血,引起垂体缺血变性坏死,垂体功能障碍。表现为促性腺激素分泌不足(产后无乳、闭经、脱发等),甲状腺分泌激素不足引起甲状腺功能减退(怕冷、反应迟钝、心跳缓慢、皮肤干燥、食欲不振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无力、低血压、低血糖等),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 (2)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出现明显的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3)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甲状腺功能亢进时,由于大量甲状腺素进入血液,引起多食但却消瘦等。如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危象,则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腹泻等消化系统症状。 (4)艾迪生病(Addisondisease):由于双侧肾上腺皮质严重破坏,除有乏力、皮肤色素沉着、体重下降及血压下降外.亦可有明显的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痛及腹泻等。 (5)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患者多有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但在出现酮症酸中毒时也可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及严重的腹痛。 (6)电解质紊乱:胃肠道炎症病变引起的腹泻,可导致低钠血症、低氯血症、低血钾症等,也可伴有食欲不振。 (7)功能不全引起的胃肠淤血,也可出现食欲不振。 (8)是否是恶性肿瘤引起:对伴有黄疽症状者,应除外肝、胆、胰腺等部位的肿瘤。近期大便习惯改变者应排除大肠癌。对伴有腹痛症状者、伴有贫血者,特别是近期体重明显下降者,应想到消化道以及其他部位恶性肿瘤的可能。 【误诊原因】 1.对食欲不振概念认识模糊与常见的畏食或拒食相混淆,导致诊断思维的方向性错误,进行一些不必要的检查,甚至发生误诊、漏诊。 2.对食欲不振症状缺乏重视食欲不振作为非特异性临床症状,在诊断思维过程中极易被忽视,而简单归之于精神因素。食欲不振是许多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状之一,不仅继发于消化系统疾病,亦可继发于消化系统以外的全身性疾病,可能是器质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表现之一。因此,在诊断过程中应详尽地收集临床资料,注意进行多系统、多学科的临床逻辑思维,包括消化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代谢系统等。 3.对食欲不振认识的局限性食欲不振是消化道症状,医生容易把思维仅局限于消化道,特别是上消化道的各种疾病,而不扩展到全身或其他方面。
疾病治疗:
治疗: 食欲不振作为临床症状并不具有特异性.所以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主要是病因治疗。 1.病因治疗针对导致食欲不振的全身性疾病或脏器的器质性疾病给予病因治疗,去除或遏制病因。 2.营养支持长期不能正常进食,而又不能去除或短时间之内去除病因者,应考虑给予胃肠内及胃肠外营养支持,应以胃肠内营养支持为主。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长期饮食不词或伴有额外消耗者,应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失衡。 4.药物治疗主要是胃肠促动力药物和助消化药物。 5.心理治疗适用于确诊为精神神经因素,无器质性疾病存在的病人。
预防预后:
临床上引起食欲不振的病因很多,一般情况下常常由于精神心理因素、消化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某些药物作用等原因所致。因此,在临床思维上应该结合患者全身情况,进行全面分析。除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应注意到其他系统疾病。避免造成误诊或漏诊。 食欲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现象,通过对各种食物的进食感受,逐渐形成对各种食物的印象,通过视觉、嗅觉及味觉等使大脑发生对某些食物的需求欲望或厌恶。在下丘脑存在有两个调节食欲的中枢,即饱食中枢及嗜食中枢。食欲中枢与大脑皮质存在广泛联系。当饱食中枢受到损伤时可出现食欲亢进,当嗜食中枢受到损伤时可出现食欲减退、甚至丧失。在正常情况下,两个中枢相互调节,对摄食予以控制。精神心理因素、血中蛋白质及脂肪含量水平、肽类物质及胃肠内脏感觉等均能影响食欲中枢的调节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