噬血细胞综合征
什么是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办称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eytosis),是以发热、肝脾大和全血细胞减少为特征的综合征。组织学特征为组织细胞/巨噬细胞过度增生和活化。本综合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原发性或家族性;另一类为继发性,前者可为遗传性疾病,后者可由感染或肿瘤所致。遗传性HPS的死亡率极高,如果诊断后未经治疗者其中位生存期仅8个月。继发性比原发性HPS的发病率高得多,两者临床经过和预后均不同。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症状: 其特征是高热,黄疸、肝、脾、淋巴结肿大,贫血,出血,全血细胞减少。其他还有淋巴结肿大、肺部浸润、皮疹。
疾病检查: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 (一)询问病史 家族史;原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 病源接触史:继发性的HPS与感染相关,即多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原虫等均可为HPS发病的病因。患者常轻度病毒血症2~6周后突然出现明显的全身症状。 基础疾病史:HPS可见于风湿性疾病如SLE等、恶性肿瘤如恶性淋巴瘤、急性白血病、胃癌等。 伴发症状:持续一周以上的高热,伴有寒战、盗汗、纳差、体重减轻,以及关节肌肉酸痛。可出现黄疸并进行性加重,后期可有多脏器损害症状。 (二)体格检查 持续发热,肝脾进行性肿大、淋巴结轻度肿大、皮疹、紫癜、黄疸、腹水,后期可有神经系统异常。 (三)辅助检查l.血象 外周血细胞计数减少,可有一系、二系或三系减少。 2.凝血障碍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浆纤维蛋白原降低,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 3肝肾功能 血清转氨酶、胆红素、三酰甘油、LDH、铁蛋白增高等。 4.免疫血检查 许多细胞因子血清浓度增高,如IL-1、sIL-2R、IL-6、IFN-γ、TNF-α、sCD8、M-CSF等。 5.骨髓象检查 正常的前体细胞减少,组织细胞明显增多,早期可无典型的噬血细胞增多,晚期骨髓增生减低,有明显的吞噬血细胞现象。 6.淋巴结活检 受累的淋巴结中吞噬性组织细胞明显增多,而淋巴细胞减少,生发中心区消失。 鉴别诊断: HPS的诊断标准为:①发热超过一周,体温高于38.5℃;②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④高三酰甘油、低纤维蛋白原血症、肝功能异常;⑤骨髓、脾或淋巴结中发现噬血细胞;⑥NK细胞活性减低或缺乏,铁蛋白大于500μg/L。 由于该病较少见,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故会被临床医生漏诊,尤其对原发性和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的鉴别较困难。无家族史不能排除原发性的,一般2岁以前发病,或父母近亲结婚,原发性可能大,8岁以后发病,则多为继发性;2~8岁发病需根据病史、各项检查综合考虑后做出诊断。 HPS须与恶性组织细胞病(恶组)相鉴别,恶组病因常不清楚,病情进展快,预后差。当骨髓、淋巴结、外周血、肝脾等组织中可见异常组织细胞时可支持恶组的诊断。恶组的骨髓中可见多少不一,散在或成簇分布的异常组织细胞;异常组织细胞分化差、分化程度很不一致,使细胞呈多形性为其特点,桉分裂现象显著;有时可见另一类细胞特征与异常组织细胞相似,但体积巨大,含有多个棱或核呈分叶状的多核巨组织细胞(多核巨细胞)。此外.可见明显的吞噬细胞吞噬血细胞现象,吞噬细胞胞浆中常含有被吞噬的成熟红细胞及其碎片、幼红细胞、血小板、及中性粒细胞等,甚至幼稚粒细胞,一个吞噬细胞最多可吞噬20余个血细胞。而HPS的组织细胞分化成熟,很少出现分裂象,吞噬血细胞现象却极为显著。
疾病治疗: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 1.一般治疗 贫血明显,酌情输注红细胞悬液,有出血倾向者输注血小板悬液和用止血药。 2.积极治疗原发病。 3.常用鬼臼类加皮质激素,依托泊苷100mg/(m2·d),每3~4周用3~7d,泼尼松2mg/(kg·d),最大60mg/d,2周后减量,长春新碱加地塞米松也有同样疗效。免疫治疗可用IVIG 400mg/(kg·d),连用5d。病情严重者最好数药联合治疗并加G-CSF,环孢素A300mg/d亦可应用。 4.亚砷酸可杀灭激活的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10mg/d,iv,每周用5d,直至缓解。 5.氟达拉宾、甲泼尼龙、IVIG联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亦可配伍用雷帕霉素。 疗效标准: 1.CR 症状与体征消失,血象:Hb≥100g/L,白细胞≥4×10^9/L,血小板≥100×10^9/L,BM中噬血细胞消失。 2.PR 症状基本消失,肿大的肝、脾、淋巴结明显缩小,血象接近CR水平,BM中噬血细胞消失或偶见。
预防预后:
噬血细胞综合征病因概要: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病因,有病毒、细菌、伯纳特立克次体、真菌、原虫、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慢性肾衰竭、肾移植后等;发病机制,免疫调节系统异常在原发性及继发性HPS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噬血细胞综合征详细解析: (一)病因及病因分类 原发性HPS:1952年Farquhar等首次报道。其病因尚不清楚,但通过对患者谱系基因分析研究表明,它可能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相关基因定位在9号染色体(9q21.3一q22)或10号染色体(10q21一q22)。多见于婴幼儿,90%以上病例在2岁以下发病,男女发病率相等,2/3病例见于同胞兄弟姐妹,父母多为近亲结婚。 继发性HPS:1975年.Chandra报道了第一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979年,Risdall报道了19例病毒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从而确立了本病。继发性HPS是某种原因启动了免疫系统的活化机制引起的一种反应性疾病。常见的病因有: 1.病毒 如EB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腺病毒、微小病毒B19、乙肝病毒等。 2.细菌 如流感噬血杆菌、肠道革兰阴性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支原体、流产布鲁菌、结核杆菌、肺炎球菌等。 3.伯纳特立克次体。 4.真菌 如荚膜组织胞浆菌、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等。 5.原虫。 6.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7.药物 如苯妥英钠等。 8.慢性肾衰竭、肾移植后。 9.恶性肿瘤(包括血液系统或非血液系统恶性疾病)。 l0.饮酒过量等。 继发性HPS的发病原因众多,但比较常见的主要并发于恶性淋巴瘤和病毒感染两大类疾病中。 (二)发病机制 HPS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了。但大量研究表明,免疫调节系统异常在原发性及继发性HPS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 Perfori是细胞毒T淋巴细胞和NK细胞分泌的一种违接于效应器和靶细胞的蛋白,能插入靶细胞膜中导致其自身凋亡。FHL是由于Perforin基因缺陷,在受到感染等情况下,细胞毒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凋亡受阻大量积聚并产生高细胞因子血症。 继发性HPS中,感染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infectious associated hemophagocyticsyndrome,IAHS)的机制在于感染使细胞免疫系统调节失控,Thl与Th2细胞失衡。感染使Thl细胞高度活化,活化的Thl细胞分泌IFN-γ/GM-CSF等细胞因子从而活化巨噬细胞和细胞毒T细胞。恶性肿瘤相关的噬血细胞综合征(malignancy-associated hemophnago-cytic syndrome,MAHS)发病机制可能是肿瘤细胞直接刺激组织细胞,使其分泌细胞因子,过度激活巨噬细胞;或自身产生释放细胞因子。 由于大量TNF-a、IFN-γ、IL-I、IL-2R、IL-18等细胞因子的产生,造成组织损伤,引起HPS的一系列临床表现。IL-I、IFN-γ、TNF-α可引起高热、肝功能损害、高脂血症、凝血功能障碍及DIC;IFN-γ、TNF-α引起骨髓造血抑制;sIL-2R导致出现继发免疫缺陷状态。总之,T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活化所产生的高细胞因子血症是HPS多种临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