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
什么是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名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主要由神经功能障碍引起的阵发性剧烈性瘙痒和皮肤苔藓样变的皮肤病。表现为圆形、不规则形或多角形的干燥、鳞屑、增厚、色素沉着的斑块。局部呈苔藓样外观,皮损分布广泛,病期长久后可有色素沉着,也常发生继发性感染。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神经性皮炎的症状: 神经性皮炎可发生在身体征何部位,包括肛门(肛门瘙痒)和阴道(外阴瘙痒)。早期阶段皮肤外观正常,只有瘙痒。以后由于搔抓和摩擦皮肤形成干燥、鳞屑、色素沉着的斑块。初起皮疹较红,瘙痒较剧,因心主血脉,心火亢盛,伏于营血,产生血热,血热生风,风盛则燥,属于血热风燥。病久,皮损肥厚,文理粗重,呈苔藓化者,此因久病伤血,风盛则燥,属于血虚风燥。 1.青壮年多发。初期表现为局部皮肤阵发性瘙痒,无皮疹发生。经常摩擦或搔抓后,局部皮肤出现成群的粟粒至米粒大小的扁平丘疹,呈圆形或多角形;丘疹增多后逐渐融合、扩大,形成边界清楚、皮纹加深和皮嵴隆起的苔藓样变斑块。淡红、淡褐或正常皮肤色,或有色素沉着,数目及大小不等,表面干燥或有少许细鳞屑,周围有散在的扁平丘疹,常见抓痕或血痂。 2.神经性皮炎好发于颈部两侧、颈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皮损仅限于一处或几处为局限性神经性皮炎;若皮损分布广泛,甚至泛发于全身者,称为泛发性神经性皮炎。 3.自觉症状为阵发性剧痒,夜晚尤甚,影响睡眠。搔抓后引致血痕及血痂,严重者可继发毛囊炎及淋巴炎。 4.本病为慢性疾病,症状时轻时重,治愈后容易复发。 临床可分为: ①局限型神经性皮炎; ②播散型神经性皮炎。前者90%以上在颈项部,后者对称泛发于躯干、四肢、颈、上眼睑及头皮、耳后、外耳孔等处。
疾病检查:
神经性皮炎的诊断: 医生应查明最初引起瘙痒的可能精神因素、过敏或疾病。若症状出现在肛门或阴道周围,应了解是否有蛲虫、滴虫、痔疮、局部溢液、真菌感染、疣、接触性皮炎或银屑病等病因的可能性。 需与下列疾病鉴别: 1.慢性湿疹。 2.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疹为半球形棕褐色米粒至绿豆大小坚实性丘疹,密集而不融合,可呈串珠状排列,多见于小腿伸侧。组织病理有特异性。 3.扁平苔藓:好发于四肢屈侧,皮疹为紫红或暗红色多角形扁平丘疹,具有蜡样光泽,可见灰白色Wickham氏纹。组织病理有特征性。 4.异位性皮炎:成人期皮损可类似播散性神经性皮炎,但有婴儿期湿疹史、家族遗传过敏史、皮肤白色划痕症阳性等其他临床特点。
疾病治疗: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概要: 神经性皮炎避免搔抓、饮酒及浓茶和辛辣食物。给予抗组胺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外用或封包,或皮损内注射,焦油类制剂,2%苯甲醇溶液皮损内注射等。可分为内治、局部外用及针灸疗法。 神经性皮炎的详细治疗: 神经性皮炎的治疗: 一、西医疗法 1.一般治疗:解除患者紧张情绪,治疗潜在性疾病,避免搔抓、饮酒及浓茶和辛辣食物。 2.全身治疗: (1)皮肤瘙痒剧烈者,给予抗组胺药或三环类抗抑郁药(如多虑平、阿米替林)。 (2)对于精神紧张、失眠者,予以安定、利眠宁等镇静催眠药。 (3)泛发性神经性皮炎者,普鲁卡因(每日100~300mg,加入至5%葡萄糖液500mL)静脉封闭疗法可减少瘙痒,10天1个疗程。 3.局部治疗: (1)糖皮质激素:外用或封包,或皮损内注射。 (2)焦油类制剂:与糖皮质激素、二碘羟基喹啉(diiodohydroxyquin)联用可获良效。 (3)2%苯甲醇溶液皮损内注射,每1~2周1次,共3~4次。 (4)多塞平霜及辣椒素霜外用对部分病例有效。也可用肤疾宁、皮炎灵硬膏外贴。 (5)液氮冷冻、90锶、32磷敷贴或软X线治疗。 (6)若症状出现在肛门或阴道周围时,用皮质类固醇霜剂最好。可在霜剂上敷以氧化锌糊剂保护患处,糊剂可用矿物油清除。大便后用卫生纸用力擦拭,可使症状加重。 二、中医药治疗 可分为内治、局部外用及针灸疗法。 1.内治法:即采用辨证治疗,风湿热证患者表现为丘疹成片,局部皮肤肥厚、伴皮肤潮红、糜烂、血痂、苔薄黄或黄腻,脉弦数;血虚风燥证表现为病程较长,局部皮肤干燥肥厚、脱屑者选用当归饮子加减。 2.局部疗法:外用中药制剂,安全,无刺激 3.针灸疗法:采用艾灸针刺之法用毫针直刺曲池、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天枢各1.5寸,施捻转平补平泻手法1分钟后留针30分钟,中间加强手法一次。隔日1次,10次一疗程。
预防预后:
神经性皮炎的病因: 病因不明,但与精神因素有一定关系,与过敏关系不大。患者女性多于男性,在亚洲人和土著美国人中更常见。常在20~50岁之间发病。 1.精神因素:目前认为是发生本病的主要诱因,情绪波动、精神过度紧张、焦虑不安、生活环境突然变化等均可使病情加重和反复。 2.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系统功能异常、体内慢性病灶感染而致敏,也可能成为致病因素。 3.局部刺激:如衣领过硬而引起的摩擦,化学物质刺激、昆虫叮咬、阳光照射、搔抓等,均可诱发本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