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功能衰竭
各种原因引起的肾脏功能和结构障碍,按其发作之急缓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 急性肾功能衰竭系因多种疾病致使两肾在短时间内丧失排泄功能,简称急性肾衰。慢性肾功能衰竭是由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肾病发展至晚期而出现的一组临床症状组成的综合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急性肾衰竭临床表现:1)水钠潴留:患儿可表现为全身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和心力衰竭,有时因水潴留可出现稀释性低钠血症。 (2)电解质紊乱:常见高钾血症、低钠血症、低钙血症、高镁血症、高磷血症和低氯血症。 (3)代谢性酸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疲乏、嗜睡、呼吸深快、食欲不振甚至昏迷,血pH值降低。 (4)尿毒症:因肾排泄障碍使各种毒性物质在体内积聚所致。可出现全身各系统中毒症状。其严重程度与血中尿素氮及肌酐增高的浓度相一致。 1)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缺乏、恶心、呕吐和腹泻等,严重者出现消化道出血或黄疸,而消化道出血可加重氮质血症。 2)心血管系统:主要因水钠潴留所致,表现为高血压和心力衰竭,还可发生心律失常、心包炎等。 3)神经系统症状:可有嗜睡、神志混乱、焦虑不安、抽搐、昏迷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多汗或皮肤干燥,还可表现为意识、行为、记忆、感觉、情感等多种功能障碍。 4)血液系统:ARF常伴有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少、血小板功能异常和DIC引起。急性肾衰竭早期白细胞总数常增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增高。 二、多尿期 指尿量从少尿逐渐进行性增加以至超过正常量的时期,少部分患者可出现脱水、血压下降等 慢性肾衰竭: 1、消化系统症状包括:(1)厌食(食欲不振常较早出现)(2)恶心、呕吐、腹胀(3)舌、口腔溃疡(4)口腔有尿味(5)上消化道出血2、血液系统包括(1)贫血(2)出血倾向 可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等3.心血管系统包括(1)高血压 与左室肥大、心功能衰竭。(2)心功能衰竭 常出现心肌病的表现,由水钠潴留、高血压、尿毒症性心肌病等所致。(3)心包炎 尿素症性或透析不充分所致,多为血性,一般为晚期的表现。(4)动脉粥样硬化和血管钙化 主要是由高脂血症和高血压所致。4.神经肌肉系统症状包括(1)早期 疲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等。(2)晚期 记忆力下降,抑郁,性格改变,肌力萎缩,肌无力,痉挛等。5.骨骼病变 肾性骨营养不良(即肾性骨病)可引起自发性骨折。6.呼吸系统症状(1)酸中毒时呼吸深而长。(2)尿毒症性支气管炎、肺炎(蝴蝶翼)、胸膜炎等。7.皮肤症状皮肤瘙痒、尿素霜沉积、尿毒症面容等。8.内分泌功能失调主要表现有:肾脏本身内分泌功能紊乱 如1,25(OH)2维生素D3、红细胞生成素不足和肾内肾素-血管紧张素Ⅱ过多;下丘脑-垂体内分泌功能紊乱。
疾病检查:
1.肾衰竭的诊断 (1)诊断依据:①尿量显著减少:出现少尿(每天尿量< 250ml/m2)或无尿(每天尿量<50ml /m2、血尿素氮(BUN)>15mmol/L.或每日Scr增加>44~88μmol/L或BUN>3.57~7. 5mmol/L,有条件时测肾小球滤过率(如内生性肌酐清除率)Ccr常<30ml/(min·1.73m2)。③常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无尿量减少者为非少尿型急性肾衰。 (2)临床分期:①少尿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水过多(体重增加、水肿、高血压、肺水肿、脑水肿),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低钠血症、高磷血症、低钙血症,少数呈现低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并可出现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和血液系统等多系统受累的表现。②利尿期:尿量逐渐或阶段性或急剧增多(每天超过250ml/m2),水肿有所减轻,但氨质血症未消失,甚至可能继续轻度升高,可伴有水电解质紊乱等表现。③恢复期:氮质血症基本恢复,贫血改善,而肾小管的浓缩功能恢复缓慢,约需数月之久。 (3)肾前性与肾性衰竭(急性肾小管坏死)的实验室鉴别参数。 (4)新生儿急性肾衰竭诊断依据:①出生后48小时无排尿或出生后少尿(每小时<1ml/kg)或无尿(每小时<0 5ml/kg,BUN >7. 5~11mmol/L.或Scr每日增加>44μmol/L,BUN增加>3.75mmol/L。③常伴有酸中毒,水电解质紊乱、心力衰竭、惊厥、拒奶、吐奶等表现;若无尿量减少者,则诊断为非少尿性急性肾衰竭。 新生儿和婴幼儿,由于观察尿量困难,易致漏诊或误诊。故临床上对凡有可能发生ARF的疾病必须密切观察尿量和监测血液生化指标。在ICU抢救观察病孩,尿量应以每小时计。尿量每小时少于0. 5ml/kg,就要按ARF处理。 2.病因诊断 诊断需参考发病年龄、有关病史、药物或毒物接触史和体征,尿常规检查在肾前性ARF正常,如发生ATN或肾中毒,尿中常可检到细胞碎片,棕色素管型,上皮细胞,红、白细胞,并有少量蛋白。如有较多蛋白(++~+++),并有红细胞管型应考虑肾小球疾病。尿中存在大量血红蛋白应考虑溶血。尿中有大量肌红蛋白应考虑挤压伤、日射病、高热及肌病等。尿中存在大量尿酸结晶应考虑尿酸肾病,常见于肿瘤和白血病化疗患儿。黄嘌呤结晶示黄嘌呤肾病。腹部平片有助于发现结石,有时还可观察肾影大小及位置。B超和CT检查对诊断肾畸形、阻塞性肾病和血管病变有益,而对肾实质病仅有参考意义。病因有时可以是多元性的,如发热、菌血症、内毒素血症、相对低血压和使用氨基甙类抗生素,可以同时起作用而致ARF。
疾病治疗:
1、急性肾损伤首先要纠正可逆的病因。对于各种严重外伤、心力衰竭、急性失血等都应进行相应的治疗,包括扩容,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和控制感染等。停用影响肾灌注或肾毒性药物。2、维持体液平衡 每日补液量为显性失液量加上非显性失液量。3、补充营养以维持机体的营养状况和正常代谢。4、对症治疗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5、抗感染 ,应尽早积极使用有效抗生素治疗。6、透析疗法 明显的尿毒症及对利尿药治疗无效者都可透析治疗指征。7、多尿治疗 多尿开始时由于肾小球滤过率尚未完全恢复,仍应注意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控制氮质血症,治疗原发病和防止各种并发症。大量利尿后要防止脱水及电解质的丢失,要及时补充。根据肾功能恢复情况逐渐减少透析次数直至停止透析。慢性肾衰竭则可由高血压、尿路梗阻、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疾病等因素引起。另外,有毒物质也可以损害肾脏,这些有毒物质包括药物、毒物,尿沉淀结晶和对抗肾脏反应的抗体。老年人慢性肾衰是在多种慢性肾脏病或尿路梗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小儿慢性肾衰较成人少见且病因也不相同。一般5岁前以肾脏解剖结构异常,5岁后则以获得性肾小球病为多见。 慢性肾衰竭:1.原发病治疗 积极治疗引起CRF的各种原发疾病。如糖尿病肾病、各种病理类型的肾小球肾炎、IgA肾病、狼疮性肾炎、痛风肾病等。 2.合理饮食治疗 控制蛋白饮食 减少饮食中蛋白质含量能使血尿素氮(BUN)水平下降、 摄入足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供给人体足够的热量,这样就能减少蛋白质为提供热量而分解,故高热量饮食可使低蛋白饮食的氮得到充分的利用,减少体内蛋白库的消耗;其他 ①钠的摄入:除有水肿、高血压和少尿者要限制食盐外,一般不宜加以严格限制。②钾的摄入:只要尿量每日超过1L,一般无需限制饮食中的钾。③给予低磷饮食,每日不超过600mg。①饮水:有尿少、水肿、心力衰竭者,应严格控制进水量。但对尿量>1000ml而又无水肿者,则不宜限制水的摄入。 3.药物治疗 ①纠正酸中毒和水、电解质紊乱②高血压治疗③贫血治疗④低钙血症、高磷血症和肾性骨病的治疗⑤防治感染⑥高脂血症的治疗⑦.口服吸附疗法和导泻疗法⑧其他如糖尿病肾衰竭病人、高尿酸血症 通常不需治疗,但如有痛风,则予以别嘌醇,皮肤瘙痒等;4、尿毒症期的替代治疗 ①血液透析②腹膜透析③肾移植
预防预后:
急性肾衰竭常见的病因可分为肾前性、肾性和肾后性三类。 1.肾前性肾衰竭 常见的原因包括:呕吐、腹泻和胃肠减压等胃肠道液体的大量丢失、大面积烧伤、手术或创伤出血等引起的绝对血容量不足;休克、低蛋白血症、严重心律失常、心脏压塞和心力衰竭等引起的相对血容量不足。 2.肾性肾衰竭 指由各种肾实质病变所致的ARF。 3.肾后性肾衰竭 常见原因有:先天性输尿管-肾盂连接部阻塞(狭窄、束带和异常血管)、先天性输尿管-膀胱阻塞、输尿管囊肿、结石、血块、后尿道瓣膜、尿道囊肿、尿道损伤和异物、尿道或尿道口狭窄。慢性肾衰竭则可由高血压、尿路梗阻、肾小球肾炎、糖尿病等疾病等因素引起。另外,有毒物质也可以损害肾脏,这些有毒物质包括药物、毒物,尿沉淀结晶和对抗肾脏反应的抗体。老年人慢性肾衰是在多种慢性肾脏病或尿路梗阻的基础上逐渐发生的,小儿慢性肾衰较成人少见且病因也不相同。一般5岁前以肾脏解剖结构异常,5岁后则以获得性肾小球病为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