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淡白
什么是舌淡白
?
舌质色浅淡,红少白多或纯白无红色者,称为舌淡白,也称淡白舌。淡白舌色在临床中很常见,但在古代文献中记载不多。列专条较为详尽描述淡白舌色者,首见于清代傅松元所著的(舌胎统志)一书。傅氏将淡白舌色分成二类:一类是“较平人舌色略淡,比枯白之舌色略红润”的淡白舌;另一类是枯白舌,“连龈唇皆无血色”。建国后出版的(中医舌诊)、(舌苔图谱)等均给予专门论述。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气血两虚舌淡白:舌色淡白尚润,舌体大小正常或略小,唇淡,面色无华,头晕耳鸣,神疲肢软,声低息微,心悸自汗,妇人月经量少色淡或经闭不行,脉虚细软。 脾虚寒湿舌淡白:舌色淡白湿润多津,舌体胖嫩,舌边有齿印,神色委顿,不思饮食,腹胀,泄泻清稀、水谷不化,膝冷畏寒,肢体浮肿,按之不起,脉沉迟或沉细。
疾病治疗:
鉴别治疗 气血两虚与脾虚寒湿两证:其辨证要点为:舌色比正常人浅淡,但略带淡红,舌体与常人大小相似或稍小。舌虽润但没有过多的水分,同时伴有气血不足(头晕乏力、自汗心悸等)的症状。治疗宜气血双朴,如十全大补汤之类,缓缓图功。引起脾虚寒湿证的原因,诚如‘舌胎统志)所指出的:“为脱血,为虚体过食寒凉。为腹痛,为泄,为中寒,为寒湿伤。”使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乏,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反映于舌,可见淡白无华;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故见舌体肿大胖嫩。本证脾阳虚衰是本,寒湿潴留为标。其辨证要点为:舌淡白不红,舌体明显增大似水肿状,一般伴见滑腻苔,舌边有锯齿印。同时兼见脾阳亏损(便溏、腹胀、纳呆、肢寒)、水湿潴留(浮肿,按之良久不起)的症状。治疗宜以温脾助阳、祛寒逐湿为法。方选实脾饮、苓桂术甘汤加减。 舌淡白一症,除上述两个证较为常见外,按其色泽荣枯,临床辨证时又当详加鉴别。如舌色淡自而少津的,皆由于阳气虚损不能生化津液,或阳虚水停津液不能上承,临床上常见于腹中停水的患者,口舌反而干燥,欲饮水而饮之不多。可用补阳益气、生津润燥法治疗;若舌色淡白而舌面光滑无苔者,多属气阴两伤,甚则为阴精即将败绝之征,当引起足够的重视。亟宜大补气阴,方选生脉散(人参改用西洋参)之类;又如舌色枯白无华,甚至连齿龈、口唇全无血色者,提示阳气衰败,预后不良。
预防预后:
舌淡白在内伤杂病中较为多见。外感热病后期间亦有之。无论外感或内伤疾病,凡舌见淡白色,一般多主虚证,常表示病程较长,不易迅速治愈。 气血两虚与脾虚寒湿两证虽均可见舌淡白,但其病因病机不同。造成气血两虚的原因很多,如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于调养、疾病久延、先血过多等。其中有气虚不能生血,或血虚而后气衰,最终至气血两虚,以致不能上荣于舌而出现舌淡白。引起脾虚寒湿证的原因,诚如‘舌胎统志)所指出的:“为脱血,为虚体过食寒凉。为腹痛,为泄,为中寒,为寒湿伤。”使脾阳亏损,脾虚化源匮乏,脏腑经络无以滋荣,反映于舌,可见淡白无华;脾虚不能制水,水湿失于运化,浸润于舌,故见舌体肿大胖嫩。本证脾阳虚衰是本,寒湿潴留为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