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腹痛
什么是少腹痛
?
脐下偏左或偏右处疼痛,谓之少腹痛,多与肝经病变有关。(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中所说的少腹痛,实指小腹部疼痛而盲,应加以注意。在古典医籍中,本症多与小腹痛混为一谈而散见于“腹痛”篇目之下,或见于疝气等疾病之中。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寒滞肝脉少腹痛:少腹疼痛牵引睾丸,坠胀剧痛,或兼阴囊收缩,其痛为逢寒益甚,得热稍舒,常兼面色咣白,形寒肢冷,呕吐清涎,舌苔白精,脉沉弦或迟等症象。 肝气郁结少腹痛:少腹气滞不舒,痛引阴睾,其痛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每因情志激动或过劳而发;或见少腹及脐旁左右扛起,聚散无常,时觉胀痛甚则剧痛难忍,按之尤甚,每兼两胁胀痛,胸闷太息,腹痛泄泻,急躁易怒,舌苔薄白,脉弦或沉。 肠道湿热少腹痛:少腹疼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口渴欲饮,舌红苔腻微黄,脉滑数。 肝寒少腹痛:少腹绵绵作痛,常以左侧少腹疼痛为甚,面色咣白,倦怠乏力,形寒晨冷,手足不温,兼见呕吐或下利,舌淡苔白,脉弦迟。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肝郁气滞 1,临床表现:少腹一侧或两侧疼痛或胀满疼痛。得矢气后则痛减,或伴胁肋胀痛。舌苔薄白,脉弦。 2,病因病机;肝气郁结,络脉被阻,气行不畅,故少腹疼痛或胀痛。 3,治法:疏肝理气。 4,方剂:柴胡疏肝汤(《景岳全书》)合金铃子散(《圣意方》)加减。 药物:柴胡10g,枳壳6~10g,白芍10~15,川楝子10g,延胡索10g,香附10g,青皮6g,甘草6~10g,当归10~15g。 方义:柴胡、枳壳疏肝理气,川楝子、延胡索理气止痛,香附、青皮调气定痛,当归、白芍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白芍、甘草缓急止痛。 加减:如兼寒邪停滞肝经,可加肉桂、吴茱萸温肝散寒;若少腹疼痛牵引睾丸,或睾丸肿痛,称为疝气,可加橘棱、茴香、乌药等调气治疝。 5、变通弦:气滞少腹胀满或疼痛者,可用加味乌药汤(《济阴纲月》)加减,药用延胡索、乌药、砂仁、木香、香附等,也是疏肝理气之剂。 (二)寒滞肝脉 l,临床表现:少腹重坠疼痛牵引睾丸,或兼有阴囊收绵,其痛得温稍舒,遇寒更甚,面色咣白,形寒肢冷。舌苔白滑,脉沉弦或沉迟。 2,病因病机:肝脉居于少腹,寒邪凝滞,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3,治法:温肝散寒。 4,方剂:当归四逆加吴萸生姜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当归10~15g,桂枝10g,白芍15g,细辛3g,吴萸3~6g,通草6g;大枣4枚,生姜l0g,炙甘草6~10g。 方义:当归,白芍养血通络,桂枝、细辛、吴萸温经散寒。白芍、炙甘草缓急止痛,通草通络,大枣、生姜和胃。 加减:少腹痦痛牵引睾丸者,可加橘核、茴香、乌药等理气傲寒止痛。 5,变通法:可用暖肝煎(《景岳全书》)加减,药用当归、枸杞、茴香、乌药,肉桂、吴茱萸、沉香、青皮等,温肝散寒。 (三)热结大肠 I,临床表现:步腹胀满或疼痛,以左侧为多见,按之痛甚,或有燥尿触及,并伴大便失常,或便结成粒,或便溏如水,或粪形变小。舌苔黄腻,脉象濡滑。 2,病因病机:肠中热邪停滞,传送变化失常,气机不畅,故少腹疼痛。 3,治法:理肠清热。 4,方刺;枳实导滞丸(《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大黄l0g,黄苓10g,黄连6g,枳实l0g,神曲10g,白术10g,茯苓10g,泽泻10g,乌药10g。 方义;大黄、黄芩、黄连泻火清热,枳实、神曲消痞化积,白术健脾和中,茯苓、泽泻淡渗利湿。乌药以疏调肠中气机,通则不痛,为理气止痛而用。 加减:如兼饮食积滞,嗳腐吞酸,或恶心呕吐,可加鸡内金、炒麦芽。炒山楂消食化积;若脾胃不和,气机壅阻,脘腹胀满,可加制厚朴、炒槟榔、陈皮调气宽中。 5,变通法:可用木香槟榔丸(《儒门事亲》),药用木香、槟榔、青皮、陈皮、黄连、黄柏,大黄、香附、牵牛,理肠清热。 (四)瘀阻阑门 1,临床表现:少腹右侧疼痛,手不能按,腹皮拘急,或兼发热恶寒,恶心呕吐,大便秘结。舌苔黄,脉实数。 2,病因病机:瘀热阻于阑门,络脉被阻,酿成肠痈的征象。 3,治法:破瘀活血,清热通便。 4,方剂:大黄牡丹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大黄10g,牡丹皮l0g,桃仁10g,冬瓜子30g,玄明粉6~10g(冲)。 方义:大黄、玄明粉泻热通便,荡涤肠中瘀热;桃仁破瘀消肿;丹皮凉血泄热;冬瓜子祛瘀散结。 加减:热甚者加蒲公英、银花。连翘、红藤等,清热解毒。 5,变通法:若疼痛剧烈,右少腹触及肿块,为痈脓已成(此时攻下之药必须慎用,以防肠道破裂,产生不良后果),宜用薏苡仁汤(《医宗金鉴》)加减,药用薏苡仁、全瓜蒌、丹皮,桃仁、赤芍、蒲公英、银花、红藤等。散瘀排脓,清热解毒。
预防预后:
寒滞肝脉少腹痛与肝寒少腹痛:二者均为寒性少腹疼痛,但有在经在脏之不同。寒滞肝脉,肝之经脉络阴器抵少腹,故其特点是少腹疼痛牵引睾丸;肝寒,其疼痛不伴有睾丸疼痛,而是兼见呕吐下利等症。前者为实寒,故疼痛较剧,按之益甚;后者是虚寒,故痛势绵绵,得按痛减。 肝气郁结少腹痛与寒滞肝脉少腹痛:二者病位均在于肝经,且均为实邪所犯,故其疼痛均可牵引睾丸,且疼痛较剧。所不同者,前者为气滞,故疼痛时缓。每因情志激动而发。并多兼见两胁胀痛,胸闷太息等肝气郁滞症状;后者为寒邪所犯,故疼痛得热稍缓,且伴有面白肢冷,畏寒踡缩,舌苔白滑,脉沉迟等一派寒象。 肠道湿热少腹痛:肠道湿热可致右侧少腹疼痛,按之尤甚,可有下痢脓血或名为厥阴下利。其病势较急,疼痛较剧。因其为湿热交阻,致血行瘀滞,故腐为脓血,可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而数等湿热症状。。 (素问 玉机真脏论):“病名日疝瘕,少腹冤热而痛,出白,一名日蛊。” (杂病源流犀烛):“若少腹痛,疝病为多。然有不尽由于疝者,其为症可辨。如痛而喜接,虚也;痛不可按,实也;痛而小便不利,湿也;痛而胀急,小便反利,死血也;痛连阴茎,接之则止。肝血虚也;痛如绞急,不可忍耐,小便如淋,诸药不敏,酒欲过度也;痛而按之有块,时胀闷,其痛处不移,瘀血已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