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痈
什么是肠痈?
肠痈是指发于肠道的痈肿。本病属内痈的范畴。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发病率占各种外科急腹症的首位。其特点是: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伴恶心、呕吐、发热。右下腹局限性固定压痛或拒按。本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急慢性阑尾炎、阑尾周围脓肿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初期 大多数患者有转移性右下腹痛。腹痛起于上腹部胃脘处或脐周,经过数小时转移并固定于右下腹,持续性胀痛,阵发性加剧,以手按之,其痛加剧,右腿屈而难伸,并有发热恶寒,恶心呕吐,便秘或腹泻。压痛点通常在右髂前上棘与脐连线的中、外1/3交界处;或两侧足三里、上巨虚穴附近(阑尾穴)。 2.酿脓期 右下腹疼痛加剧,明显的压痛、反跳痛,局限性腹皮挛急,或右下腹可触及包块,伴发热不退、恶心、呕吐、纳果、便秘或腹泻。 3.溃脓期 腹痛弥漫至全腹,全腹挛急、压痛、反跳痛,伴高热持续不退、口渴、纳呆、恶心呕吐、便秘或似痢不爽。
疾病检查:
【诊断】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增高。诊断性腹腔穿刺和B型超声波检查对诊断有帮助。腰大肌试验、闭孔肌试验、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肛门指检,直肠前壁右上方有触痛。 【鉴别诊断】 1.急性胃肠炎 有不洁饮食或饮食不节病史,且多与吐泻为主,吐泻先于腹痛,或重于腹痛。腹痛范围较广,压痛程度不恒定。 2.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 常被误诊为急性阑尾炎。多发于儿童上呼吸道感染后。发热在腹痛出现之前已较明显,而消化道反应轻,腹部压痛范围广,程度轻。 3.右侧输尿管结石 腹痛多在右下腹,多有肾绞痛及血尿,并向外生殖器部位放射,腹痛剧烈,但体征不明显。B超显示有结石声影及肾积水等。x摄片约90%有阳性结石影。一般体温不高,血白细胞计数变化不大。 4.急性盆腔炎 腹痛以两侧耻骨上区最明显,多为双侧性,白带增多,或脓性白带,臭味大,镜检有脓细胞。 5.宫外孕破裂 出血量少的右侧子宫外孕破裂很像急性阑尾炎,但其腹痛多在下腹部,压痛以耻骨上区最明显,消化道症状和炎症反应均小明显。有停经史,妇科检查及后穹隆穿刺多可明显诊断。
疾病治疗:
六腑以通为用,通腑泻热是治疗肠痈的关键。及早应用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化瘀法可以缩短病程。对病情严重或反复发作者,应及早采取手术治疗。 1.内治 (1)气滞血瘀证 证候:转移性右下腹疼痛,持续性,进行性加重,右下腹有压痛和局限性包块,腹肌紧张不明显;伴有微热,恶心纳差,脘腹胀闷,便秘;舌有瘀斑,苔白腻,脉弦紧或弦滑。 治法:行气祛瘀,通腑泄热。 方药: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减。 (2)湿热壅滞证 证候:腹部疼痛加剧,右下腹合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痉挛,右下腹可扪及包块;伴壮热,纳呆,口干欲饮,恶心呕吐,大便秘结或腹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通腑泄热,解毒透脓。 方药:复方大柴胡汤加减或大黄牡丹汤合红藤煎加败酱草、天花粉、白花蛇舌草。 (3)热毒炽盛证 证候:腹痛更甚,痛处弥漫,全腹挛急,压痛、反跳痛;伴高热持续不退,时时汗出,烦渴欲饮,恶心呕吐,面红目赤,唇干口臭,两眼凹陷,大便秘结,或似痢不爽;舌质红绛而干,苔黄厚干燥,脉洪数。 治法:通腑排脓,养阴清热。 方药:大承气汤合透脓散加减。 2.外治 金黄散、玉露散或双柏散,以水蜜调制成糊状,外敷右下腹;大蒜糊荆;用清热解毒的中药灌肠;脓液形成后可以穿刺抽脓,注入抗生素。 3.其他疗法 (1)针刺:可以改善血运,止痛,退热,提高机体免疫力,促进肠蠕动。 (2)手术:对症状较重的急性阑尾炎,包括化脓性或坏疽发生阑尾炎,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发弥漫性腹膜炎并有休克表现,小儿、妊娠妇女、老年化脓性、坏疽性阑尾炎,慢性阑尾炎反复发作者,均应及时手术切除阑尾。 (3)一般疗法:输液、胃肠减压、使用抗生素。
预防预后:
本病多由饮食不节,如过食膏粱厚昧、恣食生冷和暴饮暴食等,以致脾胃受损,胃肠传化功能不利,气机壅塞而成;或因寒温不适,或情志内伤,或因饱食后急暴奔走,或跌仆损伤.导致肠腑血络损伤,瘀血凝滞,肠腑化热,瘀热互结,导致血败肉腐而成痈脓。 西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是阑尾管腔阻塞和胃肠道疾病的影响,致阑尾血运障碍,细菌入侵感染所形成的。其致病菌多为肠道内的革兰阴性杆菌和厌氧菌。根据阑尾炎症后的病理改变,又分为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阑尾炎穿孔性腹膜炎和阑尾周围脓肿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