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导管扩张症
什么是乳腺导管扩张症?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一种病程冗长、病变复杂而多样化的慢性乳腺病,到后期某一病理阶段,管周以浆细胞浸润为主时,又被称为浆细胞性乳腺炎。其发病率约占乳腺良性疾病的4~5%,发病年龄多在40~60岁。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分型本病呈慢性病理过程,但在其基础上也可以继发急性感染,病理检查可见急慢性病理变化同时存在,故病程分期难以确定。根据不同的临床表现可将乳腺导管扩张症分为3型。 (一)隐匿型 此型发病率较高,尸检发病率约为25~75%,但往往因症状不典型致临床发病率较低。本型早期诊断比较困难,多数病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症状常以间歇性乳头溢液、乳腺胀痛、乳头内陷而就医。 (二)肿块型 此型临床上最为多见,肿块可位于乳腺任何一个部位,根据肿块的大小和范围又可分为局限型和弥漫型。前者以乳晕深部多见,约占全部肿块的49%,部分病人可继发囊肿形成,后者病变范围多大于一个象限。部分病人表现双侧乳腺明显增大,可触及以乳头为中心、质地柔软的放射状条索样肿块。由于肿块体征与癌肿相似,故临床极易误诊为乳腺癌。 (三)脓肿型 当本病继发急性感染时,容易和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相混淆,部分病人可合并乳瘘。但根据本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且在非哺乳期发病,病灶也多发生在乳晕下,既往又有局部肿块的特点,故有助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而慢性脓肿多表现为乳晕下肿块伴有脓性乳头溢液,穿刺可证实诊断。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最初表现常为乳头的某种异常分泌,大多为棕黄色,有时可为血性。因病变常累及数目较多的导管,可占据乳晕的大半圈,所以在病变范围内挤压任何一处都可流出分泌物。此种乳头分泌物为间歇性,时有时无,但可持续若干年,然后才出现其他继发症状。常见的症状有乳腺肿块、乳头回缩及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等表现,故易误诊为乳腺癌。在此病变过程的某一阶段,病人也可能出现其他的炎症表现,肿块表面皮肤红、肿,局部有明显疼痛及压痛,并可伴有发热及白细胞升高。偶尔,局部炎症严重者可在乳晕下形成小脓肿,单纯切开引流后创口不易愈合,或暂时愈合后不久又有新的皮下脓肿形成,致炎症可持续若干年,如果不彻底切除脓肿及皮下扩张导管,此种脓肿是不易治愈的。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对本病的诊断主要依靠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其临床过程,考虑其发病年龄,再参考以下几点可以作出正确的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 (1)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非哺乳期或经绝期妇女,可有哺乳障碍史。病变常限于一侧,但亦有两侧乳腺同时受累者。 (2)乳腺肿块常为首发症状,肿块边界规整,不光滑,多位于乳晕深部,肿块直径常在3cm以下(少数可达5~10cm),早期肿块与皮肤粘连,酷似乳腺癌,应予鉴别。 (3)乳头溢液,常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早期首发症状,且为唯一体征,其性质可为浆液性或血性。 (4)在脓肿型病例中,常伴有同侧腋窝淋巴结肿大。在淋巴结受累的早期阶段,其特点是质地较软,压痛明显,随着病程进展可渐消退。 (5)由于乳腺导管纤维组织增生及炎症反应,导管可以短缩而致乳头回缩,部分病例由于局部皮肤水肿而呈“橘皮样”变。 (6)乳管造影可清楚地显示扩张的乳管和囊肿及病变范围,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7)针吸细胞学检查,多数可找到坏死物及多量浆细胞、淋巴细胞及细胞残核,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乳癌有帮助。 (8)病理学检查是最可靠的诊断依据,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诊断应常规行肿块切除后快速冰冻切片检查,以防误诊。 鉴别诊断: (一)导管内乳头状瘤 本病与早期导管扩张都可能以乳头的异常分泌为唯一症状,但此种分泌并非特征性的,单凭乳头分泌物的性质包括其细胞学检查不可能作出肯定的诊断,两者在早期均无肿块可及。一般来说导管内乳头状瘤通常仅累及一支导管,因此只有当手指按压到乳晕区有病变的导管时,才有血性分泌物挤出,但如果导管扩张在早期仅累及少数几支导管时,同样可以出现上述相同的体征,这就使得二者在鉴别诊断上有一定困难,往往通过手术探查才能明确诊断。 (二)乳腺癌 当导管扩张症在病变晚期已出现乳腺肿块、乳头退缩和皮肤粘连等现象时,与乳腺癌的鉴别就会有一定困难,临床医师必须对此有高度认识。 (三)急性乳腺炎 脓肿型应与哺乳期急性乳腺炎相鉴别,后者往往发生于产后不久,发病年龄偏低,一般为25岁左右的初产妇。而乳腺导管扩张症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为非哺乳期发病,病灶多发生在乳晕下,既往有局部肿块史等特点有助于乳腺导管扩张症的鉴别诊断。
疾病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概要: 乳腺导管扩张症适当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织胺药,以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对老年病人可同时应用雌激素治疗。对于肿块型的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对合并急性感染、局部脓肿形成的病人应及时切开引流。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隐匿型的治疗 乳腺导管扩张症是经绝期后妇女普遍存在的病理改变,其临床症状多半与自身变态反应发生发展有关。其中有一部分病人可在短期内自行缓解。因此,对于那些症状轻、临床表现仅为乳头溢液的病人,可在密切观察下,适当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及抗组织胺药,以阻止疾病进一步发展。对老年病人可同时应用雌激素治疗。 (二)肿块型的治疗 对于肿块型的治疗,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手术切除是较理想的治疗手段,但由于本病的病理变化差异较大,应根据不同的病例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1.乳管切除术 适用于乳晕下肿块及乳头溢液伴有乳晕下大乳管普遍性扩张。方法为:行放射状或乳晕旁切口,对于皮肤松弛的病人可行梭形整形切口,保留乳头,切除扩张的导管及其支配的小叶。此种术式既根除了疾病,又能保留正常乳腺外形,尤其适用于年轻病人。 2.乳腺区段切除术 适用于乳晕外肿块且较局限者。因乳腺导管扩张症常同时伴有乳管周围炎,且绝大多数所属大乳管同时受累,所以术中必须将肿块周围部分组织和所属大乳管连同肿块一并切除。否则,术后仍有形成乳晕下囊肿或乳头溢液的可能。 3.单纯乳腺切除术 适用于弥漫性病变(包括乳腺明显增大伴有放射状条索样肿块者),反复切开引流致疤痕性乳腺伴有感染或乳瘘、乳管切除术后再发性脓肿形成以及同时伴有其他良性乳腺疾病且影响工作、生活或具有恶变潜在性者。 (三)脓肿型的治疗 对合并急性感染、局部脓肿形成的病人应及时切开引流,必要时彻底搔刮脓腔壁,便于肉芽生长。术后随访观察,如肿块仍未消失或伴有乳头溢液、乳瘘形成者,3~6个月后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当的切除术。对弥漫性脓肿或潴留性囊肿形成的病人,因其脓肿已形成比较完整的囊壁,单纯切开引流不能彻底根治并容易形成乳瘘,所以手术应将慢性脓肿和病变组织及瘘管一并切除。如为老年病人,且病灶较大,亦可行单纯乳房切除术。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术中应注意严格无菌操作,乳头可用酒精纱布敷盖,切勿刺破脓肿,以尽量避免切口感染。 Clarke等发现乳腺急性脓肿中17%伴育厌氧菌感染,而在慢性脓肿中厌氧菌的感染率高达58%。因此,如有条件对此病人乳腺导管扩张症的治疗应行常规脓汁厌氧菌培养,术前、术后口服甲硝唑,术中于切口内置氨苄青霉素,可减少术后再发性脓肿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
预防预后:
乳腺导管扩张症病因概要: 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多数发生在经绝期后的老年妇女,其发病可能与乳腺的功能状态和内分泌紊乱有一定关系。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是由于乳头内陷或泌乳不畅致乳管开口堵塞,以及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衰退,分泌功能失常,乳管上皮细胞脱落以及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淤积阻塞导管而致乳管扩张。该分泌物分解后,可由管内渗出或部分管壁破裂而溢出,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抗原反应、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因此乳腺导管扩张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哺乳和妊娠可促进本病的发展。 乳腺导管扩张症详细解析: 病因和病理 本病的病因至今尚无统一的意见,多数发生在经绝期后的老年妇女,其发病可能与乳腺的功能状态和内分泌紊乱有一定关系。乳腺导管扩张症的病因是由于乳头内陷或泌乳不畅致乳管开口堵塞,以及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下降,乳腺组织衰退,分泌功能失常,乳管上皮细胞脱落以及大量含脂质的分泌物淤积阻塞导管而致乳管扩张。该分泌物分解后,可由管内渗出或部分管壁破裂而溢出,引起导管周围组织的抗原反应、浆细胞浸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因此乳腺导管扩张症可能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哺乳和妊娠可促进本病的发展。 导管扩张症的早期病理变化是乳头和乳晕范围内的末端导管的单纯扩张,一般不伴有感染。扩张的导管直径可达3~5mm,表面呈微蓝色,管内充满着细胞脱屑和脂性物质。受累扩张的导管一般有3~4支。此期很少有临床症状,偶尔乳头可有少量棕黄色分泌物,多数病人因无痛苦而不予就医。当病变继续发展时,导管的扩张现象逐渐从末端乳头中心部分向近端乳腺周围部分的小乳管发展,同时管壁可因纤维化而逐渐变得很厚,并有淋巴细胞浸润的慢性炎症现象。以后进一步发展,乳腺导管扩张症的y是导管不仅纤维化而增厚,且可短缩,于是引起乳头的平塌、内陷以及指向改变等,偶尔此种乳头的变化也可为本病的最初表现。在穿过乳头的纵切面上,病变组织多位于乳晕下深部乳腺组织内,质地较硬,与周围组织无明显界限,而呈广泛黄白相间的结构,并可见扩张的导管及囊腔,囊内充满黄褐色奶油样或豆渣样物。囊腔内壁光滑,管内结缔组织增生而坚硬或有炎症反应,镜下观察:早期可见导管系统局限性扩张,上皮萎缩,管内有大量乳样分泌物贮留,管周有明显的围管性结缔组织增生带,如果病变进一步发展,扩张导管的内容物可外溢或部分管壁破裂,造成大量浆细胞、组织细胞、中性白细胞及淋巴细胞的漫润,或出现异物巨细胞的反应、结核样小结节、甚至脓肿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