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量不足
什么是容量不足?
容量不足是指理论上水、钠紊乱可分为四型,反映水、钠的原发性增减,但实际上孤立性紊乱并不多见,水、钠同时改变较单独改变更为常见。以失水表达水、钠同时缺乏容易引起误解,单纯性失水常性高血钠,当水、钠丢失量超过摄入量时可导致容量不足,现以容量不足来表示水、钠同时缺乏。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轻度容量不足的临床表现不多,且无特殊性。病人可诉口渴,其他常见的表现有恶心、轻度头痛及软弱无力。明显容量不足时体检可见皮肤弹性差、眼球压力下降、心率快、血压下降,严重休克者可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威胁生命。容量不足时可伴低血钠、高血钠或正常血钠,取决于丢失液体的张力、口渴及进水量。由于肾或胃肠丢失引起者亦可伴低血钾,但当肾功能衰竭、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及有些类型的代谢性酸中毒则可伴高血钾。利尿剂、呕吐或鼻胃管抽液诱发低血容量时可伴代谢性碱中毒,而肾功能衰竭、肾小管间质性疾病、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腹泻、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乳酸酸中毒则可伴代谢性酸中毒。当细胞外容量不足时可导致血红蛋白及血浆蛋白浓度相对增高。
疾病检查:
容量不足主要依赖病史及体检来确诊,尿比重常>l,0l8.尿渗透压常>450mOsm/kg(尿崩症除外)。当水、钠丢失的诊断已确定,测定尿钠排泄有助容量不足病因的判断,如尿钠<10mmol l="”;”;">20mmol/L则为肾性丢失。
疾病治疗:
容量不足的治疗概要: 容量不足轻度容量不足经口服补液可以纠正。严重容量不足应立即补足血容量以纠正低血压。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 容量不足的详细治疗: 治疗 轻度容量不足经口服补液可以纠正。严重容量不足时由于循环衰竭而威胁生命,故应立即补足血容量以纠正低血压。除失血性休克外,很少使用全血来补充容量不足,适当补充胶体如清蛋白及血浆有助于扩充血容量,适用于烧伤后大量丢失蛋白者,但不适用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容量不足。等渗盐水可重复应用,主要用于胃肠道丢失引起的容量不足,亦可作为烧伤和失血时二线液体补给,但因盐水输入后很快弥散到组织间,会影响其效果。对严重容量不足伴休克病人要在30分钟内补给晶体500-1000ml或胶体300~500ml,第一天输入量常要大于排出量,在容量不足时不能单靠升压药维持血压,在纠正休克时还应进一步纠正其他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密切观察体液丢失量、尿量、皮肤弹性、体重、血压及血清肌酐浓度,以指导治疗,有时需要补充液体4~5L(包括胶体)才能予以纠正。当血钠在l30~150mmol/L之间时,主要补充生理盐水,纯糖水溶液的补给主要用于治疗不显性水的丢失,对纠正血管内容量不足的作用有限。当血钠浓度明显改变时则要根据其改变程度及原因来决定以补水为主抑或以补盐为主。对严重低血钠者可补给高张盐水,但仍要注意缓慢纠正;对血钠明显增高者则可给低张盐水或5%葡萄糖溶液。伴低血钾者亦应在液体中加适量氯化钾,缓慢予以纠正。伴代谢性酸中毒时使用碳酸氢钠与生理盐水的疗效相当,当血pH≥7.15时不推荐使用碳酸氢钠治疗。当有糖尿病时不但要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同时要使用适量的胰岛素控制高血糖,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范围(4.4~8.3mmol/L),但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监测血糖,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既要防止血糖过高,又要防止诱发低血糖。由于输液的需要量无法精确计算,故输液时要严密监测病情变化,防止补液过多诱发心衰或补液不足而不能维持有效血液循环致血压下降,放置中心静脉导管监测中心静脉压能更确切地指导补液速度及补液量,亦有根据血钠浓度或血细胞比容改变来计算缺水量,但出血时仍不能准确计算。
预防预后:
容量不足病因概要: 容量不足的病因主要分为2大方面:非肾性丢失,包括不显性丢失和胃肠道体液丢失;肾性丢失,常见于肾脏疾病、长期过度利尿、渗逢性利尿、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和盐皮质激素缺乏。 容量不足病因解析: 1.非肾性丢失 除出血外,还有以下两种肾外丢失,引起容量不足。 (1)不显性丢失:每天不显性丢失水500ml,发热、高温环境或剧烈运动都可增加皮肤汗液分泌及呼吸加快增加呼吸道水分蒸发而丢失,汗液为低张液(汗钠20-50mmol/L),水丢失超过钠丢失;严重烧伤时可经皮下组织丢失大量体液;过度呼吸(特别是接受机械通气时伴发热的病人)可经过呼吸道丢失水分,这些不显性丢失常被临床忽视。 (2)胃肠道体液丢失:每天有9L液体进入胃肠道(摄入2L,胃肠道分泌7L),98%的胃肠道液体重吸收,经大便丢失100~200ml/天,当胃肠道吸收障碍或分泌过多,都可导致容量不足。临床上常见于呕吐、胃肠抽液、肠瘘、胆瘘及腹泻,胃液丢失盐酸,可并发代谢性碱中毒;腹泻丢失碳酸氧钠,可并发代谢性酸中毒。另外,当胃肠道分泌液滞留在有梗阻的胃肠道、急性胰腺炎时腹膜后聚集掖体、腹膜炎时腹水滞留在腹膜腔及放腹水后再次急速积聚腹水时,均可引起容量不足。 2.肾性丢失 (1)肾脏疾病:急性肾功能衰竭多尿期、慢性肾功能衰竭、泌尿系梗阻、失盐性肾小管病变及肾移植后急性排异期的多尿。 (2)长期过度利尿:如长期滥用呋塞米及噻嗪类利尿剂。 (3)渗逢性利尿:糖尿病性糖尿或补充大量葡萄精、鼻饲大量蛋白质或大面积烧伤产生尿素及使用甘露醇等均可产生渗透性利尿。 (4)中枢性或肾性尿崩症:由精氨酸血管加压素(AVP,或称为抗利尿激素)分泌障碍或肾对AVP不敏感所致。 (5)盐皮质激素缺乏:如艾迪生病(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及醛固酮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