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眩晕(中医)
什么是妊娠眩晕(中医)
?
妊娠眩晕,是指妊娠后期所发生的头目眩晕等症状而言,又称“子眩”、“子晕”。轻者有类今之妊娠高血压,重者相当于先兆子痫。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阴虚阳亢妊娠眩晕:妊娠五、六月后,头晕目眩,耳鸣,心烦急躁,心悸失眠,腰脊痠痛,两腿痠软,或时有面色潮红,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而滑。 气血两虚妊娠眩晕:妊娠后期,头晕目眩,动作时加重,心悸气短,语音低微,心悸少寐,神疲纳呆,皮肤不润,面色苍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滑无力。 脾虚痰湿妊娠眩晕:妊娠后期,头目眩晕,头重,胸脘满闷,恶心纳少,面浮肢肿,倦怠困重,小便短少,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无力。 鉴别分析 阴虚阳亢妊娠眩晕与脾虚痰湿妊娠眩晕:均为虚中挟实、本虚标实之证。然前者为阴虚,后者属阳虚。其标实者,前者为阳亢;后者为痰湿。临床以阴虚阳亢者为多见。盖因妊娠之后,阴血聚以养胎,肝肾阴虚,水不涌木,木少滋荣,肝阳偏亢,上扰清窍而致眩晕;脾虚瘴湿眩晕,则因脾胃素虚。至妊娠后期,胞宫逐渐增大,影响气机升降,使脾运不健,湿聚生痰,痰气交阻,清阳不升。浊气不降而引起畦晕。其辨证要点为:阴虚阳亢眩晕者,症见头目眩晕,并兼有肝肾阴虚(腰脊痠痛,两腿痠软,耳鸣,少苔或无苔)及肝阳上亢(心烦急躁。面色嘲红,舌质红,脉弦细)等症;而脾虚痰湿眩晕者,头目眩晕并感头重,且兼有脾阳不振,痰湿内停(胸脘满闷,恶心纳少,面浮肢肿,倦怠困重,小便短少,大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滑无力)之候。阴虚阳亢眩晕者,治以滋阴平肝,方用杞菊地黄汤,或用一贯煎加黄苓、钩藤、石决明。病情重者,加用生龙骨、生牡蛎、知母、黄柏:脾虚痰湿眩晕者,则宜健脾化痰,理气除湿,方用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气血两虚妊娠眩晕:此为虚证。(景岳全书·眩运篇)说:“无虚不作眩”。多因脾胃素虚,化源不足,孕后赖气血养胎,致气血益虚,不能上奉,因而引起眩晕,耳鸣。治宜益气养血,方用归脾汤或八珍汤。 妊娠眩晕一症。以阴虚阳亢者居多。若病情发展,常常出现头痛,手足面目浮肿,视物昏花,尿少。甚则恶心呕吐等症状,此为肝风欲动之候,若不及时治疗,甚则发生子痫,所以对妊娠眩晕一症,应及早治疗,以免贻误病情。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阴虚火旺 1,临床表现:妊娠五,六月后,头晕目眩,耳鸣,口苦心烦,心悸失眠,腰酸腿戟,或时有面色潮红,大便干燥。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滑数或弦细数。 2,病因病机:妊娠胡血养胎,阴血亏虚,心肝火旺,上扰清窍,致成眩晕。 3,治法:滋肾平肝,清热降火。 4,方剂:杞菊地黄溺(《医级》)加减。 药物:枸杞子10g,菊花10~15g,生地黄15g,山萸肉10g,丹皮10g,泽泻10~15g,茯苓15~30g。 方义:枸杞子、生地、山萸肉滋养肝肾,丹皮、菊花平肝清热,茯苓、泽泻利水渗湿。 加减:兼见浮肿者,加白术、车前草利水消肿;头晕、自眩、耳鸣甚者,加早莲草、女贞子养血;心烦口苦者,加桑叶、黄芩清肝;肝阳上亢者,加生石决明、珍珠母、钩藤平肝息风;恶心呕吐者,加淡竹茹、陈皮和胃。 5,变通法:亦可用一贯煎(《柳州医活》)加钩藤、石决明、黄芩等,或用大补阴丸(《丹溪心法》)加减。 (二)肝阳上亢 l,临床表现:头晕目眩,头部胀痛,耳鸣,心烦易怒,口苦口干,或有恶心呕吐,视物不清,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无苔,脉弦数或弦细数。 2,病因病机:肝肾阴虚,肝阳上亢,气血逆乱,上冲清窍。 3,治法:平肝潜阳,佐以育阴息风。 4,方剂:羚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 药物:羚羊角粉0,3g(另吞,或冲服),钩藤15g(后下),生地15g,桑叶10g,菊花10g,白芍10g,茯苓15g,竹茹10g,甘草3g。 方义:羚羊角、钩藤平肝潜阳息风,生地、白芍滋养阴血,桑叶、菊花清泄肝热,茯苓、竹茹、甘草和胃调中。 加减:兼见面目肢体浮肿明显者,加白术、车前草利水消肿;肝阳上亢甚者,再加生石决明、龟甲、天麻平肝息风潜阳;恶心呕吐者,加法半夏、陈皮和胃。如无羚羊角粉,可用山羊角30g代之。 5,变通法;症情重者,可用镇肝熄风汤(《医学衷中参西录》);待症情稳定时,用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合当归芍药散(《金匮要略》)加减。本症亦可用钱祖淇经验方(见下文)即四物汤养血,羚羊角(山羊角)、钩藤息风潜阳,白僵蚕、地龙化痰通络。 (三)肝风内动,痰火上逆 l,临床表现;妊娠后期或分娩时、临产前,突然昏迷,不省人事,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牙关紧闭,须清醒,时而发作。束发作时。面目肢体浮肿,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目眩甚则视力模糊,肢体麻木。舌红绛,脉弦滑数。 2、病因病机:阴虚阳亢,风阳夹痰火上逆,上扰清窍。肝风内动而抽搐,痰火蒙蔽则神志昏迷。 3,治法:息风定痉,开窍醒神,清热豁痰。 4,方剂:羚角钩藤汤合撮风散(《幼科心法》);开窍醒种用安宫牛黄丸(《温病条辨》)等。 药物:以下三方同用。 (1)羚羊角粉0,3g,全蝎3g,蜈蚣5g,琥珀粉3g。研末冲人竹沥水,分服。 (2)山羊角30g(镑,先煎),钩藤30g(后下),龙胆草6~10g,生地30g,赤白芍各15g,僵蚕10g,地龙10g,连翘10g,石菖蒲各10g。水煎服。昏迷口噤时,可鼻饲。 (3)安宫牛黄丸1粒,研服。 方义:羚羊角(山羊角)、钩藤平肝潜阳,全蝎,蜈蚣、地龙、僵蚕息风定痉,龙胆草、连翘、生地、赤白芍凉血清肝,竹沥、石菖蒲、琥珀开窍豁痰。安宫牛黄丸开窍醒神。 5,变通法:舌质紫黯有瘀血表现者,可用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羚角钩藤汤,化瘀息风。 【医家经验】 (一)哈荔田经验 子痫的治疗大法,首应着重养血息风、滋阴潜阳,可用钧蘑汤(《妇人大全良方》)为基本方,同时依据兼夹因素,分别参以清热解痉、豁痰开窍、渗湿利尿、辛散风邪等不同治法。并宜酌加活血化瘀通络之品,以调畅血行,舒缓筋脉,导血下行,调养冲任。如此不仅能达到“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缓解子痫诸症,且能佐助镇肝息风之品,而有补阴益血、滋养胎儿之功。 子痫病人应用活血化瘀药物,通常应掌握以下指征。如索性多郁;既往月经不畅,经期腹痛,下血夹块等;发病后见有唇青、舌紫,有瘀斑瘀点,浮肿伴有赤缕红丝,以及腹痛、肢体疼痛、心悸烦热、口渴不欲饮,产后恶露不下、不畅等。常用药物有丹参、琥珀、赤芍、刘寄奴、乳香、没药、苏术、茜草、桃仁、红花,而配以麻仁、郁李仁、芝麻、桑椹子等滋阴通便,效果尤佳。 如上述瘀血指征不明显,可酌用当归、泽兰之类养血和血,一般不会出现不良反应。先用熊胆(蛇胆、鸡胆亦可)0,6g,琥珀粉1,5g,冲入竹铆水即服,清热解痉化痰。后用方钩藤、黄芩、黄连、当归、白芍、桃仁、红花、刘寄奴、僵蚕、地龙,贝齿、麦冬等。待症情稳定后,继用育阴清热、养血括血、舒筋润燥之剂。[哈荔田,攫谈子痫及其治疗,中医杂志,1982,22(4);259~261] (二)钱祖淇经验 对中、重度妊娠高血压,肝肾阴虚夹有癀血阻滞者。药用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息风定痉。处方为山羊角、钩藤、生地、白芍各30g,白僵蚕、地龙各20g,当归10g,川芎9g。浮肿加防己12g。白术、天仙蘑各30g,蛋白尿加鹿含草、益母草、薏苡根、山药各30g。中度以上妊娠高血压,服解痉散(羚羊角0,3g,全蝎1,5g,琥珀粉4,5g。研末,分3次服)。降压作用显著,能使中、重度患者向轻度转变,预防子痫发生,且能降低产后高血压的发生,对异常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可双相涮节。[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29~30] 【评述】 妊娠眩晕、痉厥和水肿,三种病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病理关系。如脾虚湿盛,溢泛为肿;继则土湿本郁,肝郁化火,灼伤阴血,阴虚阳亢而生眩晕;进而阳亢风动,上扰清窍,而致头痛、呕吐、昏迷、抽搐等危重症情, 西医学将妊娠20周以后出现水肿、高血压及蛋白尿等一系列症状,称为妊娠高血压综合征。轻度者,较基础血压升高30/15mmHg,相隔4小时有2次血压达130/90mmGg以上,可伴轻度蛋白尿,或不同程度的水肿。中度者,血压>140/100mmHg<160 110mmhg="">160/110mmHg,尿蛋白(++)以上,水肿、头痛、眩晕、恶心等,称为先兆子痫。若在先兆子痫基础上,有抽搐、昏迷等症状,则为子痛。 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基本病理变化,是全身性动脉痉挛而导致脑、心、肝、肾、胎盘的缺血和组织缺氧,从而产生相应的临床表现。随着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病情的变化,其凝血功能也可相应出现不同的变化,甚至导致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中西医结合临床研究表明,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先兆子痫,采用活血化瘀治法,同时进行利水消肿、滋阴潜阳、平肝息风、定痉开窍等,以消除病因,恢复机体阴阳平衡,对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各阶段症状、体征、检测指标变化的改善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预防预后:
本症的发生主要为孕妇肾阴素虚,妊娠后期阴血养胎,而肝肾阴血更虚。阴虚阳亢上扰清窍而为妊娠眩晕。若不及时合理治疗,可很快发展为子痫。 (普济方·妊娠诸疾门):“夫妊娠头眩目晕,视物不见,颠项肿核者,盖因胎气有伤肝脏,热毒上攻,太阳穴埔,呕逆,背项拘急,致令眼晕生花,若加涎壅,危在片时,急煎消风散服之。” 又曰:“天门冬饮子,治妊娠肝经风热,上攻眼目,带吊失明,……盖此证为怀身多居密室火阁,衣着捆褥厚盖,伏热在里,或服补药,因食热物太过,致令胎热肝脏壅极,风冲入脑所致。” (叶氏女科证治 安胎):“妊娠七八月,忽然卒倒,僵仆不省人事,顷刻即醒,名日子晕,直葛根汤;亦有血虚。阴火炎上,鼓动其痰,而眩晕者,宜葛根四物汤;亦有气血两虚,而眩晕者,宜八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