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脑动脉梗死
什么是妊娠期脑动脉梗死?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比较少见,国外报道发病率为1:10000,占孕期及产后非出血性偏瘫的2/3左右,多见于妊娠晚期及分娩后,前者以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梗死常见,而后者则以颈内动脉梗死多见。病死率为男性患者的2倍,为非妊娠期患者的3倍。临床表现为妊娠期头痛、眩晕、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及偏瘫,复视、视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眼球震颤,面肌或舌肌麻痹等。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主诉: 妊娠期头痛、眩晕、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及偏瘫,复视、视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眼球震颤,面肌或舌肌麻痹等。 临床表现: (一)主要症状 1.头痛及眩晕 部分妊娠期脑动脉梗死患者症状起初较轻,以后逐渐加重,甚至有病后2~3日达到高峰的。一般来说不会突然发生头痛加剧,但如果主要的供血动脉发生梗死(如大脑中动脉),就会引起大面积的脑水肿,脑软化,颅内压增高而发生剧烈头痛。这种头痛多位于头颅深部或两侧前额和后枕,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表现呈持续性钝痛,咳嗽、喷嚏等用力动作可使之加重。在起病后的一段时间内,头痛可有缓解和复发,在经过治疗颅内压降至正常时,疼痛可消失。 2.局限性抽搐,全身性抽搐及偏瘫 可出现复视、眼球震颤、视觉障碍。 (二)次要症状 1.恶心、呕吐 颅内压增高的症状往往不明显,意识障碍轻。但如果主要的供血动脉发生梗死,可有严重的恶心和喷射性呕吐,意识障碍明显,甚至昏迷。 2.脑神经功能障碍 语言障碍,面肌或舌肌麻痹,吞咽困难或共济失调等多种脑神经功能障碍。妊娠期脑动脉梗死患者昏迷较少见,也可能有失语症,有的患者有头或肢体麻木等症状。 (三)体征 神经系统体征取决于梗死血管的部位,阻塞血管分支的大小以及梗死是否完全。 1.颈内动脉闭塞 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侧支循环代偿良好,可全无症状。若侧支循环不良,可引起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也可表现为大脑中动脉及(或)大脑前动脉缺血症状,或分水岭梗死。 2.大脑中动脉主干闭塞 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同向性偏盲,优势半球受累可出现失语,非优势半球病变可有体像障碍;皮层支闭塞引起的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以面部和上肢为重,下肢和足受累较轻,累及优势半球可有失语,意识水平不受影响;深穿支闭塞更为常见,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表现为对侧偏瘫,肢体,面和舌的受累程度均等,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可伴有偏盲,失语等。 3.大脑前动脉近端阻塞 可全无症状,远端闭塞时,对侧偏瘫,下肢重于上肢,有轻度感觉障碍,主侧半球病变可有Broca失语,可伴有尿失禁及对侧强握反射等;深穿支闭塞,出现对侧面、舌瘫及上肢轻瘫。 4.大脑后动脉闭塞 引起的临床症状变异很大,主干闭塞表现为对侧偏盲,偏瘫,偏身感觉障碍,丘脑综合征,优势半球受累可引起失读;皮质支闭塞出现双眼对侧视野同向偏盲,可伴有幻视,视物变形及视觉失认等,优势半球受累可表现为失读及命名性失语,非优势半球受累可有体像障碍;深穿支闭塞的表现:丘脑膝状体动脉闭塞出现丘脑综合征,丘脑穿动脉闭塞出现红核丘脑综合征,中脑脚间支闭塞出现Weber综合征。 5.一侧推动脉血栓形成 可无明显症状,10%妊娠期脑动脉梗死患者一侧椎动脉细小,脑干仅由另一侧椎动脉供血,此时供血动脉闭塞引起的病变范围等同于基底动脉或双侧椎动脉阻塞后的梗死区域,症状较为严重。小脑后下动脉或椎动脉供应延髓外侧的分支闭塞时,可出现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6.基底动脉主干闭塞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表现为眩晕、恶心、呕吐、眼球震颤、复视、构音障碍、吞咽障碍及共济失调等,病情进展迅速而出现球麻痹、四肢瘫、昏迷,并导致死亡;分支闭塞可引起各种临床综合征:脑桥腹外侧综合征、闭锁综合征、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一)首要检查 1.CT表现 (1)急性期:一般把发病后头5日作为急性期。病变区水分增加在CT图像上造成两种效应,一种是病变区密度减低,皮质和髓质缺乏密度差异,早期这种密度减低一般不显著,多呈楔形,与受累动脉的供血范围一致,边界模糊;另一种是由于水分增加使病变区体积变大而造成的占位效应或肿块效应,轻的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诊断表现为病变区脑组织肿胀,脑沟、脑回消失,重的表现为中线结构向对侧移位,即所谓脑内疝,占位效应的程度与脑梗死面积有关,面积越大,占位效应越显著。上述两种效应一般在发病后第3~5日达到极点。 (2)亚急性期:指发病后第6~21日,水肿明显吸收,占位效应减弱或消失。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检查多数情况下也是低密度,边界较急性期清楚;但有少数患者表现等密度病变,不易发现,即所谓“雾”状效应,原因是病变区内一些密度高低不同的成分混合在一起的平均效应(水、类脂质、空腔等低密度物质混合血液、钙化、铁质等高密度成分)。此时作增强扫描,非常有助于诊断。注射造影剂以后,典型的脑梗死表现为脑回样增强,梗死区大脑皮质的脑回和基底神经节的神经核团增强。 (3)慢性期:发病21日以后,缺血坏死的脑组织被吞噬细胞清除,遗留含脑脊液的空腔,合并胶质增生,病变区仍为低密度,与脑脊液相似,边界清楚,但体积缩小,表现为患侧脑室扩大,蛛网膜下腔包括脑裂、沟、池增深增宽,皮质萎缩。 (4)腔隙性脑梗死:多数位于基底节或大脑半球深部脑白质,病灶大小在1.5cm以下。一般没有脑室系统受压移位等占位效应。 (5)出血性梗死:CT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检查表现的特点是低密度梗死的背景上有散在、不均匀的高密度出血区。与血肿不同,其密度不如血肿高,亦不如血肿均匀一致。 2.MRI表现 脑缺血1小时之后就可发生脑组织水含量增加,从而引起MRI信号的变化,MRI显示脑梗死优于CT。缺血主要影响T1和T2弛豫时间,即两者均延长。在缺血早期,有大量水分子聚集,而随血-脑脊液屏障受损,大分子物质漏出尚未发生,T1和T2延长最为明显。这时在T1加权像上,缺血区为低信号,在T2加权像上为高信号。T2加权像对显示梗死更为敏感。随着梗死发展,血管源性水肿开始发生,蛋白质渗进缺血区,所以T1和T2的延长不及早期阶段那么长,从而影响信号强度的变化。MRI对检查出早期颅后窝的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因CT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检查检查常有伪影而效果欠佳,而早期治疗又与预后关系密切。 MRI对梗死区内的亚急性出血甚为敏感,T1加权像在原脑梗死的T1加权信号减低区内出现淡薄的高信号区,T2加权呈均匀高信号强度改变。脑梗死发展方式为:占位效应消失,然后萎缩和遗留下一个软化灶。软化灶呈T1和T2弛豫时间延长的表现,T1呈低信号,T2呈高信号,与急性脑梗死灶相比,脑软化灶的边缘更清楚。 (二)次要检查 腰椎穿刺:脑脊液压力可为正常(侧卧位正常压力值为0.69~1.76kPa),亦可有轻度增高,外观无色透明,少数有白细胞计数增高,蛋白质定量达0.6~0.7g/L(脑脊液成人蛋白质定量正常值0.15~0.45 g/L)。 (三)检查注意事项 1.头颅MRI或CT扫描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确诊率达90%,凡有条件者可作为首选诊断方法。需要指出的是,早期的脑梗死出现CT上的变化最早需要3~6小时,晚的要等到24小时或者更长时间之后才出现典型表现。如果临床上有典型的脑梗死症状而CT表现阴性时,应该在短期内复杳CT,以免漏诊。 2.凡遇子痫前期,子痫或前述有关疾病,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诊断伴有血压突然升高,剧烈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或出现定位性神经体征中的任何一种情况都可作为施行MRI或CT扫描的指征。 3.MRI在脑动脉梗死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上的作用较CT扫描更为敏感与准确,又不存在X线的影响为其优点。根据英国国家放射保护组织颁布的准则,MRI对人体检查时的静止磁场强度不应超过2.5T。而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认为静止磁场强度的上限为2.0T。对暴露在磁场强度为0.5~1.0T以下的生物机体进行生物效应测试,对其血标本及染色体等进行分析,均未发现异常改变。自MRI应用于孕妇的检查,对胎儿的有害影响至今尚未见报道。 4.孕期施行CT扫描时,为防止胎儿接受X线照射,应作好腹部防护。 5.不具备MRI或CT扫描等检查条件时才考虑施行腰椎穿刺。 6.有颅内压增高表现或影像检查提示有颅内占位性病变者应谨慎施行腰椎穿刺,防止脑疝形成。 鉴别诊断: 1.癫痫 大发作时全身抽搐、意识丧失、咬舌、大小便失禁为其典型表现,然而脑动脉梗死时却罕见;癫痫发作通常不具备定位性的神经症状与体征,脑电图典型表现为棘波、间波、棘-慢波或尖-慢复合波,病史是诊断癫痫的主要依据。确定癫痫病因时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诊断还可进行头颅MRI,CT扫描等,高度怀疑继发性癫痫者,尤其是有局灶性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难治性癫痫应首先选MRI检查。CT主要表现为脑萎缩、脑肿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交通性脑积水、颞叶内侧疝、胼胝体畸形、脑软化、钙化灶及其他未明原因的高或低密度改变等。MRI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检查有助于检查癫痫患者脑的能量状态和脑血流情况,对变性病诊断价值很大。可发现继发性癫痫的脑结构变化,能明确该患者是否由脑结构改变所致,颅内肿瘤常引起癫痫。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MRI能清楚地显示癫痫患者的脑萎缩,对脑实质和脑脊液的显示度极好。 2.Adams-Stokes(阿-斯)综合征 表现晕厥、意识不清,但不具备定位性神经体征,心电图示Ⅲ度房窒传导阻滞或严重的心律失常等可鉴别。 3.Meniere病 眩晕反复发作,可伴有耳聋、耳鸣、无定位性的神经体征有助于鉴别。 4.妊娠期脑出血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主要表现为孕期或分娩期出现突发性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阵发性四肢强直性阵挛、瞳孔变化、潮式呼吸、血压下降、失语,重者发生呼吸、循环衰竭。查体可出现颈项强直、Kemig征阳性。头颅CT是首选的检查方法。早期血肿在CT上表现为圆形或椭圆形高密度影,边界清楚。CT可准确出血的部位,大小,脑水肿情况及是否破入脑室,有助于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MRI对幕上出血诊断价值不如CT,但对幕下出血的检出率优于CT。MRI表现主要取决于血肿所含血红蛋白的量,发病1日内,血肿呈T1等或低信号,T2高或混合信号。第2日至1周内,T1为等或稍低信号,T2为低信号。第2~4周,T1和T2均为高信号,4周后,T1为低信号,T2为高信号。CT及MRI检查均无创,且不加重出血,是诊断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可靠手段,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确诊率达100%。
疾病治疗: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概要: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消除诱因,适时终止妊娠。保守治疗为主要的治疗方法。积极治疗各种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等措施。康复治疗可使患者脑组织血管扩张。要注意各种事项。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治疗原则 治疗原则以保守治疗为主,消除诱因,适时终止妊娠。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及早康复治疗。 (二)具体治疗方法 1.保守治疗 为主要的治疗方法,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包括绝对卧床休息,监测生命体征,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维持营养、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预防感染。 2.消除诱因 积极治疗各种妊娠期并发症与合并症,特别是子痫前期与子痫,有关处理详见妊娠期高血压疾病。 3.妊娠及分娩的处理 胎儿已达到可存活期,妊娠近足月或产程中发病者宜选用剖宫产结束分娩;否则可积极治疗脑动脉梗死,严密监护下继续妊娠,恢复良好又无产科指征时可以阴道分娩,宫口开全后手术助产以缩短第二产程。 4.脑动脉梗死的专科治疗 应由神经科医师协同处理。治疗包括扩张血管,疏通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及溶栓等措施。临床可选用下述药物。 (1)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静脉滴注,2周为一疗程。 (2)桂利嗪25mg,每日3次,口服,1个月为一疗程。 (3)阿司匹林80mg,每日1次,口服;或曲克芦丁300mg,每日2~3次,口服。 (4)蝮蛇抗酸酶0.5U或0.75U溶于生理盐水或葡萄糖溶液中,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为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15~20日为一疗程,使用于产后。 5.物理康复治疗 康复治疗可使患者脑组织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缓解血管痉挛,侧支循环形成,改善脑组织缺氧状态和新陈代谢,加速脑细胞再生过程和功能恢复,并促进瘫痪肢体功能恢复。低频电流刺激痉挛肌肌腱中的神经腱梭,引起反射性抑制和刺激对抗肌的肌腹引起的交互抑制来达到使痉挛肌松弛的目的,恢复其肢体功能。常用的物理疗法如下。 (l)超声波疗法:采用1:2脉冲超声,剂量由0.6~1.25W/cm;患区头部剃毛,涂接触剂后,声头于患区上下或左右缓慢移动,每日1次,每次10分钟,20次一个疗程。 (2)痉挛肌电刺激疗法:1路2×50cm2电极放于患肢的前臂肌腱处(屈侧),1路2×50平方厘米电极放于患肢的前臂肌腹(伸侧),波宽0.3毫秒,延迟时间100毫秒,电流强度:运动阈或运动阈上,时间10分钟,每日1次或隔日1次,20次为一个疗程。 (3)脉冲中频电疗法:2x5cm2电极放于患肢前臂外侧,并置mQ:1000% ,WT:全波一断调,f1:50Hz,t1:2秒;t2:2秒,t:10分钟,I:腕部背屈指伸展为宜。每日一次,20次为一个疗程。 (4)低频脉冲电疗法:2x2cm2电极放于患肢前臂外侧、并置,f1:4、f2:4,Wt:起伏波或断续波,t:4分钟,Ⅰ:腕部背屈,指伸展为宜。每日1次,20次为一个疗程。 (5)离子导入法: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采用眼-枕法,双圆极加10%碘化钾溶液,阴极导入,导入前先以1%~2%碘化钾溶液点眼,Ⅰ:1~2mA,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6)水疗法:水温37~38℃,每日1次,每次10~20分钟,20次为一疗程。 (7)磁疗法:一般按针刺治疗原则取穴,在瘫痪肢体的穴位上敷贴磁片,磁片的直径一般1厘米左右,磁片的场强一般为0.05~0.15T(特斯拉)。上肢瘫痪,可于肩井、曲池、外关和合谷等穴敷贴磁片,下肢瘫痪,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可以于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和解溪等,穴位敷贴磁片,疗程可适当延长,定期交换敷磁穴位;以免时间过长,胶布刺激皮肤。 (三)治疗注意事项 1.有肺水肿及心力衰竭者禁用低分子右旋糖酐。 2.近年国外有报道早期使用低分子肝素或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可改善患者的预后,但也有报道增加出血的风险,因此需正确估计病情,适时应用。 3.关于降低颅内压的问题,由于多数患者并不发生颅内压增高,因此不必常规进行降低颅内压治疗,个别需要者仍可进行。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治疗可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脉滴注,4~6小时一次,可用7~10日或更长,还有配合呋塞米交替使用者。
预防预后:
妊娠期脑动脉梗死的病因如下:①动脉硬化或血管内皮损伤:常见于子痫前期、子痫或妊娠合并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等;②诱发血栓形成的因素:子痫前期、子痫、菌血症、产后败血症或妊娠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等;③栓子来源:见于风湿性心脏病伴心房颤动,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等;④综合因素:低血压、低血糖、低血氧饱和度或贫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