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性精神障碍
什么是情感性精神障碍?
情感性精神障碍又称心境障碍,既往也称躁郁症(或躁狂忧郁性精神病)。是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思维联想奔逸或迟缓、意志行为活动的增强或减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精神障碍,并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这类精神障碍首次发病年龄多在16—30岁之间。15岁以前和60岁以后发病者均少见。躁狂症的发病年龄一般比抑郁症早,女性比男性早。女性抑郁症患病率高,但男性抑郁症自杀成功率较女性高。有的心境障碍发病与应激性事件或处境有关,可急性或亚急性起病。躁狂症以春末夏初发病较多,而抑郁症发病多见于秋冬季。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表现 (一)躁狂症的表现 躁狂症的基本症状是情感高涨、思维联想迅速。意志活动增强,即“三高”症状。一般均伴有整体精神活动的相应改变,大多数的其他症状系继发于此心境改变或易于从此心境改变的背景中得到解释。 1.情感症状 情感高涨或易激惹,表现轻松、乐观、洋洋自得、兴高采烈,表情丰富。情感反应生动鲜明,与内心体验和周围环境协调一致,具有一定的感染力或共鸣性。有的患者以易激惹为主,为些小事会大怒甚至冲动、毁物。个别患者也可出现短暂盼隋感抑郁或焦虑。 2.思维症状 思维奔逸,联想加速,联想的量的增多。感到自己的说话跟不上思维速度。表现为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高谈阔论,可出现音联或意联,如“敲木鱼,哚、哚、哚,多发财,财气冲天,才华出众……”。自感脑子特别灵,反应特别快。不假思索即可出口成章,如搞写作,颇有一挥而就、下笔千言之势。但由于患者易转换话题,做事有始无终,不能贯彻到底,结果往往干事虎头蛇尾,一事无成。注意力不集中,常随境转移。表现自负,言谈多,对自己评价过高,自我感觉良好。可有夸大观念,甚至妄想。 3.意志活动障碍 患者活动增多,忙碌不停,爱管闲事,好抱不平,爱热闹,兴趣广泛但无定性。喜逗乐,主动与人交往,乐于助人但往往有始无终。行为轻率,不顾后果,如有时狂购乱买,处事鲁莽欠深思熟虑,行为具有冒险性。本能活动也增强,睡眠明显减少,但仍感精力旺盛,各种活动明显增多。饮食可明显增加,有的患者饮食无节,暴食或贪食。有时因无法正常饮水、进食和睡眠而导致体力消耗过多。明显消瘦,甚至可衰竭而死亡。躁狂症患者仪表常浓妆艳抹,尤喜色彩鲜明的服饰,性欲增强,性行为控制能力降低,导致性行为轻浮。 4.注意力障碍 主要表现为注意力增强。患者特别易于注意周围事物的变化,有时可以出现随景转移。 5.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发作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躁狂是一种严重的躁狂症亚型,自我评价过高,夸大可达到妄想程度。易激惹,多疑可发展成被害妄想,严重而持久的兴奋可引发攻击或暴力行为,对饮食及个人卫生的忽视可造成脱水和自我忽视的危险状态。 (二)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症主要表现为情感低落、思维缓慢、语言动作减少和迟缓,故称“三低”症状。抑郁症起病缓慢、隐袭,往往先有失眠、多梦、乏力、食欲不振、工作效率低,头疼、头晕和内感性不适等躯体症状。正因如此,导致很多抑郁症患者早期就诊于内科、神经科、中医科等,由于得不到有效的抗抑郁治疗,治疗效果较差,降低于患者的信心,延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期,影响了治疗效果。 1.情感低落 情感症状主要表现为负性情感的表现。情感低落、沮丧忧虑。常表现愁眉不展、忧心忡忡、唉声叹气,度日如年。重者悲观绝望,无助。对前途悲观,生活索然无味,生不如死,甚至有强烈的自杀欲望。患者有时可表现心烦意乱,焦虑不安,惶惶不可终日,自感疲乏无力,或紧张激越。如王某,女l,35岁,某机关干部。病前工作积极认真,连续多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半年前,她自己感到工作有些力不从心,但尚能坚持工作,两月后,整、日变得忧心忡忡、沉默寡言、不高兴,认为自己对不起党和人民,多次到单位检讨自己,要求处分自己。后来发现她患了抑郁症。经过系统抗抑郁治疗3个月,使她重新焕发了青春活力。 2.思维缓慢 对问话反应迟钝,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感记忆力减退,脑子反应迟钝,联想困难。表现言语简短,语速减慢,’语量减少,语音低沉。患者自己往往描述为脑子变的迟钝了,什么也想不起来了等。随着症状加重,患者的自责自罪、内疚观念加重,可达妄想程度。 3.活动减少 多终日独坐一处不与他人交往,兴趣降低或丧失,逐渐发展到不去工作、疏远亲友、回避社交,对过去的爱好和生活乐趣一概丧失。严重者出现自杀行为以求解脱,其自杀死亡率可达15%一25%。患者往往疏于操持家务,重者连吃、喝、个人卫生都不顾。走路行动缓慢,严重时不语、不食、不动,可成为抑郁性木僵。睡眠障碍明显,主要为早醒。 4.注意力减弱和缓慢 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兴奋性都减弱。患者的注意难于在较长时间内集中于某一事物,同一时间内能掌握的客体的范围显著的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影响患者的记忆力,而表现为记忆力减退。注意兴奋性的集中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表现为患者对第一个问题的回答完全正确,但对接连不断的第二、第三个问题的回答就显得缓慢。 5.生物学症状 出现口干、恶心、呕吐、便秘、消化不良、食欲减退、胃肠功能减弱等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悸、心慌气短、胸闷、憋气等循环系统症状,便秘、出汗、尿频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此外还可以出:现早醒、症状昼重夜轻,体重下降,性功能降低,男性患者阳痿、早泄,女性患者性快感缺失和闭经。 6.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发作 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是一种严重的抑郁症亚型,自我评价过低和自责自罪可达到妄想程度,常见的有白罪妄想、贫穷妄想、疑病妄想、关系妄想、被害妄想。临床表现可有明显的个体差异,在青少年患者中,非典型的表现尤为常见。在某些病例中,心境的改变也可能被易激惹、酗酒、戏剧性行为,或原有的恐惧、强迫症状,或疑病观念所掩盖。尽管如此,某些症状对诊断抑郁发作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对平素令人能体验到乐趣的个人爱好,丧失兴趣和愉快感;对通常令人愉快的环境,缺乏情感反应;较平时早醒2小时或更多;早晨抑郁加重;肯定的精神运动性迟滞或激越;食欲明显下降;体重降低比一个月前减少5%或更多;性欲明显降低等,均应高度注意。
疾病检查:
本组疾病有反复发作的特点。急性发作者70%~85%可明显或完全缓解。其病程长短不一,抑郁症一般病程较长,躁狂症病程较短。躁狂症或抑郁症一次发作称为一个时相,时相持续时间平均6~12个月,多数少于6个月。一个发作周期则指从一个时相和无症状间歇期至另一个时相的时程。时相和周期的长短与疾病严重程度、发病年龄、发作次数等因素有关。一般第一次发作无论单相或双相,病程都较短。心境障碍一般预后较好,少留人格缺陷,但少部分可有残留症状或转为慢性。
疾病治疗: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概要: 情感性精神障碍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病症,并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提倡早发现,早系统治疗。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躁狂发作的ECT治疗。躁狂发作的心理治疗。抑郁发作的治疗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等。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详细治疗: 情感性精神障碍的治疗 情感性精神障碍目前还无法根治,但经过系统治疗,多数患者都有较长的间歇期,有的患者间歇期可达20—30年。治疗目的是减轻或缓解病症,并减少伴发疾病的患病率及病死率。治疗目标是降低复发的频率、减轻发作的严重性及心理社会性不良后果,促进间歇期的心理康复,帮助恢复和重建社会功能,提高生存质量。 各期治疗原则: 前驱期:一旦明确了情感性精神障碍的前驱症状,应立即治疗。提倡早发现,早系统治疗。 急性期:尽力减轻和缓解急性症状,重建和恢复患者的社会功能;足量足疗程应用抗躁狂药或抗抑郁药,;药物治疗无效又无ECT禁忌证时,可考虑行ECT;及时进行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 恢复期:减少应激,改善症状,降低复发,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心理治疗;应注意过渡让患者完成高水平职业工作,避免增加复发风险。 康复期:维持和改善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一旦出现早期症状,应及时干预;心理治疗;抗躁狂药或抗抑郁药的长期的药物治疗计划应针对不良反应与复发风险二者权衡。初发患者经过1年维持治疗,可试验性停药。多次发作者,维持治疗至少5年甚至终身。 (一)躁狂发作的治疗 1.躁狂发作的药物治疗 确定药物,制定全面的综合性治疗计划,既要考虑横截面的治疗,也要考虑纵向性的治疗,根据病情不断调整综合性的治疗和护理。要始终注意治疗的“个体化”原则。 (1)前驱期和复发早期的药物治疗:以锂盐为主要治疗药物,从低剂量开始,渐增至日量1.0到1.5g,分2次或3次。必要时可试用卡马西平、丙戊酸盐、妥泰、拉莫三嗪、奥卡西平等情感稳定剂。 (2)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在应用锂盐等情感稳定剂的情况下,合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丙嗪),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氯氮平、利培酮、奥氮平、奎的平等)。对于特别兴奋的患者,可给氟哌啶醇、氯丙嗪等肌注,或静滴氯硝安定。 (3)维持期和间歇期的药物治疗:以锂盐等情感稳定剂为主,必要时可合并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在注重药物治疗的同时,还应注重社会功能的恢复和重建。 (4)对症治疗:针对患者的不同表现,不同的不良反应等,酌情选用对症治疗的药物。 2.躁狂发作的ECT治疗 对于药物不能控制或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又有严重冲动伤人损物行为的患者。在无ECT禁忌证,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行ECT。 3.躁狂发作的心理治疗 加强对躁狂发作的心理治疗,识别促发因素。全面了解患者的需要、内在心理冲突、心理防御机制、应对方式及能力等。应用恰当的心理治疗和社会干预,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 (1)认知治疗:目的在于纠正患者对认知的歪曲,建立灵活和积极的思考方式,应对方式。 (2)人际关系治疗:目的在于解决个别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 (3)行为治疗:目的在于矫正适应不良。主要是给予患者积极的支持和反复训练,使他们通过学习重新适应环境。 (4)心理分析治疗:目的在于改变患者的人格结构和特征,而不是单纯地缓解症状,由此增强人际信任与合作,提高应对悲伤等负性情绪的能力。 (5)家庭治疗:目的在于帮助患者减少负性情绪和妥善应对各种事件(尤其是婚姻、恋爱、家庭等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降低疾病的复发机会。治疗时既要考虑患者在家庭的心理健康中的角色,电要考虑家庭对病情、症状发生的作用。 (二)抑郁发作的治疗 I,抑郁发作的药物治疗 同躁狂症的治疗原则一样,应以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治疗方案,坚持足量足疗程,同时注意剂量的个体化原则。 (1)前驱期和复发早期的药物治疗:阿米替林、氯丙眯嗪、丙咪嗪、麦普替林、多虑平等,或新型抗抑郁药SSRI类的氟西汀、帕罗西汀、氟伏草胺、舍曲林、西酞普兰,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再摄取阻滞剂的瑞波西汀,选择性去甲肾上腺素和5一羟色胺再摄取阻滞剂的米氮平。抗抑郁药增强剂吲哚洛尔,MAOI的吗氯贝胺等,都可用于抑郁症的治疗。此外,抗焦虑药、抗精神病药和其他药物也可用于若干亚型患者。药物的近期效果一般指治疗6~12周的疗效。从低剂量开始,渐增至治疗量。值得指出的是:应该同时合用锂盐、卡马西平、丙戊酸盐、妥泰等情感稳定剂。 (2)急性期的药物治疗:在应用足剂量抗抑郁剂的情况下,可合用经典抗精神病药,如奋乃静,或非经典抗精神病药;如利培酮、舒必利等。对于自杀倾向严重的患者,可给舒必利、氯硝安定等肌注或静滴。必要时可合用中小剂量锂盐等情感稳定剂。 (3)维持期的药物治疗:以足剂量抗抑郁剂为主,维持6个月以上。只有达到显著进步或痊愈者,才考虑减量,进入间歇期治疗。首次发作的维持治疗应持续1年(或为病程的2倍),然后逐步停药。屡次发作者维持治疗时间应持续5年,甚至终身。必要时可合并小剂量的抗精神病药、锂盐等情感稳定剂。 (4)间歇期的药物治疗:以锂盐等情感稳定剂为主,必要时可合并小剂量的抗抑郁剂。 (5)对症治疗:伴焦虑、兴奋者可并用Bz药或丁螺l环酮。EPS明显者可用抗胆碱能药如安坦、氢溴酸东莨菪碱等。 2.抑郁发作的ECT治疗 对于药物不能控制的或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又有严重自杀行为的患者,在无ECT禁忌证,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可行ECT。 3.抑郁发作的心理治疗 在早期应用和加强对抑郁的心理治疗,减少应激性生活事件,使患者消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恐惧、悲观情绪,能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对抑郁发作的心理治疗方法大致同躁狂发作的心理治疗方法。
预防预后:
本病的病因尚不清楚。与遗传、生理、生化、心理社会因素等都有一定的关系。创伤性生活事件与心境障碍发病关系密切。但应指出,并非所有遭受重大事件者都得病,得病者也并不是都有重大的精神刺激。心境障碍与遗传因素有关,但遗传方式目前尚不肯定。心境障碍患者生化、生理的改变,是否具有病因学意义尚无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