脐疮
什么是脐疮?
脐疮是指小儿脐带脱落前,脐部为邪毒感染红肿热痛,或有脓水溢出者而言。若脐同红肿,发生于脐带脱落后,则称为落脐疮。严格而论,本症初起脐部湿润浸淫之时,可称为脐湿。而脐周红肿热痛成脓之时,方可称为脐疮。此为一个疾病的两个阶段中不同证候的表现。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常见证候 毒热内盛脐疮:小儿脐部红肿热痛,化腐成脓,甚则糜烂,伴见壮热,烦急,啼哭,口干,唇红。舌红苔黄厚,指纹紫滞。 气血不足脐疮:脐部溃烂,脓血外溢,久不收口,脐周色暗或紫红,伴见低热,汗出,面色萎黄,不欲吮乳,腹胀,舌淡红,或暗红,苔少,指纹淡红。
疾病检查:
鉴别分析 本节介绍的毒热内盛脐疮与气血不足脐疮,一为实,一为虚。实者,脐周红肿热痛,壮热,唇红,舌红等为实热之征;虚者,脐周紫暗,久不收口及面黄汗出。纳少,舌淡等皆为气血不足之象。其治疗,毒热内盛脐疮当治以清热解毒,疏风散邪,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加减;气血不足脐疮,可治以益气养血,解毒生肌,方用解毒内托汤。二者均可配合外治法,如冰硼散,渗脐散等。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湿热浸淫 1,临床表现:脐带脱落后,脐窝部仍湿润浸渍不干,创面微红肿胀。 2,病因病机:湿热浸润脐部,是属脐湿轻者。 3,治法:清热除湿,收敛固涩。 4,方剂:渗脐散(《医宗金鉴》)加减外治。 药物:枯矾、煅龙骨各6g,冰片1,5g。共研极细,每次少许,外敷脐部。 方义:枯矾、龙骨收敛固涩,冰片解毒辟秽。 加减:可加麝香少许。以增强其渗透吸收的作用。 5,变通法:若局部红肿热痛,用金黄散外敷,清热作用佳。或加服黄柏、赤芍各6g,水煎服,清热凉血。 (二)毒热内侵 1,临床表现:脐部红肿热痛,甚则麋烂,脓水溢出。恶寒高热。啼哭烦躁,口渴欲饮,唇红舌燥。舌红苔黄,指纹紫。 2,病因病机:热毒侵入,营卫失调,肌肤糜烂成脓,是属脐疮重症者。 3,治法:清热解毒,疏风散邪。 4,方剂: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银花10~15g,连翘10g,蒲公英10~15g,野菊花10g,地丁草10g。 方义;银花、连翘、蒲公英、野菊花、地丁草清热解毒,荡涤热毒。 加减:肿甚加防风、蝉衣,便秘加大黄,脐部渗出混有血液加紫草。 5,变通法:清热消毒散(《证治准绳》)加减,药用山栀、连翘、黄连、当归、赤芍、川芎、生地、银花、甘草等,凉血解毒。若红肿破溃,流滥脓血,波及脐周,不乳,嗜睡昏迷,四肢抽搐,邢毒内盛、内陷心肝者,方用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用羚羊角、钩藤、菊花、银花、黄连、僵蚕,清肝息风镇惊。神昏加安宫牛黄丸。 (三)气血两亏 1,临床表现:脐部溃烂色黯红,甚则色紫,脓血流出,久不收口。低热汗出,腹胀面白。夜卧不安,神萎。不欲吮乳,舌淡苔白。指纹紫。 2、病因病机:病程迁延,气血两亏,邪毒内恋,疮口不能愈合。 3、治法;益气养血,解毒生肌。 4,方剂:解毒内托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黄芪15g,防风10g,连翘10g,当归10g,白芍10g,银花10g,甘草6g。 方义:黄芪益气托毒,银花、连翘清热解毒,防风疏风透表,当归、白芍养血和血,甘草调中。 加减:低热加青蒿、银柴胡,腹胀加枳壳、佛手。 5、变通法:可用冲和汤(《外科准绳》)加减,药用黄苠、党参、白术、当归、白芷、川芎、没药、银花、甘草,亦补托之剂。 【外治法】 l,处方:冰片1,5g,朱砂1,8g,玄明粉、硼砂各15g。 用法:研细搽脐。日2~3次,重者日5~6次。用于脐湿、脐疮。 2,处方:天花粉50g,黄柏、大黄、姜黄、白芷各25g,厚朴、陈皮、甘草、苍术、南星各10g(即如意金黄散)。 用法;研极细,适量调敷脐部。日1~3次。适于脐湿、脐疮。 3,处方:云南白药。 用法:适量涂脐,适于渗出为血性者。
预防预后:
脐疮的发生乃困断脐之后,洗沿不慎,致脐伤湿,或水入脐中,或因脐带护理不当,致脐带被衣服磨擦。或暴力牵拉而过早脱落,使水湿邪毒侵入,或因尿布湿渍,久渍脐部,致使脐湿润不干,湿邪蕴毒,壅滞脐周,化热生腐而致脐疮。 (诸病源候论·脐疮候):“脐疮由初生断脐。洗浴不即拭燥,湿气在脐中,因解脱遇风,风湿相搏,故脐疮久不瘥也。” (证治准绳·生下胎疾):“因浴儿水入脐中,或湿棚袍,致脐中受湿,肿烂成疮。” (证治准绳·脐风):“肺湿经久不干,为脐湿,风湿相搏,令脐生疮久不差,为脐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