扑击样震颤
什么是扑击样震颤
?
扑击样震颤(flapping tremor或asterixis),亦称肝震颤。是肝性脑病并发神经系统损害的一种临床表现。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检查: 1.病史 有无长期肝脏疾病中,有无肝掌、蜘蛛痣、面色晦暗、肝脾肿大等。对诊断很有帮助。 2.扑击样震颤的检查方法 嘱病人将上肢伸直,手指分开,或腕部过度伸展而前臂固定不动时可出现掌-指及腕关节呈快速的屈曲及伸展运动,每秒钟常达5~9次,且常伴有手指的侧位运动。有时上肢、颈部、面颌、伸出的舌头、紧缩的口以及紧闭的眼睑,均可被累及。而病人的步态为共济失调。病人通常呈现双侧性震颤,虽然双侧的动作不一定完全同时发生,一侧的动作可较另侧明显。这种震颤于病人休息时可暂时消失。有意识的动作可使其减轻,而在强迫体位时最为明显。震颤在肝昏迷早期及中期出现而深昏迷时消失,但偶尔将病人的某一肢体轻轻举动或移动时,震颤可重新出现。 检查患者时也可采取两腿交叉而贴于腹壁的姿式,四肢有交替性的肌肉强直和松弛。早期有肌腱反射亢进和踝阵挛,锥体束征常阳性。还有一种检查方法是嘱患者的手紧握医生手一分钟,医生能感到患者抖动。脑电图多数正常。此期历时数日或数周,如果症状不明显易被漏诊。 鉴别诊断: 扑击样震颤也可在肾功能衰竭的尿毒症、呼吸功能衰竭及严重心力衰竭中见到。帕金森病、服用安眠药过量等亦可出现类似的扑击震颤,要和肝昏迷前期的扑击样震颤区别,以上各种疾病均有其特征,如能详细询问病史及详细的体格检查一般能够鉴别。
预防预后:
病因与发病机理:肝性脑病主要表现为大脑功能紊乱状态。发生机理还未完全阐明。与氨的增加、氨基酸比例失调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中之一是与假性神经递质有关。神经递质学说指神经冲动的传导是通过递质来完成的。神经递质分兴奋和抑制两类,正常时两者保持生理平衡。兴奋性神经递质有儿茶酚胺中的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谷氨酸和天冬氨酸等;抑制性神经递质只在脑内形成。食物中的芳香族氨基酸如酪氨酸、苯丙氨酸等,经肠道细菌脱羧酶的作用分别转变为酪胺和苯乙胺。正常时这两种胺在肝内被单胺氧化酶分解清除,肝功能衰竭时,清除发生障碍,上述两种胺可进入脑组织,在脑内经β羟化酶的作用分别形成章胺(β-羟酪胺)和苯乙醇胺。后二者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相似,但不能传递神经冲动或作用很弱,因此称为假性神经递质。当假神经递质被脑细胞摄取并取代了突触中的正常递质时,则神经传导发生障碍,兴奋冲动不能正常地传至大脑皮质而产生异常抑制,出现意识障碍与昏迷。正常锥体外系基底节的功能是保持抑制和兴奋的平衡,当通路中的多巴胺被假性神经递质取代后,则乙酰胆碱能占优势,因此出现扑击样震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