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疹
什么是皮疹? 皮疹(skineruption)是指皮肤损害体征的总称,为全身性疾病的征候之一,是临床诊断某些疾病的重要依据。皮疹常见于传染病、皮肤病、儿科病等,可分为原发性及继发性两大类,前者是皮肤病理变化直接引起的形态改变,对疾病的诊断至为重要;后者则由原发性损害演变而来,或由于治疗及搔抓、烫伤、继发感染所引起。对诊断亦有启示。原发性皮疹有斑疹、丘疹、斑块、风团、结节、水疱、脓疱、囊肿等,继发性包括鳞屑、浸渍、糜烂、溃疡...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方法】 (一)病史 首先要掌握好有关原发病或皮疹病的现病史,同时详细询问前驱期长短和临床表现,注意患者的年龄、性别、籍贯、种族、职业,还要了解既往史和家族史等。 (二)体格检查 详细检查皮疹的特征,包括皮疹的形态、分布、大小、数量、颜色、坚实度及出退疹的演变过程。注意检查一些皮疹疾病的特异表现,如麻疹的科氏斑、猩红热的杨梅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脑膜刺激征等。也要进行全身系统检查,因为一些皮疹足全身性疾病的症候之一,另外,皮肤病本身也有全身症状和体征缘故。 (三)实验室检查 根据需要可进行:血尿便常规检查,生化检查,血清学检查,免疫学检查,细菌和真菌学检查,寄生虫检查,病理检查,电子显微镜检查等。过敏性疾病可做皮肤过敏试验,包括斑贴法、划痕法、皮内注射法等。另外,用滤过紫外线检查,诊断和鉴别某些皮肤病的皮疹。 【鉴别诊断】 (一)原发性皮疹 1,斑疹 是限局的皮肤颜色改变。不隆起皮肤表面。也不凹下。红斑颜色呈红色,压之变白;色素增加斑呈不同程度的褐色或黑色;色素减退斑呈白色;出血斑新鲜时呈鲜红色,陈旧时变为紫蓝色或黄褐色,压之不褪色。 2,丘疹 是局限性、实性、隆起损害,直径一般小于0,5cm,表面可扁平(如扁平疣)、可圆形(如传染性软疣)或呈乳头状(寻常疣)。丘疹可呈不同颜色,如扁平苔藓为紫红色,黄色瘤为淡黄色,色素痣为黑褐色等。 3,斑块 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的。面积大于1~2cm左右的扁平、隆起、浸润性皮损。 4,风团 是略隆起于皮肤表面的、呈淡红色或苍白色的、边缘不规则呈伪足状的皮损。一般发作较急,增大迅速,经数小时后消退,并伴有剧痒。 5,结节 是皮肤深在的、限局性圆形或类圆形,实性损害。深在者需触诊才可查出,较浅在或较大者可略隆起。 6,水疱和大疱 是含有液体的、高于皮面的损害。根据其大小可分为小水疱(针尖至米粒大)、水疱(直径小于0,5cm)、大疱(直径大于0,5cm)。疱内的液体为浆液呈淡黄色,称水疱,如为血液呈红色,称血疱。发生于角层下的水疱,易干燥而脱屑,如白痱;大疱较大而薄,故易破裂;发生于表皮下的水疱,疱壁较厚,较少破溃。由炎症引起的水疱周围可有红晕。 7,脓疱 是含有脓液的疱。位于角层下的脓疱壁薄,易破。如脓疱疮;表皮内脓疱,如种痘及天花的脓疱,可大或小,周围常有红润及水肿;毛囊口部化脓感染的小脓疱中心可有一根毫毛。 8,囊肿 是含有液体或黏稠分泌物及细胞成分的囊性损害。一般在真皮中或更深,可隆起或仅可触知,常呈圆形或椭圆形,触诊有弹性感,如表皮囊肿及皮脂腺囊肿等。 (二)继发性皮疹 1,鳞屑 是角层细胞过早脱落而形成的,大小及厚薄不等的灰白色干燥碎片。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可自行脱落或与皮肤黏连须剥离才可脱落。 2,浸渍 为皮肤摺皱处皮肤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后变白变软状态,受摩擦后易发生表皮脱落、糜烂或裂隙。 3,糜烂 为表皮脱落露出真皮浅层状态,呈红色湿润状,一般愈合较快,不留瘢痕。 4,溃疡 为皮肤及黏膜表面缺损超过真皮层状态,其底部深浅不一,有坏死组织,边缘常不规则,可陡直或倾斜,愈后常留瘢痕。 5,瘢痕 可分为增生性及萎缩性两种。前者隆起明显,呈暗红硬块,常发生于烧伤及慢性溃疡;后者较正常皮肤稍凹下,表皮变薄,皮肤松软,光滑,毛发稀少,见于红斑狼疮及陈旧性瘢痕等。 6,苔藓样变 为皮肤肥厚隆起的斑块状损害,呈灰褐色,可有色素增加及轻度细屑,皮肤纹理变深,皮嵴隆起呈多数小多角形丘疹,群集成片,有剧痒。
预防预后:
【发病原理】 斑疹(macute)可分为红斑、色素增加或减退斑及出血斑等。红斑又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三种,前者多为毛细血管扩张或充血引起。如麻疹、猩红热等;后者为毛细血管扩张或毛细血管增多引起。如血管瘤及酒渣鼻等。色索增加斑为真皮或表皮中色素增加引起,如黄褐斑及固定性药疹;色素减退斑为色素减退或脱失所致,如白色糠疹及白癜风等。出血斑为皮肤中出血引起,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 丘疹(papile)可分为炎症性和非炎症性两大类。前者为真皮浅层炎症引起血管扩张、充血和炎细胞浸润所致,如毛囊炎性丘疹、湿疹类亚急性期丘疹;后者为各种刺激引起表皮增殖而成,如寻常疣、尖锐湿疣等,或维生素A缺乏引起的毛囊口角质增厚形成棘状丘疹,或代谢产物沉积引起如眼睑黄斑瘤等。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隆起的损害称为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水脓疱时称为丘疱疹或丘脓疱疹。 斑块(plaque)为较大的或多数丘疹融合而成。 风团(Wheal)是各种免疫性(Ⅰ型、Ⅱ型、Ⅲ型变态反应)或非免疫性因素(某些化学物、物理因素、补体因素)作用下,组织中的肥大细胞等释放组织胺和其他介质,作用于皮肤的小血管,使毛细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入皮内组织间隙,引起局部水肿而产生风团。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 结节(nodules)是由真皮或皮下组织炎性缦润,代谢产物沉积或皮肤组织钙化等引起。前者称炎性结节,如麻风结节、结节性红斑;后者称非炎性结节,如结节性黄色瘤等。结节较大,超过2~3cm者称肿块(massortumor)。 水疱(versicles)和大疱(bullae)是含有液体,高于皮面的损害。表皮从外向内,可分为角质层、颗粒层、棘层和基底层,各层均可形成疱疹。由于棘细胞问和细胞内水肿,进而导致细胞液化坏死,形成腔隙,融合成为水疱,如水痘、带状疱疹等。棘层细胞的细胞问桥变性、断裂,细胞之间联系松解,棘细胞层松解,出现表皮内裂隙,形成大疱,如天疱疮、烫伤等。发生于表皮下的水疱,整个表皮与真皮分离而形成疱壁较厚、较少破溃的大疱,如多形性红斑及类天疱疮等。又因表皮内的汗管部分汗液潴留而破裂,可形成粟粒疹性水疱,如白痱及痱子。 脓疱(pustule)是含有脓液的疱。脓疱可由化脓菌(如脓疱疮)、病毒(如天花)或非感染性炎症引起(如脓疱性银屑病)。另外,水疱继发感染后也可形成脓疱。脓疱的形成是由于脓细胞释放的蛋白分解酶,使坏死组织溶解液化,同时炎性浆液渗出而发生。 囊肿(cystm)主要是分泌物滞留于囊内所形成。 继发性皮疹中鳞屑(scales)是角质层细胞的形成加快及角化不全,细胞核尚未消退的角层细胞过早地脱落而致。浸渍(maceration)是皮肤摺皱处长期潮湿及浸水,角质层吸收较多水分所致。糜烂(ercsion)是水疱及脓疱破裂或皮肤浸渍的表皮脱落露出真皮浅层所致。溃疡(ulceration)是感染、循环障碍、肿瘤坏死及外伤等原因,使皮肤及黏膜表面缺损超过真皮层所致。痂(crust)是水疱、脓疱、糜烂、裂隙、抓破、溃疡等处渗出的浆液、脓液、血液及坏死组织干涸而结成的附着物。瘢痕(scar)为溃疡被新生结缔组织及新生表皮覆盖愈合而形成,可分为增生性和萎缩性两种。苔藓样变(lichenificatin)是因经常搔抓或不断摩擦,使角质层增厚,真皮有轻度慢性炎症而形成。 【病因】 1.物理因素所致疾病鸡眼与胼胝、烫伤及冻疮、放射性皮炎、光敏性或光毒性皮炎等。 2,化学物质所致疾病药疹、过敏性皮炎等。 3,生物因素所致疾病 (1)动物引起疥疮、毛虫皮炎、虱病等。 (2)植物引起漆皮炎等。 (3)细菌感染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伤寒、败血症、麻风、脓疱疮等。 (4)病毒感染麻疹、风疹、水痘、幼儿急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带状疱疹、艾滋病、各种疣等。 (5)其他钩端螺旋体病、梅毒、斑疹伤寒、念珠菌病、各种癣等。 4,代谢障碍性疾病 维生素缺乏症、原发性皮肤淀粉样变、皮肤黄色瘤病等。 5,变态反应性疾病 (1)局限性 婴儿湿疹、接触性皮炎、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尿布疹等。 (2)全身性 过敏性紫癜、变应性亚败血症、血清病等。 6,结缔组织病 风湿病、类风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7,血液病 血友病、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组织细胞增生症X等。 8,内分泌紊乱所致疾病 皮肤黏液性水肿、黄褐斑、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引起的痤疮等。 9,遗传性疾病 鱼鳞病、白化病、大疱性表皮松解症、色素性干皮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