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乏
什么是疲乏
?
可以引起疲乏的疾病很多,因疾病造成的疲乏则属于病理性疲乏。它常是一些疾病的先兆或是最早出现的症状。生理性的疲乏见于暂时性的疲劳过度。 主观上一般伴有疲倦感,甚至筋疲力尽的感觉。主观疲倦感并不一定是机体疲劳,有时机体无疲劳状态,却有疲倦感。见于各类心理疲倦。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疲乏属于慢性疲劳综合症,多种疾病都可引起。
鉴别
恶性肿瘤往往在各系统或各脏器的特异性症状之前已有较明显的疲乏感。
血液病疲乏是贫血病的最早症状。慢性贫血时,由于机体的调节作用,在安静情况下机体可以耐受,此时较重的贫血也不至于出现症状。但一经从事轻微的体内活动,疲乏感就特别突出。
内分泌紊乱内分泌障碍时,由于电解质代谢紊乱,如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引起血钠降低、脱水、低血压等,患者常发生疲乏;也可因营养物质代谢紊乱,肌肉组织消耗而引起疲乏感。另外,心肌炎、流行性感冒早期常以疲乏无力为突出疾病;病毒性肝炎在临床症状之前常以疲乏及厌食为先兆。
结核病疲乏无力常为结核病,特别是肺部以外结核病的早期症状之一。
糖代谢障碍疲乏是重症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的一个特殊表现,也是低血糖病人首先出现的一个症状。
慢性疲劳综合症又称雅痞症(yuppie disease),症状包括发烧、喉咙痛、淋巴结肿大、极度疲劳、失去食欲、复发性上呼吸道感染、小肠不适、黄疽、焦虑、忧郁、烦躁及情绪不稳、睡眠中断、对光及热敏感、暂时失去记忆力、无法集中注意力、头痛、痉挛、肌肉与关节痛。这些症状与感冒及其他病毒感染相似,因此容易误判。通常医师会误诊为臆想病、忧郁症、或精神引起的身体疾病。目前尚无对付此病毒的药或疫苗。辨识此病并不容易,而且其症状变化很大。
心理疲劳常常带有主观体验的性质,并不完全是客观生理指标变化的反映。对于产生心理疲劳的人,轻者出现厌恶、逃避工作、学习、生活的症状,重者还可出现抑郁症、神经衰弱、强迫行为以及诸如开始吸烟、酗酒等生活习惯改变的现象。
疾病治疗:
预防
第一、注意身体养生做到起居劳作、精神调摄、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萌生的特点,使精神、情志、气血亦如春天的阳光,舒展畅达,生机勃发。
第二、呼吸新鲜空气。要注意居室空气的流通,这样有利于缓解春困带来的疲惫感。在活动方面,可去郊外春游,吸收新鲜空气,改善大脑皮质功能,从而使人感到心情舒畅,精神振奋。
第三、坚持体育锻炼。要做到清晨早起,松解衣扣,放松形体,信步漫行。可选择轻柔舒缓的活动项目,或练嘘字功,或做体操,或慢跑,或打太极拳、活动关节、舒展肢体,使郁滞宣行,气血疏利,阳气生发。
第四、搞好饮食调摄。春天阳气生发,辛苦之品有助于春阳,温食有助于护阳,姜、葱、韭菜宜适度进食,黄绿色蔬菜如胡萝卜、白菜宜经常食用,至于寒凉、油腻、粘滞之品易伤脾胃阳气,则应尽量少食,否则会加重春困现象。
第五、做到劳逸结合。休息时可以听听音乐、聊聊天,参加一些娱乐活动等,在欢愉和谐的氛围中忘却春困。
预防预后:
疲乏,是由于机体激烈运动或重体力劳动时营养物质有氧代谢过程中供氧不足,不能产生足够的能量来满足机体的需要,其代谢产生的乳酸积聚在组织内,并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身体各个部位。当它超过人体正常的耐受量,对神经系统产生不良刺激时就会造成疲乏。因疾病造成的疲乏则属于病理性疲乏。它常是一些疾病的先兆或是最早出现的症状。
中医认为,疲劳现象的出现,与五脏的失调有密切的关系,这是我们生活中的常识,如四肢无力多与脾胃有关,腰酸腿软多与肾脏有关,气力不足多与肺脏有关,头脑不清多与心脏有关,不耐疲劳多与肝脏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