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型卫氏并殖吸虫病
什么是脑型卫氏并殖吸虫病?
脑卫氏并殖吸虫病(brain paragonimiasis)是卫氏并殖吸虫的成虫或幼虫异位寄生于脑的结果。脑型肺吸虫病,是由卫氏并殖吸虫和墨西哥并殖吸虫寄生人体所引起的疾病。脑型肺吸虫病是肺吸虫童虫侵犯人体中枢神经系统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我国华北、华东、西南、华南等省、市均有流行。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脑型肺吸虫病最常见的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部分性及全身性痫性发作、偏瘫、失语、共济失调、视觉障碍、视乳头水肿、视神经萎缩、精神症状和痴呆等。依据临床症状可分为脑瘤型、脑膜炎型、脑梗死型、癫痫型、蛛网膜下隙出血型、脊髓型、癔症型等。临床多见混合型。
疾病检查:
诊断 本病的确诊有赖于脑脊液检查(发现虫卵)、脑脊液补体结合试验或对流免疫电泳试验阳性,或行钻颅穿刺活检。头部CT或MRI检查可确定病变及阻塞部位。若吃过溪蟹或蜊蛄,且先有肺部症状后出现脑部症状和体征,即应考虑本病。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压力增高,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蛋白质和γ一球蛋白增高,糖降低。CSF抗体阳性虽有助于诊断,但敏感性不高。 2.血液学检查 可有周围性贫血、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淋巴细胞增生、血沉加快和血γ一球蛋白升高。 3.血清学和皮肤试验 阳性有助于诊断。 4.常可根据痰液和粪便中查到虫卵而确诊。 5.CT脑CT可见脑室扩大和有钙化的肿块。 鉴别诊断 本病应与结核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脓肿、脑肿瘤、脑猪囊尾蚴病、原发性癫痫等疾病相鉴别。
疾病治疗:
治疗: 1.病因治疗 可用吡喹酮或硫氯酚治疗。每次口服吡喹酮10mg/kg,3次/d,总剂量为120一150mg/kg;硫氯酚的成人剂量为3g/d,儿童50mg/(kg·d),分3次口服,10~15日为1个疗程,通常需重复治疗2—3个疗程,疗程间隔为1个月。 2.对症治疗 主要针对癫痫、颅内压增高和瘫痪。 癫痫发作用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卡马西平等抗癫痫药物,颅内压增高者应用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治疗。 3.手术治疗 脑瘤型需要外科手术治疗。以下三种情况适宜手术治疗:①病变属扩张型,病人有明显的颅内压增高或有脊髓压迫症状。②病变较局限,定位明确,能手术切除者。③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不断恶化,提示病灶可能有活的成虫或幼虫在活动。手术应尽可能做病灶全切除术。
预防预后:
病因 卫氏并殖吸虫病是一种自然疫原性疾病,中间宿主是通常在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淡水蟹或蜊蛄后而被感染,亦可因饮用含囊蚴的生水而感染。囊蚴在小肠内脱囊后,幼虫穿过肠壁到达腹腔,徘徊于内脏之间或侵入组织内,1~3周后穿过膈肌到达肺部发育为成虫。部分成虫或幼虫在体内转移,沿颈动脉、颈动脉管和破裂孔进入颅中窝,于颅内爬行而侵入颞叶、顶叶及枕叶,引起脑卫氏并殖吸虫病。脑卫氏并殖吸虫病的发生率约占卫氏并殖吸虫病的20%~26%。 病理 病理改变分以下三期:①脓肿期:系虫体在脑内穿行而造成的压迫、组织坏死及炎症反应的结果。在坏死区内可见到虫体和虫卵,并含胆固醇结晶,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③囊肿期;坏死物液化,状似果酱,周围包有结缔组织增生形成的包膜。⑧纤维瘢痕期:虫体死亡或转移,囊壁塌陷,纤维组织及胶质增生形成瘢痕组织。 肉眼见脑沟浅,脑回宽,脑质硬。常于髓质深部出现相沟通的多房性小囊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