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惊
什么是慢惊
?
慢惊风可伴有呕吐、腹泻、解颅、佝偻等病史。病史较长,起病缓慢,多不伴发热症状。神昏、抽搐相对较轻,有时仅见手指蠕动。多见于大病,久病后。气血、阴阳俱伤;或因急惊未愈,正虚邪恋,虚风内动;或先天不足,后天失调,精气俱虚,以致筋脉失养,风邪入络。慢惊风一般多属虚证,病在肝、髀、肾三脏,可分为脾胃虚弱、牌肾阳虚、肝肾阴亏三证。审因辨治,以补虚治本为主,常用温中健脾、温阳逐寒,或育阴潜阳,柔肝息风诸法。相...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肝肾明虚慢惊:抽搦无力,时抽时止,或手足颤动,身有低热,形体消瘦,面色潮红,或虚烦不眠,手足心热,唇干舌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 脾胃阳虚慢惊:时作抽搐,或目睛上视,嗜睡露睛,或昏睡不醒,面色萎黄,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苔白,脉象沉弱。 脾肾阳虚慢惊:手足蠕动,精神萎弱,昏睡不醒,面色晦黄,囟陷冷汗,四肢厥冷,大便清稀,呼吸微弱,舌淡苔白,脉沉微弱。 鉴别分析 肝肾阴虚慢惊:因急惊不愈转为慢惊,或热病之后阴液耗伤,阴虚血少。阴伤则血不荣筋,液少则脉络滞涩;肾阴不足则水不涵木,肝血亏虚则筋脉拘急,虚风内动而作慢惊。除手足颤动,抽搦乏力外,兼有手足心热,唇干舌燥,舌红少苔,脉弦细数等。治宜育阴潜阳,柔肝熄风,方用大定风珠。 脾胃阳虚慢惊;多因大吐大泻,或峻药攻伐太过,或过用寒凉,伤及脾阳。或禀赋不足,脾胃素虚,营养失调致使中阳不足,脾胃虚弱。脾虚则肝旺,土弱则木侮,致使肝风内动。证见时作抽搐,面色差黄,嗜睡露睛,四肢不温,脉沉弱。治宜温中散寒,健脾缓肝,方用缓肝理脾扬。 脾肾阳虚慢惊:又称“慢脾风”。由于大病久病之后,或长期吐泻,脾胃受伤,阳气受损,脾阳虚衰而损及肾阳,以致肾阳衰竭。证见手足蠕动,呼吸微弱,四肢厥逆,囱陪冷汗,脉沉微弱,证屑阳气衰微,应以温补脾肾,益气防脱,方用固真汤。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脾胃虚弱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面色萎黄,嗜睡露睛,囟门低陷,四肢不温,抽搐无力,时作时止。大便稀溏,色带青绿,时有肠鸣,不欲饮食。舌姨,苔白滑,脉弱,指纹淡。 2,病因病机:吐泻或汗下误治,或喂养不当,脾胃虚弱。土虚术乘,化风致搐。 3、治法:温中健脾,扶土抑木。 4,方剂:缓肝理脾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太子参10g,白术10g,茯莓l0g,煨干姜3~6g,白芍10g,钩藤10g(后下),山药10g,扁豆10g,甘草3~6g,大枣10g,陈皮6g,桂枝6g。 方义:太子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扁豆补脾益气,煨姜、桂枝温阳散寒,自芍、钩藤抑术平肝,陈皮和胃,大枣养胃。 加减:四肢不温甚而手足厥拎,腹冷面白灰滞,阳虚者加附子、肉桂、川椒,煨姜改为干姜,以温阳散寒、扶助中阳,抽搐频发者,加天麻、僵蚕息风止痉。腹泻日久者加升麻、葛根升提中气。纳呆食少者,加砂仁、蔻仁、神曲、山楂开胃增食。 5,变通法;若阳虚甚者可用附子理中汤(《三因方》)合大建中汤[《金匮要略》)加减,药用附子、干姜、党参、白术、川椒、肉桂;温阳理中。若胃阴虚,肝阳亢,皮肤干枯,目眶凹陷,啼哭无泪,口渴烦躁。手足蠕动,舌干红,脉细数,用连梅汤(温病条辨)加减,酸甘化阴、柔肝息风。药用黄连、乌梅、麦冬、白芍、生地、阿胶、天麻、钩藤等。 (二)肝肾阴虚 1,临床表现:精神萎靡,形体憔悴,面白而时有潮红,虚烦低热,手足心热,易汗出,大便干结,肢体拘挛或强直,抽搐时轻时重,囱门饱满上凸。舌绛少津,脉细数,指纹紫滞。 2,病因病机:急惊风后或其他温热病后期,热甚伤胡,精血亏损,肝肾阴虚,虚风内动。 3,治法:育阴潜阳,滋水涵木。 4,方剂:大定风珠(《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白芍10~15g,阿胶10g(烊冲),龟甲10~15g(先煎),鳖甲10~15g(先煎),牡蛎10~15g(先煎),生地10~15g,五味子3~6g,麻仁l0g,麦冬10~15g,炙甘草6~10g,鸡子黄1枚(冲)。 方义:龟甲、鳖甲、牡蛎育阴潜阳,鸡子黄滋阴息风,甘草、白芍缓急柔肝,五味子益气敛汗,生地、麦冬养阴清热,阿胶补血养血,麻仁润燥通便。 加减:喘加人参益气,汗多加浮小麦、龙骨敛汗,心悸加茯神、人参、小麦安神,均益气之药。潮热加银柴胡、地骨皮、丹皮退虚热,凉血养阴。热甚者加黄连、黄芩清热。肢体抽搐,拘挛强直者,加全蝎、僵蚕、地龙息风止痉。 5、变通法:肢体抽搐反复不已,阴虚风动者,亦可用三甲复脉汤(《温病条辨》),即上方去五味子、鸡子黄,亦滋阴息风之剂。 (三)脾肾阳虚 1,临床表现:手足蠕动震颤,精神萎顿,昏睡露睛,面色苍白或灰滞,口鼻气冷,额汗不温,四肢厥冷,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沉微,指纹淡黯。 2,病因病机:暴泻久泻后,阳气寰微,阴寒内盛,亡阳欲脱,是纯阴无阳的慢脾风证,需及早救治。 3,治法;温补脾肾,回阳救逆, 4,方剂:固真汤(《证治准绳》)合逐寒荡惊汤(《福幼编》)加减。 药物:淡附子6g,肉桂3~6g,山药10g,黄芪15g,党参10g,白术10g,茯苓15g,甘草6g,炮姜3~5g,丁香3g,胡椒3g。 方义:附子、内桂温肾回阳,炮姜、胡椒、丁香温脾散寒,山药、党参、白术、茯苓、甘草、黄芪健脾益气。 加减:汗多加龙骨、牡蛎、五味子敛汗,恶心呕吐加吴萸、半夏温胃降逆。 5,变通法;待阴寒之证攫后见形神疲惫,筋脉拘急,屈伸不利,皮肤枯槁无泽,舌淡脉虚,指纹淡,为气血不足、脾肾俱虚者,可用可保立苏汤(《医林政错》)加减,药用黄芪、党参、白术、当归,白芍、枣仁、山萸肉、枸杞子、补骨脂等,补益脾肾。 (四)肾精亏损 1,临床表现:有解颅、佝偻病等原发病症,肢体抽搐,斜视凝视,一时性失语、失聪,或局部肢体颤动。抽搐过后,恢复常态。囟门低陷,精神萎顿,嗜睡额汗。舌淡,脉沉弱,指纹淡沉。 2,病因病机:肾精不足,元气亏乏,水不涵木,虚风内动。 3,治法:固本培元,益阴潜阳。 4,方剂:地黄饮子(《宣明论方》)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0~15g,麦冬10g,石斛10~15g,山萸肉10g,五味子6~10g,石菖蒲10g,炙远志6g,茯神10~15g,白芍10~15g,炙甘草6g。 方义:熟地、山萸肉滋阴补肾,麦冬,生地、石斛养阴生津,白芍、甘草缓急止惊,石菖蒲、远志、茯神、五味子开窍安神。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益气,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养血,抽搐频繁者加天麻、钩藤、地龙息风。 5,变通法:可用理中地黄汤(《福幼编》)加减,药用熟地、山萸肉、山药、干姜、白术、茯莓、党参等,牌肾双补。 【简易方药】 1、党参、白术、黄芪、白芍、陈皮、半夏、天麻、川乌、全蝎、天南星、丁香各6g,朱砂lg,姜3g,枣5枚。炒热纱布袋装熨脐部,日1次。适于脾胃虚弱者。 2,地龙、僵蚕、乌梢蛇、当归、术瓜、鸡血藤各15g。每目1剂,水煎服。用于强直性瘫痪。 3,白头颈蚯蚓(韭菜田中者)7条。冰片1,5g,将蚯蚓捣烂,入冰片调和,贴于患儿颅囟上半小时。适于慢惊风。 【针灸治疗】 (一)灸法 取穴:关元、神阙、气海、中脘、百会、足三里。每次3~4穴,交替用。 方法:隔姜或附子饼艾炷灸,每次每穴7~l0壮。 疗程:每日1次,7~10次为1疗程。适于脾胃虚弱,脾肾阳虚者。 (二)毫针法 取穴:百会、台谷、太冲、太溪、三阴交、肝俞、肾俞。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得气后用补法,留针20~30分钟。 疗程同上。适于肝肾阴虚,肾精亏损者。 【推拿治疗】 运五经,推脾土,揉五指节。运内八卦,分阴阳。推上三关。揉涌泉、足三里。 【评述】 《福幼编》云:“慢惊之证,缘小儿吐泻得之为最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因风寒饮食积滞,过用攻伐肠脾,或禀赋本虚,或误服凉药,或因急惊而用荮玫伐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证也。”“此实因脾胃虚寒,孤阳外越,元气无根。阴寒之极,风之所由动也。”该书立逐寒荡惊汤温脾散寒,理中地黄汤温朴脾肾,是治慢惊病本之方。
预防预后:
本症多发于大吐大泻或热病之后,困津液受伤,脾胃虚损,土虚木旺,肝失所养,虚风内动而致。若久吐久泻,脾胃大伤。中土虚弱,进而导致脾肾阳衰,成为危重之慢脾风症。本症病变主要在脾、肾、肝三脏。 本症虽属虚属寒者多,但亦有固邪恋不解迁延不愈属于虚中夹实者。正如(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所云:“慢惊夹热或夹痰,身热心烦口溢挺。” (小儿药证直诀·慢惊):“因病后或吐泻,脾胃虚损,遍身冷,口鼻气出亦冷,昏睡露睛,此乏阳也。” (幼科释谜 慢惊风):“虞搏日:慢惊者,因吐泻日久,中气大虚而得。盖脾虚则生风,风盛则筋急。” (福幼篇):“慢惊之症。缘于小儿吐泻之为多,或久疟久痢,或痘后疹后,或因风寒蚀食积滞,过用攻伐伤脾,或禀赋本虚,或误服凉药,或因急惊而用药攻降太甚,或失于调理,皆可致此症也。” (临证指南医案 惊):“总因小儿阴气未充,外感之风湿风热风火,以及寒邪化热,并燥火诸症,最易伤阴,阴伤则血不荣筋,液伤则脉培滞涩,热盛亦能使内之木火风相继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