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中医)
什么是麻木(中医)
?
麻木是指肌肤知觉消失,不知痛痒的临床症状。麻,指皮肤、肌肉发麻,其状非痒非痛,如同虫蚁乱行其中;木,指肌肤木然,顽而不知。麻轻而木重,麻为木之渐,木为麻之甚。在病理上,麻多属气病,气虚为本,风痰为标;木则多为气病及血,而且多夹湿痰死血。二者常同时并见,故合称麻木。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麻木一般多发生于四肢,或手指、足趾,亦有仅见于头面部一侧或口舌等部位者。若见于四肢者,则称为四肢麻木。若见于头面、口舌,则称为头面麻木、口舌麻木。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风湿痹阻 1,临床表现:长期渐进性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麻木重着,遇阴天雨湿而加剧,或呈发作性剧痛,局部多喜嗳恶寒。其病久人深者,往往表现为关节不利,麻木不仁,而疼痛反不剧烈,甚至不痛。舌淡,苔薄白或白腻,脉沉迟。风寒湿邪郁久化热或湿热入络而局部肿胀、灼热、疼痛、麻木者,舌质多红,舌苔黄腻,脉细数或滑数。 2,病因病机。风寒邪合邪,阻闭营卫,气血不通,故疼痛、麻木,重者。病久入深。外邪与痰瘀郁结,营卫之行愈涩,故麻木疼痛兼见,或以麻术为主。 3,治法:祛风通络。 4,方剂:蠲痹汤(《医学心悟》)加减。 药物:羌活10g,独活10g,桂枝10g,秦艽10g,当归10g,川芎6g,木香6g,乳香6g,甘草6g。 方义:羌活、独活、桂枝、秦艽祛风,当归、川芎、木香、乳香活血通络,甘草和中。 加减:风胜者加防风祛风;偏寒者加制川乌散寒;偏湿者,加防己、苡仁、苍术化湿。郁久化热者,去乳香、木香,加知母、丹皮清热凉血;湿热入络者,加木防己、黄柏、苡仁、滑石清利湿热。病在上肢加海风藤、桑枝、姜黄、威灵仙;病在下肢加生膝、续断、五加皮、木瓜。 5,变通法:兼见气血不足者,可用三痹汤(《济生方》)加减,药用黄芪、续断、独活、防风、杜仲、细辛、党参、茯苓、当归、芍药、牛膝、秦艽、川芎、桂枝、甘草,生姜等,益气养血,祛风通络。肝肾虚者可用独活寄生汤(《千金要方》)加减,补益肝肾,祛风通络,药用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藤、细辛、秦艽、茯苓、肉桂、防风、川芎、党参、甘草、当归、芍药、地黄等。 (二)营卫不和 1,临床表现:四肢肌肤麻木不仁,气短乏力。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微涩而紧。 2,病因病机:营卫不和,气血不通,故四肢肌肤麻木不仁。 3,治法:调和营卫,和血通络。 4、方剂:黄芪桂枝五物汤(《金匮要略》)加减。 药物:黄芪l5g,芍药30g,桂枝10g,生姜12g,大枣5枚,威灵仙10g,丝瓜络9g。 方义:黄芪益气通络,芍药、桂枝调和营卫,威灵仙、丝瓜络祛风通络,生姜,大枣和胃。 加减:血虚者加当归、制首乌养血,上肢麻木加海风藤、桑枝、姜黄、威灵仙,下肢麻木加牛膝、续断、五加皮、木瓜。 5、变通法:四肢麻木,手足厥冷甚或兼见疼痛,舌淡笞白。脉沉细者,可用当归四逆汤(《伤寒论》)加减,漏寒通络,药如当归、桂枝、芍药、细辛、甘草、通草、大枣、木瓜、牛膝、威灵仙等。 (三)血瘀络痹 1,临床表现:四肢麻木。兼有疼痛,皮色发黯。舌质黯红或有瘀点、瘀斑,脉沉涩。 2,病因病机:病症日久,气血不通,瘀血痹阻,故四肢肌肤麻木疼痛。 3,治法:活血化瘀。 4,方剂: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生地黄15g。川芎10g,白芍15g,赤芍15g,当归12~15g。桃仁6~10g,红花6g。细辛3g。 方义:桃仁、红花活血化瘀,生地黄、川芎、白芍、赤芍养血和血,细辛通络散寒。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益气通络,疼痛者加地龙、姜黄通络止痛。上肢麻木加海风藤、桑枝、威灵仙,下肢麻木加牛膝、木瓜。 5,变通法:可用身痛逐瘀汤或补阳还五汤(《医林改错》)加减,前方活血化瘀,后方益气通络。 (四)风痰阻络 1,临床表现;四肢麻木,时有震颤。头脏多痰,咳嗽胸闷。舌苔白润,脉弦滑。 2、病因病机:痰饮内伏,风邪引动,风痰痹阻络脉。 3,治法:化痰通络。 4,方剂:导痰汤(《济生方》)加减。 药物:法半夏10g,制南星10g,枳实10g,茯苓15g,橘红10g,甘草6g,生姜6g,防风10g,丝瓜络10g。 方义:南星、防风祛风化痰,半夏、橘红和胃化痰,枳实理气,丝瓜络通络。茯苓、甘草和中。 加减;气虚者加黄芪、白术益气健脾。 5,变通法:如兼见颜面麻木者可用牵正散(《杨氏家藏方》)合导痰汤(《济生方》)加减,以加强其搜风化痰通络作用。 (五)湿热蕴阻 1,临床表现:下肢麻木沉重无力,两足热感,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湿热蕴阻,络脉壅用,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故见下肢麻木。 3。治法:清热燥湿。 4,方剂;四妙丸(经验方)加减。 药物:黄柏10g,薏苡仁15g,苍术15g,怀牛膝15g,知母10g,木瓜10g,桑枝10g。 方义:薏苡仁、苍术化湿,牛膝引药下行,知母、黄柏清热,木瓜、桑枝通络舒筋。 加减:兼见痰湿者加法半夏、制南星、茯苓、橘红化痰湿,兼见血瘀者加桃仁、红花、川芎、赤芍活血化瘀。 5,变通法:湿甚者,可用薏仁竹叶散合宣痹汤(均《温病条辨》)加减,药用薏仁、竹叶、滑石、通草、防己、蚕砂、连翘、赤小豆等,利湿为主。 (六)肝阳化风 l、临床表现:四肢麻木,伴有震颤,头痛头晕,胸闷,烦躁易怒,舌红少苔,脉弦。 2,病因病机:肝阳素旺,阳动生风,上扰清空,旁走四肢。 3,治法:息风通络。 4,方剂:天麻钩藤饮(《杂病证治新义》)加减。 药物:天麻10g,钧藤15g(后下),石决明15g(先煎),桑枝30g,地龙10g,牛膝10g,木瓜10g,桑寄生15g,黄芩10g,益母革15g,丝瓜络10g。 方义:天麻、钩藤、石决明平盱息风,桑寄生、牛膝补益肝肾,黄芩清热,桑枝祛风,丝瓜络通络,地龙息风,术瓜舒筋,益母草活血。 加减:肝肾不足者加杜仲、川断。 5,变通法:如见肝热者,可用羚羊角钩藤汤(《通俗伤寒论》)加减,药用羚羊、钩藤、桑叶、菊花、生地、白芍等,凉肝息风。 【外治法】 l,处方;蚕砂60~120g。 用法:蒸热布包熨患处。 2,处方:海桐皮、桂枝、姜黄、羌活、独活、松节、路路通、刘寄奴、透骨草、红花,当归各15g。 用法:酒水各半煎用,乘热浸洗,每日1~2次。 【针灸治疗】 可参关节痛、半身不遂。 【评述】 四肢麻木,临证四肢俱见麻木者不多,而以双上肢或双下肢或单侧肢体麻木者多见。临证鉴别要分清虚实之证,虚证麻木患胺软弱无力,实证麻木患肢疼痛部胀,这是两者的主要区别。治疗上遵循“虚者补之,实者泻之”治则,补治宜补气血、建中焦为主,实证用祛风、散寒、化痰、活血、行气、息风等治法。至于虚实夹杂证,则当辨别孰轻孰重,权衡缓急,辨证施治。麻木遇阴天雨湿而加剧者,应注意保暖防潮,局部可崩艾条温灸,或在医生指导下采用热熨、熏洗等药物外治法。 中年人但觉大拇指对作麻木,或不仁;或手足少力,或肌肉微掣,是为中风先兆之一。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记载的中风先兆症状,亦有肢体麻木。特别是风痰阻络与肝阳化风的麻木,尤易发生中风。因此对中年以上,尤其是肥胖体型的患者,如见食指、中指或舌根麻木,应积极采取措施治疗四肢麻木,以预防中风的发生。麻木之症,相类于西医的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等)、营养障碍疾病(如脚气病等)、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机能减退、肢端肥大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急慢性感染、肿瘤),在疾病过程中所发生的多发性神经炎之周围神经损害。麻木也是周围血管病变之一,如多发性大动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高血压病引起的脑血管病变,也常以麻木作为主症或兼症。 口舌麻木多属痰火,可用止麻消痰饮。方中半夏、茯苓、陈皮、细辛化痰行气,瓜蒌、黄芩、黄连清化热痰,桔梗、枳壳调理气机升降,天麻平肝息风。气虚酌加人参,血虚加当归、白芍。 颜面麻木多属风痰阻络,常用牵正散加白芷、防风、钩藤、蜈蚣。兼血瘀者合桃红四物汤,兼用川芎、防风、薄荷、羌活煎汤,用布巾蒙头熏之,一日二、三次。
预防预后:
麻木在上肢者多属风湿,或气虚夹痰;在下肢者,以寒湿、湿热为多见。两脚麻木,局部灼热肿胀者,多属湿热下注。头面发麻或木然不知痛痒,多为气血亏虚,风邪乘之,常兼见口眼歪斜。面部一侧抽搐的症状。指端麻木,多为经脉气虚,内风夹痰。口舌麻木,多属痰浊阻于络脉。周身麻木,多为营分阻滞,卫气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