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什么是流感嗜血杆菌肺炎?
流感嗜血杆菌(学名Haemophilus influenzae),简称嗜血杆菌,前称费佛氏杆菌(或译拜菲尔氏菌)或流感杆菌,属孤菌科嗜血杆菌属。它是于1892年由费佛博士在流行性感冒的瘟疫中发现。它一般都是好氧生物,但可以成长为兼性厌氧生物。流感嗜血杆菌最初被误认为是流行性感冒的病因。多见于<4岁小儿,常并发于流感病毒或葡萄球菌感染的病人。近年来,由于广泛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以及院内感染等因素,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有上升趋势。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在严重病例中晚期出现半昏迷及惊厥。部分病儿头向后仰,颈部强直。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 大部份流感嗜血杆菌都是机会性感染细菌,即它们会在寄主体内生存而不引起任何疾病,但当某一些因素(如病毒感染或免疫力下降)出现后则会引发病症。流感嗜血杆菌一般有六种菌株,称为a型、b型(又称乙型)、c型、d型、e型及f型。 由流感嗜血杆菌自然产生的疾病只会在人类出现。在婴儿及孩童中,乙型流感嗜血杆菌会引致菌血病症及急性细菌性脑膜炎。偶尔地它会引致蜂窝组织炎、骨髓炎及关节感染。自从1990年开始,美国使用HiB结合型疫苗后,HiB病症的患病率减少至每十万名儿童有1.3名儿童感染。但是,HiB仍然是发展中国家引致婴儿及儿童下呼吸道疾病的主因。没有荚膜的流感嗜血杆菌会引致儿童的耳朵感染(如中耳炎)、眼睛感染(结膜炎)及鼻窦炎,并且联带肺炎。 Hib肺炎通常发生于1岁左右儿童。大多数病人发病前有感冒,50%左右早期出现胸腔积液。菌血症和脓胸不常见。大部分受无荚膜菌株感染的成年人产生类似其他细菌性肺炎的支气管肺炎。 痰液革兰氏染色示大量小的革兰氏阴性球杆菌;此种细菌对培养的营养需要较为严格且往往寄生在上气道内,因此培养常出现假阴性和假阳性。 并发症: 这两类细菌感染的并发症包括脓胸、血行播散、脑膜炎及心包炎。
疾病检查:
(1)一般于发病3~4天以后出现嗜睡、萎靡等,有时烦躁与萎靡相交替。多见于儿童及年老体弱者,长期抗生素治疗,长期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的慢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扩张病例,在急性发作时有流感杆菌感染并发。 (2)突然发病、高热、咳血痰。有慢性肺部疾病者,起病常较缓慢。婴幼病儿常并发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尤以并发脑膜炎著称。严重者出现谵妄,神志不清。 (3)胸部X线所见:成人病人多呈支气管肺炎改变,双下肺浸润。呈大叶性肺炎或支气管性肺炎表现。婴幼病儿85%为大叶性或节段性肺炎。 (4)痰培养流感嗜血杆菌阳性,痰涂片见短杆状或细小的多型性G-杆菌。 (5)除中毒性脑病外,尚有一部腺病毒所致的脑炎,故有时需作腰穿鉴别。
疾病治疗:
西医治疗 尽管这些细菌过去一直对阿莫西林敏感,但现在对这些细菌的抗生素治疗,至少需要使用第二代头孢菌素、新一代大环内酯类(克拉霉素、阿奇霉素)或呼吸喹诺酮。儿童患者及慢阻肺并发本病者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耐药菌株尤为多见。一般可酌情选用新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阿奇霉素、克拉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和氨苄西林。舒巴坦钠等联合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复方制剂、多西环素以及磺胺甲恶唑/甲氧苄啶(SMZ/TMP)等。第2代头孢菌素如头孢克洛、头孢呋辛对本菌有较强抗菌活性,在轻中度感染被提倡;第3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以及喹诺酮类在中重度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疗效更为确切。极重症患者可应用第4代头孢菌素或碳青霉烯类。
预防预后: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病因概要: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是一种需要氧菌引起的,需要X和V两种生长因子,X因子存在于血红蛋白中的一种血红素,V因子为一种维生素B类物质。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与多种毒力因子有关,除内毒素外,它还能产生组胺,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破坏纤毛运动。 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病因详细解析: (一)发病原因 虽然在正常宿主身上可以见到这些微生物,但它们似乎在患有基础肺疾病的患者中更常见,例如吸烟者或COPD患者。它们也是AECB的两个常见诱因。在成年人肺炎患者中所见的流感嗜血杆菌菌株为非典型菌株,与小儿脑膜炎相关的侵入性菌株不同,因此,儿童期对流感嗜血杆菌产生的免疫能力并不能提供对非典型菌株的保护。 流感嗜血杆菌作为革兰阴性小杆菌,约1.5μm×0.3μm大小,呈杆状、丝状等多形性。在急性感染标本中多以短小球杆菌形态出现。本组细菌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部分菌株具有多糖荚膜。本菌为需氧菌,营养要求高,需X和V两种生长因子。X因子为存在于血红蛋白中的一种血红素,为含铁的卟啉,耐高温,是细菌合成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的辅基,这些酶类是细菌氧化还原反应传递电子的重要物质。 V因子为一种维生素B类物质,血液中所含的V因子通常处于被抑制状态,经80~90℃加热10min后可使V因子释放。因此,流感杆菌在巧克力培养基上生长较佳。培养24h后,菌落可呈三种形态:M型(黏液型)、R型(粗糙型)和S型(光滑型)。有荚膜的菌株菌落呈M型,黏稠并有光泽,对人体的毒力强。流感嗜血杆菌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共同孵育时可见卫星现象,因葡萄球菌能合成V因子,使其菌落周围生长的流感嗜血杆菌菌落较大,远离者则较小。此外,尼古丁可促进流感嗜血杆菌生长。 荚膜型流感嗜血杆菌含有荚膜多糖抗原又称M抗原,具有型特异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可应用型特异性免疫血清作血清学分型,通常将流感嗜血杆菌分为a~f 6个型。其中以b型致病力最强,其多糖抗原含有核糖、磷酸多核糖核糖醇(polyribosvl-ribitol phosphate,PRP),可抑制细胞吞噬。临床上b型流感嗜血杆菌引起的肺炎最多见,f型次之。 无荚膜型菌株一般不致病,但近来的研究显示,25%成人体内有无荚膜菌株的抗体。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中,无荚膜型菌株和肺炎链球菌常在急性上呼吸道病毒性感染基础上引起基础疾病急性加重。直至上世纪60年代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普遍敏感。自70年代首先报道对氨苄西林耐药株以来,耐药率不断上升,而且出现对多种抗生素耐药问题。不同抗生素其耐药机制不同。 (二)发病机制 流感嗜血杆菌的致病力与多种毒力因子有关,除内毒素外,流感嗜血杆菌还能产生组胺,使支气管平滑肌收缩,分泌黏液,上皮细胞的渗透性增加,并能破坏纤毛运动。致病性流感嗜血杆菌具有IgA蛋白酶,能水解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型IgA而发挥致病作用。 通常情况下,寄殖的流感嗜血杆菌并不致病。细菌自口咽部吸入气管或支气管后即被纤毛运动排出体外。同时,呼吸道黏膜分泌物中的分泌型IgA可以保护机体免受感染。但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免疫功能不完善时即可造成感染,发生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甚至败血症、化脓性脑膜炎而危及生命。本病易发生于6个月~5岁的婴幼儿,这与机体的免疫防御状态有关。大多数母乳培养的婴儿可以从母体中获得抗流感嗜血杆菌荚膜多糖抗体而得到被动免疫力,但随婴儿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弱甚至消失,年长儿和成年人由于免疫系统已健全,感染后获得了保护性抗体。 因此,小于6个月的婴儿及年长儿、成年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较少见。但近年来文献报道上述年龄组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可能与检测技术的提高、耐药菌株的增加及细菌毒力的改变有关。成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的发生同样与患者体内缺乏特异性抗体有关,因之常伴发于糖尿病、肾病综合征、丙种球蛋白缺乏、酒精中毒或应用抗肿瘤化疗药物、免疫抑制药物者;在慢性阻塞性肺病、肺囊性纤维化及长期吸烟人群中,由于局部防御机制受损,流感嗜血杆菌易侵犯下呼吸道发生肺炎。 本病在婴幼儿患者开始常为气管-支气管感染,发展成化脓性支气管炎,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坏死,部分黏膜与基底膜分离,细支气管及其周围淋巴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浸润,引起细支气管炎,细菌侵犯肺泡并在肺泡内生长繁殖,引起肺毛细血管扩张、充血,肺泡水肿、渗出,中性粒细胞趋化吞噬活性增强,伴随炎性渗出物的产生而导致肺实变。 成人患者病变多呈支气管肺炎表现,大叶性分布亦不少见。病变融合可引起肺组织坏死,甚至出现空洞,形成肺脓肿,延及胸膜则形成胸腔积液和脓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