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黄斑变性
什么是老年黄斑变性?
老年黄斑变性(senile macular degeneration,SMD),又称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neration,AMD)。是与年龄相关致盲的重要眼病之一,本病多发生在50岁以上,随年龄增高其发病率可从1.7%上升到44%。其病变包括黄斑区脉络膜玻璃膜疣(drusen)、视网膜色素上皮区域性萎缩、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tidal neovascular membranes,CNVM)、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脱离、黄斑区盘状退行性变或盘状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1.萎缩型老年黄斑变性 萎缩型老年黄斑变性又称干性或非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其特点是进行性RPE萎缩,并导致感光细胞变性,中心视力缓慢下降,患者年龄多在45岁以上,常双眼发病。 (1)症状一般AMD早期无任何症状,许多老年人眼底有色素紊乱及玻璃疣,但视力仍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少数人有视物变形,阅读困难,视物模糊,中心视野可检出50~10°相对中心性暗点,用青、黄色视标更易检出。Amsler氏视野检查常为阳性,用于早期诊断及随访,简单易行。随着病情进展,视力减退加重,视野检查有绝对中心暗点。 (2)眼底所见黄斑部有色素紊乱,并现色素脱失的浅色斑点和色素沉着小点,似椒盐状外观。中心凹反光减弱或消失。有散在或成群的硬性玻璃疣,为边界清晰的小黄色圆点;或为较大、边界不清的软疣;也可为软硬并存;当软疣相互融合出现较大面积的玻璃膜疣样RPF:脱离,用裂隙灯加前置镜做光学切面,可见微微隆起,其周围有喑红色光晕(灯笼现象lantern phenomenon),密集融合的玻璃疣或大片RPE脱离都将吸收萎缩。RPE局部色素增生和萎缩。RPE、脉络膜毛细血管及其上的光感细胞丧失,临床表现低色素,其边界划限或不清晰。亦可形成地图状萎缩,为边界清晰的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其中脉络膜组织可见度增加,或呈边界不清的斑驳状脱色素改变。晚期,中心视力严重损害,有虚性绝对性中心暗点。检眼镜下萎缩区呈浅灰色,边界变得清楚,其间散布有椒盐样斑点,也可见金箔样反光。 (3)荧光血管造影玻璃膜庆及色素脱失处早期显窗样缺损高荧光,少数在造影后期因玻璃疣着染而仍呈强荧光。少数在造影后期因玻璃疣着染而呈强荧光。如有小的RPE脱离,有荧光积贮,晚期荧光增强,大小不变。病程较长者,RPE萎缩合并有脉络膜毛细血管萎缩者,萎缩区呈低荧光,并可见其间粗大的脉络膜血管影。 2.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 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又称湿性或新生血管性老年黄斑变性,其特点是视网膜下或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说明有来自脉络膜的新生血管进入到视网膜与RPE之间或在RPE与脉络膜之间。常引起渗出、出血及瘢痕形成等,致视力急剧下降,双眼多先扁发病。 (1)症状早期主诉为视物模糊,变形扭曲,中心视力明显下降,阅读困难,少数有固定性中心暗点、闪光、复视,色觉异常。Amslet视野检查常为阳性。当视网膜或(及)RPE下有浆液或(及)出血时,中心视力急剧下降。 (2)眼底所见:①渗出前期:眼底后极部的边界不清、色较暗淡、互相融合的较性玻璃疣大量增多,部分融合成片状或团块状,有时统上有色素,荧光造影,软性玻璃疣可有残余玻璃疣积贮。此期临床上查不到CNV,荧光造影也不显影,只在病理上可见RPE下有微小而静止的新生血管,Gass称为“隐蔽的脉络膜新生血管”。②渗出期:主要特征为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渗漏。形成RPE和(或)神经上皮层浆液性或(和)出血性脱离。黄斑部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典型表现为黄斑中心凹或中心凹旁的象限内有不规则的类圆形病灶,呈灰白色或黄白色,位于神经上皮下。病灶周围或表面有出血及反光晕。双眼立体镜下观察,可见神经上皮隆起,其下为浆液性蓄积。裂隙灯前置镜下,见灰白色膜面光带前移,前后光切线分离,其间有积液,表明神经上皮下脱离,出血可位于RPE下、神经上皮下或神经上皮内,呈斑点状或片状,位于灰白色病灶表面或围绕其周围,视网膜浅层出血色较鲜红,深层者色紫暗,位于RPE下者色更暗,可呈青灰色隆起,在出血水肿区的边缘或外围,常可见黄色硬性渗出、玻璃膜庆及色素上皮脱失及增生。视网膜下出血量大而急,可突破视网膜内界膜进入玻璃体内,使眼底看不清。③瘢痕期:经过一段漫长的病程后,出血及渗出逐渐吸收,伴随新生血管及RPE化生的结缔组织,在病变区形成不规则形或边界划限的类圆形黄白色斑块,并偶见视网膜血管进入,还可见黄斑囊样变性、肌化膜增生及黄斑部皱缩性瘢痕。 (3)荧光血管造影视阿膜下新生血管:典型的是边界清楚的CNV,通常是在脉络膜充盈阶段即显,静脉注射荧光素后20~30s达高峰,呈颗粒状、车轮状、斑片状或粗一大的血管形态,造影过程中,新生血管迅速渗漏,晚期背景荧光消退后,病变处仍呈相强荧光。RPE下的CNV或液体积贮。因RPE与玻璃膜之间粘连较紧,RPE脱离的边缘陡峭,渗漏的染料积存于脱离腔内,形成边缘划限的高荧光区。CNV穿过RPE进入神经上皮下,此二层连接疏松,有潜在间隙,新生血管呈蔓状生长,积存液体也边界不清而呈羽状外观。隐匿性新生血管,是CNV,无可见边界,包括被掩盖了的新生血管,造影早期不显荧光形态。美国黄斑光凝研究组解释隐匿性新生血管有两种形态:ORPE与神经视网膜脱离处有高荧光点,晚期增强,但其部位与RPE萎缩或玻璃疣不相符,边界不清楚,光凝困难;②斑点状或不易分辨的高荧光在荧光造影的前2min并未显见,而晚期高荧光持续增强,与“窗缺”无关,常有染料注入,亦即“未定来源的晚期”渗漏。
疾病检查:
诊断 1.临床表现。 2.视功能检查 (1)视力检查:视力的损害主要与脉络膜新生血管的部位有关。早期患者视力虽然正常,也应进行追踪观察和视功能检查。①萎缩性老年黄斑变性早期视力可正常或轻度下降,晚期中心视力明显损害。②渗出性老年黄斑变性早期视力明显下降,中期视力急剧下降,甚至仅见手动,晚期视力进一步损害。 (2)视野检查: 1)Amsler方格表:可辅助早期发现绝对性中心暗点和视物变形,从而早期发现脉络膜新生血管。在视力正常和检眼镜检查正常时,Amsler表也可显示异常。 2)中心视野:早期可检出相应的暗点。 3)黄斑阈值:为敏感的早期诊断指标。黄斑部轻度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损害即有光敏度降低,并随病情的严重性而增加。 (3)对比敏感度:早期即有降低。视力正常的对比敏感度也有异常。 (4)色觉检查:本病的色觉损害为蓝色觉异常。色调分辨力和颜色明度敏感性在早期就有降低。 (5)视觉电生理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病情观察和临床分型的研究。本病早期,PERG表现为振幅降低和峰时延迟。LERG表现为振幅降低,而与峰时关系不大;晚期则均表现为异常。EOG检查多正常,部分表现为光峰电位降低。PVEP早期多正常。当视力明显下降时,其振幅显著降低,峰时延迟。 (6)光觉检查:本病早期视功能损害并不限制在黄斑区,视网膜周边也可能发生改变。杆体、锥体细胞的敏感度都有降低。中心20°暗适应绝对阈值均增高。采用FPl00-色调试验常可查出异常的色调分辨力。 3.光学相干断层扫描术(optic coherence tomography,OCT) OCT是近年来检查本病的一种新技术。能定量测出视网膜及神经纤维的厚度,显示本病的黄斑裂孔、黄斑囊样水肿、色素上皮脱离、视盘水肿及视网膜内脂质沉着等光分辨的光学切面,图像非常清晰。 4.诊断标准 根据1986年我国眼科学会眼底病学组制定的《老年黄斑变性临床诊断标准》。 (1)萎缩型老年黄斑变性: 1)45岁以上;双眼发生;视力下降缓慢。 2)眼底检查:早期黄斑区色素脱失,中央凹反光不清或消失,多为散在玻璃膜疣。晚期病变加重,可有金箔样外观,地图状色素上皮萎缩,囊样变性或板层裂孔。 3)荧光血管造影:黄斑区有透见荧光或弱荧光。无荧光紊渗漏。 (2)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 1)45岁以上;双眼先后发病;视力下降较急。 2)眼底检查:早期黄斑区色素脱失,中央凹反射不清或消失,多为融合玻璃膜疣。中期黄斑区出现浆液性或出血性盘状脱离,重者视网膜下血肿,视网膜内出血,玻璃体积血。晚期瘢痕形成。 3)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黄斑区有脉络膜新生血管,荧光素渗漏。出血病例有荧光遮蔽。 (3)附注:①有早期眼底改变但视力正常,为可疑患者,应定期观察。②注意病史,排除其他黄斑病变。③视力下降青应排除屈光不正和屈光间质混浊。 鉴别诊断 1.老年性黄斑改变及老年性玻璃膜疣 正常的老年件玻璃膜疣不影响视力,数量较少,经年不变,曲缘常有深色镶边,境界清楚,反光较强,其间没有脱色素斑和色素斑,也不融合。而当玻璃膜疣数目不断增加、融合增大,色素增加时,则发生老年黄斑变性的危险性增加.应进行全面检查。 2.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此病患眼和另眼无玻璃膜疣,病变范围较小,约1/4-l/2PD,后部玻璃体中可见炎症细胞性混浊以资鉴别。 3.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青壮年,多单眼发病,眼底仅渗出性改变,没有出血,也没有玻璃膜疣。多数患者另眼正常。 4.脉络膜黑色素瘤 当老年黄斑变性的脉络膜新生血管破裂出血,进入视网膜色素上皮下,形成视网膜下血肿时,呈青灰色,常误诊为脉络膜黑色素瘤。可用荧光血管造影进行鉴别:出血在造影片上呈一片暗区,暗区内可见新生血管渗漏点,且起病急。而肿瘤因瘤体血管不断渗漏荧光素而呈强荧光区。出血进入神经上皮下时多呈暗红色,必要时可作彩色多普勒检查。
疾病治疗:
老年黄斑变性的治疗概要: 老年黄斑变性针对光霉损害,可给抗氧化剂。对萎缩型用抗衰老及改善微循环中药有较好疗效。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早期采用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经瞳孔温热疗法。玻璃体视网膜手术。低视力助视器等治疗措施。 老年黄斑变性的详细治疗: 治疗 1.药物治疗 本病原因不明确,无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对全身有心血管系统、血脂代谢、肝肾功能等全面检查,如有发现可给予相应治疗。针对光霉损害,可给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E及p胡罗卜素等。对萎缩型用抗衰老及改善微循环中药有较好疗效。老年人有缺锌危险,会影响视网膜代谢,可补充锌剂。 (1)萎缩型老年黄斑变性:目前无特殊的治疗方法。①微量元素:葡萄糖酸锌50mg,每天2次。②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E。③肝素:静脉注射用药。④中医中药:早期:滋补肝肾,补肾明目,气血双补。晚期:有浆液性脱离者,健脾兼以祛湿化痰。大量瘢痕者,健脾兼以滋补肝肾,软坚散结。 (2)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及新生血管:④干扰素(interferon,IFN):可用于治疗近期形成的、小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临床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②其他药物:周围血管扩张剂:烟酸、妥拉苏林等。可能抑制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生长的药物:阿司匹林、吲哚美辛等。 2.激光治疗 荧光血管造影证实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者早期采用激光治疗,封闭新生血管,阻止其进一步发展,是目前认为治疗本病唯一有效的方法。黄斑下新生血管膜是AMD致盲主要原因,采用氩红激光或氩绿激光治疗有一定效果。张承芬等认为CNV在离中心凹500μm以外,边界清晰,可用激光光凝封闭新生血管,以免病变扩展,并减少视力严重下降的危险,但难完全破坏活动性极强的新生血管,亦不能阻止新的新生血管形成。对位于黄斑中心凹下的新生血管膜,光凝后视力立即更加减退,从长远考虑,可缩短病程,防止病变进一步扩大。但长期随访发现,在光凝瘢痕的边缘,还可有新的CNV出现。激光光凝后的AMD复发率为59%,常伴有严重的视力下降。氩激光光凝后第一年要严密观察。软性玻璃疣是CNV形成的危险因素,用小剂量激光光凝,有助于软性玻璃疣的吸收。 (1)氩绿激光:治疗黄斑中央凹200μm以外的新生血管。 (2)氪红激光:治疗黄斑中央凹无血管区的新生血管。 任何光凝都会对组织起破坏作用,因此侵犯中央凹的新生血管的光凝效果较中央凹以外的要差得多。过分光凝本身也可诱发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形成。光凝过分靠近视神经,可能损伤神经纤维。且光凝不能防止结瘢区外新生血管的再次发生。 3.光动力疗法 是近年来(1998年应用于临床)治疗渗出型老年黄斑变性中心凹下新生血管疗效较好的方法。其原理是静脉注入光敏剂(visudyne)后,光敏剂主要积存在靶组织新生血管内,应用特殊波长(690nm)的半导体激光照射病变部位83秒,激活光敏剂,释放出生态氧,破坏新生血管内皮,改变内皮细胞电荷。形成血栓,闭塞血管,使渗漏停止。主要治疗典型性CNV。此疗法效果明显,但不能阻止新生血管的复发,且治疗费用昂贵。 4.经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T) 根据红外光穿透力强,选择性损伤等特点,将8lO红外激光通过瞳孔投照到眼底深层病变区,在病变区产生比基础体温高4~9℃的阈下视网膜光凝技术。它在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视网膜、脉络膜及在不正常的脉络膜新生组织中产生一个长时间的(60秒)、温和的温度升高。低升温可导致细胞凋亡而破坏靶细胞,而长脉冲激光照射可使血管栓塞。目前,有将此方法用于治疗黄斑区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尤其是隐匿性新生血管,多数患者视力稳定。近期疗效与光凝相当,远期疗效需进一步观察。该疗法操作简单。无明显不良反应,不影响跟的正常结构,可重复治疗,且费用低,但不能阻止新生血管的复发,且激光能量的选择较困难,需个体化,不能过强,以不可见或刚隐见光斑反应为宜。 5.玻璃体视网膜手术 黄斑区视阿膜下出血,24h可造成光感受器不可逆转的损害。迅速手术去除出血,有利于阻止光感受器的损害。但已有萎缩改变的视细胞仍无法复活。大量出血进入玻璃体内,出血初期可给予血管强化剂,如维生素C,E,路丁及安络血,同时静脉注射高渗葡萄糖或20%甘露醇以助血液吸收。出血停止后,可用尿激酶1万u作球旁注射,隔日1次,6~9次为l疗程,溶解凝固血块,一般2~4周有效,如无效宜行玻璃体切割术,清除积血,避免机化。尤其对诊断尚未肯定者,有利于看清眼底。渗出性AMD晚期,黄斑下膜形成,可行手术切除,但部分RPE细胞亦连同癍痕被切除。Peyman等在切除视网膜下瘢痕后,进行了自体和同种细胞RPE细胞移植,自体移植的病侧,术后RPE细胞健康存活,视力由眼前数指增至0.05,注视点位于移植区,而同种异体RPE移植,术后无视力,且有组织排斥反应。 (1)玻璃体积血的治疗:当视网膜下出血进入玻璃体形成大量玻璃体积血时,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治疗。 (2)视网膜下出血及新生血管膜的治疗:应用玻璃体切除技术,行视网膜切开,取出新生血管膜。 (3)黄斑转位:行视网膜180度或360度切开,将黄斑向上或向下旋转一定角度,使黄斑移位至正常的视网膜色素上皮区,并需行相应的跟外肌手术以避免黄斑转位后带来的复像。此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要求高超的手术技术,且可能出现较多的并发症(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低眼压、视网膜脱离等)。 (4)瘢痕期视网膜移植:是近年来的研究工作,已开始用于临床。其方法是将黄斑视网膜下的瘢痕和视网膜色素上皮组织切除后,将自体或同种异体黄斑外及周围的视网膜色素上皮连同Bruch膜移植在黄斑下。此方法为本病的治疗带来希望。 6.低视力助视器 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使用残余视力,但并不能恢复中心视力。
预防预后:
老年黄斑变性病因概要: 老年黄斑变性的病因尚未确定,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先天缺损、光慢性损害、营养不良、中毒、药物、免疫、环境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原有其他眼病等有关,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老年黄斑变性详细解析: 病因 本病病因尚未确定,其发病可能与遗传、先天缺损、光慢性损害、营养不良、中毒、药物、免疫、环境影响、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疾病和某些原有其他眼病等有关,一般认为是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慢性光损伤、免疫及炎症等可能为老年变性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与年龄增加、遗传、先天性缺损、光的慢性损害(可见光中尤其是蓝光)、营养不良、中毒、药物作用、免疫异常、呼吸系统疾病、慢性高血压性血管病及饮食因素(高维生素A,低维生素C、E和胡萝卜素)等有关。可能是以上多种因素复合作用的结果。 发病机制 1996年Hirvela等调查70岁以上老人AMD发病情况,认为年龄及男性高体重指数是AMD的危险因素,白内障和与年龄相关的眼血管改变亦有关。Klein等调查认为老年桩性白内障与AMD可能有共同发病机制。确切机制不清。多认为与视网膜色素上皮代谢功能衰退密切相关。随着年龄增长,色素上皮细胞吞噬感光细胞外节盘膜后消化不全,不断形成残余物(脂褐质颗粒)排泄至Bruch膜(玻璃膜)处,形成弥漫性的摹膜线状沉积,使Bruch膜增厚,或局限性堆积在Bruch膜形成玻璃膜疣。在可能多种原因作用下,视网膜色素上皮以上变化更为明显。其基膜及Bruch膜增生和增厚,液体和代谢物交换障碍,Bruch膜和色素上皮变性,发生一系列病理变化。进而累及相应的感光细胞并刺激脉络膜新生血管侵入视网膜下,继发邻近组织的损害和萎缩,出现老年黄斑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