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鲁病
什么是库鲁病?
库鲁病(Kuru disease)又称震颤病,是一种亚急性、进行性小脑和脑干退行性疾病,仅见于大洋洲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的土著Fore人群中。本病潜伏期4—30年或更长。以小脑性共济失调和抖动样震颤为特征,并逐渐进展为完全性运动障碍和构音障碍,甚至言语完全丧失。常在起病后6—9个月死亡。本病的传播与当地盛行进食尸体的习俗有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库鲁病的病理损害广泛,主要见于小脑弥漫性神经元变性,星状腔质细胞增生及肥大。由于神经元突触前、后空泡融合导致细胞内空泡形成而呈海绵样状态。多数病例脑组织作过碘酸(PAS)染色可呈阳性,即见到双折射的淀粉样斑块(Kum斑)。本病临床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 1.可行动期 表现为躯体颤抖,蹒跚或共济先调步态。开始先出现构语障碍,继续进展为言语减退,眼球运动失调、内斜视,但无眼球震颤。站立时为维持身体平衡,脚趾紧贴地面。患者不能以单脚站立数杪钟常作为早期诊断本病的线索。本阶段的早期,多数患者尚能从事日常的活动和工作,后期行走时则需拐杖支撑。 2.静坐期 震颤及共济失调更加严重,肢体僵硬伴广泛的阵挛,手足舞蹈样运动。情感不稳定,常发出病态性欣快或狂笑,亦有表情抑郁及思维迟钝。此期患者如无支撑不再能行走,尚无严重痴呆,感觉正常。 3.终末期 患者不能坐起,严重痴呆、颤抖和构音障碍,有些出现锥体外系姿态和运动的缺失。最后出现大小便失禁、吞咽困难、聋哑及对刺激无反应等。常因并发症如褥疮和坠积性肺炎等继发感染或严重营养不良而死亡。
疾病治疗:
本病缺乏特效治疗,以对症及支持治疗为主。自从制止食尸习俗后,本病的发病率明显减少。目前已无新病例发生。
预防预后:
本病于1955年首次报道,但实际病例的发生可能更早,已记录有2500例的患者。本病多于儿童期起病。在家族性发病率高的土著居民中,青春期前男女相等,青春期后女性病例多于男性。近三十多年来,本病的病死率逐年在下降,自从禁止举行食尸礼仪后,儿童、青少年和中青年不再发生本病,20世纪50年代末每年病死约为200例,而现在已下降至5~10例,年龄也在35岁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