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病
什么是狂病?
狂病是以精神儿奋.躁扰喧狂不宁,毁物打骂,动而多怒,犴乱奔走,不避水火,不辨亲疏等为特征。病由大怒卒惊,触动肝火,心火或阳明腑热上冲,元神被扰,神明无以自主而成。与癫病并列,而狂病属阳,癫病属阴。西医学精神分裂症的紧张性兴奋型及青春型、躁狂抑郁症的躁狂型、急性应激障碍的反应性兴奋状态等大致相当于本病,可参考本节辨证论治。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依据按照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市的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1.有精神错乱,哭笑无常,妄语高歌,狂燥不安,不避亲疏,打人毁物等精神、语言、举止不正常状态。 2.有情志刺激,意愿不遂或脑外伤等诱发因素,或有家族史。 3.排除药物原因导致者。
疾病治疗: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审中心证候本病的中心证候特征为狂乱奔走,呼号詈骂,不避水火,不辨亲疏。此外还可有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暴跳如雷,毁物伤人。倏忽转怒为喜,或裸体袒胸,旁若无人,蓬头垢面,几废寝食等。 2.辨病性洋洋自得。谈笑风生,稍有怫意勃然大怒,暴跳如雷,倏忽转怒为喜,病情属火;裸体袒胸,狂笑歌号,呼骂不休,大便秘结,病性属热;烦躁易怒,语无伦次,狂乱奔走,力敌众人,詈骂不避亲疏,面红目赤,舌红苔黄腻,病性属痰火;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面色晦黯,舌有瘀斑瘀点,病性属瘀;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病性屑阴虚。一般初发病时病多属实;反复发作,日久迁延,病多虚宴夹杂。 二、治疗原则 狂病起始,属阳证、热证、实证。当以涤痰、泻火、通腑泄热、活血通络、祛邪为主。狂病日久。阴血受伤,又当以健脾益气生血、滋阴养血等扶正以祛邪调理之。 三、分证论治 1.痰火上扰证 症舌脉:病起急骤,先有性情急躁,头痛失眠.两目怒视,而红耳赤,突然狂乱无知,逾垣上屋,骂罟叫号,不避亲疏,或毁物伤人,气力愈常,不食不眠。舌红降,苔多黄腻,脉象弦大滑数。 病机分析:肝火暴涨,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故性情急躁,头痛失眠;痰火蒙闭清窍,则狂乱无知,骂詈不避亲疏;四肢为诸阳之本,阳盛则四肢实,实则能登高而气力愈常;肝火暴盛,扰于上则面红目赤,两目怒视;肝火犯胃,胃气失和则不食;舌苔黄腻,舌质红绛,脉弦滑大数均属痰火壅盛,阳气独盛之象。火属阳,阳主动,故发病急剧,狂暴不休。 治法:镇心涤痰,泻肝清火。 方药运用: (1)常用方:生铁落饮加减。药用牛铁落、黄连、黄芩、龙胆草、白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竹茹、朱砂、丹参、玄参、炙甘草。 本证心肝火旺,痰随火升,痰火互结,上扰清空,神明失主而成,战宜镇心泻火涤痰。方巾黄芩、黄连、龙胆草、竹茹清泄心肝实火,石菖蒲、远志、胆南星、茯神木涤痰宁神,生铁落、朱砂重镇降逆,镇心安神,共为主药;冉辅以丹参、玄参养心血。固心阴,安抚其骚扰之地;炙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2)加减:如痰火壅盛而舌苔黄腻甚者,同时用礞石滚痰丸泻火逐痰,再用安宫牛黄丸清心开窍;若脉弦实,肝胆火盛者,可用当归龙荟丸清泻肝火;如属阳明热盛,大便秘结,舌苔黄糙,脉实大者,可用加碱承气汤以荡涤秽浊,清泄胃肠实火;若烦渴引饮则加石膏、知母以清热;病情甚者酌用龙虎丸以劫夺痰火,但本方服后,往往吐泻交作,只可暂用,不可多服,以免损伤肠胃;如神志较清,痰热未尽,心烦不寐,可用温月日汤合朱砂安神丸或牛黄清心丸,以清热化痰安神。 (3)临证参考:本证多见于病发之初,属阳证、热证、实证,为肝火暴涨,心火暴亢,阳明痰热内盛,痰火交结,胶铜不化,上扰清窍而成,治疗当以祛邪为主,可短暂使用礞石滚痰丸、承气汤类以堕下顽痰腑实,使火无所附,待邪去大半后,再酌情调理脏腑,清除余邪。 2.包络脉瘀证 症舌脉:少寐易惊,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容色晦黯,舌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菩薄,脉细涩。 病机分析:志郁不伸或忧恚恼怒.肝气郁悼,气失畅达,血行辽滞,留瘀为患,故见面色晦黯,舌质青紫或有瘀斑、瘀点,脉细涩;瘀血久留.机窍为之阻塞,神明无由出入,故疑虑丛生,妄见妄闻,言语支离,少寐易惊。 治法:疏瘀通络。 方药运用: (1)常用方:定狂逐瘀汤。药用桃仁、红花、办芍药、丹参、琥珀粉、大黄、柴胡、制香附、石菖蒲、郁金、炙甘草。 方中丹参、赤芍药、桃仁、红花、琥珀粉、大黄共用以疏瘀通络,是为主药;辅以柴胡、郁金、香附疏肝解郁,理气行血,石菖蒲、郁金宣通神窍以定志;炙甘草调和药性,为使药。 (2)加减:不饥不食者,加白金九;彻夜不寐者,加琥珀抱龙丸。 (3)临证参考:本证常见于狂病发作间歇期,且常与其他证候并存。如有痰涎夹杂者,则须疏瘀涤痰并进.方中可参人胆南星、天竺黄、川贝母等;如阴血已伤者,加入龟甲、玄参、白芍、生地黄等滋阴养血之品;如瘀热并存,宜加入黄芩、黄连、山栀、龙胆草等清热泻火之品,或并入丹皮凉血活血之味。 3.火盛伤阴证 症舌脉:狂病日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妄言妄语妄为,呼之已能自制,寝不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疲惫,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苔剥裂,脉细数。 病机分析:狂病日久,胃肠积热,心肝郁火,痰火互结之势已渐衰弱,故狂病其势渐减,时作时止,妾言妄为,呼之已能自制;邪热久羁,未免伤阴耗血损气,气不足则其势减而神疲惫;阴不足则不制心火,虚火上炎则寝无安寐.烦惋焦躁,面红升火,口干便难形瘦;舌尖红,苔少或无苔或剥裂,脉细数,均为火盛伤阴之象。 治法:育阴潜阳,安神定志。 方药运用: (])常用方:琥珀养心丹合黄连阿胶汤加减。药用黄连、牛黄、黄芩、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人参、茯神术、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芮蒲、生龙齿、琥珀粉、朱砂、炙甘草。 方中黄连、牛黄、黄芩以清心泻火,生地黄、阿胶、当归身、生白芍滋阴养血以潜亢阳,共为主药;辅以生龙齿、琥珀,朱砂重镇潜阳,镇心安神,人参、茯神木、酸枣仁、柏子仁、远志、石菖蒲养心安神定志;炙甘草调和诸药性,是为使药。 (2)加减:心火亢盛者,加朱砂安神丸;睡不安稳者,可加孔圣枕中丹;大便干者,可加火麻仁、肉苁蓉、何首乌。 (3)临证参考:早晚可服天王补心丹,以养心安神。此外需调畅情志。愉悦情怀。 四、其他疗法 1.中成药 (1)天下补心丹: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狂病日久。阳盛阴伤者。 (2)朱砂安神丸:每次1丸,每日2次。适用于心火炽盛者。 (3)大黄廑虫丸:每次1丸,每日 2次。适用于包络脉瘀型。 2.单验方 黄芫花。取花蕾及叶,晒干研粉,成人每服1.5~6.0g,饭前1次服下,10~20天为1疗程。主治狂病属痰火扰心者。一般服后有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故孕妇、体弱、素有胃肠病者忌用。 3.针灸 (1)痰火上扰者,针刺人中、神门、曲池、丰隆、后溪等,留针,用泻法,或十宣放血。 (2)包络脉瘀者,针刺郄门、内庭、神门、内关、三阴交、大陵、后溪等,平补平泻。 (3)火盛伤阴者,针刺人中、神门、心俞、肾俞、二阴交、太溪、后溪等穴。 4.精神疗法积极寻找发病之源,消除不良环境刺激,开导谈心,提高患者心理素质,亦可采用以恐胜喜的情志相胜法治疗。 【转归与预后】 本病起始,属火热实证,或夹痰涎瘀血.或寒凉太过。或因循失治,病情迁延或虚实夹杂,缠绵不愈,实少虚多.可向痴、癫转化;若能及时治疗,且又治之得法,不难恢复如初;如若不留意调畅情志,愉悦情怀,消除发病之源则易前端复萌;少数患者狂病屡发,或治不如法,则可贻患终生。
预防预后:
一、病因 1.七情内伤 勃然大怒,引动肝胆木火上升,冲心犯脑,神明失其主宰;或因突遭惊恐,触动心火,上扰清灵,神明无由自主;或因忧愁思虑过度,损伤心脾,心虚则神耗,脾虚则小能生化气血,心神失养,均可令神无所主。 2.饮食失节 膏粱炙博,易酿痰浊,贪杯好饮,里湿索盛,痰湿内蕴.郁而化热,复因心火暴张,痰随火升,蒙蔽心窍,神明无由出入而成本病。 3.禀赋不足 如禀赋素足,体质健壮,阴平阳秘,虽受七情刺激亦只有短暂的情志失畅,并不为病。反之,先天禀赋不足,遇有惊骇悲恐,意志不遂,则易七情内伤,阴阳失调而发为本病。禀赋不足往往是家族性的,故狂病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二、病机 1.发病病多起于仓卒之间,多呈急性发病。 2.病位狂病病位在心、脑,与肝胆关系密切,涉及脾、胃、肾等脏。 3.病性狂病多属热证、阳证、实证。若久病不愈,邪实伤正,可致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 4.病势总的趋势是由阳证、热证、实证,渐向虚实夹杂转化,邪去正衰可向癫病过渡。 5.病机转化本病之初由心肝郁火、阳明腑热、痰热瘀血阻滞致狂。若因循失治,或治不如法,病久不愈,则郁火、积热煎熬津液成痰,而火义以痰为依附,痰得火而猖獗,痰火锢结,扰乱神明,阻塞机窍,气血运行不畅,血瘀脑络,使病机复杂。病情迁延,郁火积热日久灼伤心营肾液,渐至心肾失济,阴虚阳越,虚实夹杂之证。久可阴损及阳,阴阳并损,进而病亦可转为癫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