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白斑病
什么是口腔白斑病?
口腔白斑(oral leukoplakia)是指口腔黏膜上以白色为主的损害,不具有其他任何可定义的损害特征;一部分口腔白斑可转化为癌。是一种比较常见的非传染性慢性疾病。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口腔白斑的临床表现: 口腔白斑可分为均质型和非均质型两大类:前者包括斑块状、皱纹纸状等,而颗粒状、疣状及溃疡状者属于后者。 1.斑块状 白色或者灰白色角化斑块,质地紧密,斑块表面可有皲裂,平或稍高出黏膜表面,边界清楚,触之柔软,不粗糙或略粗糙,周围黏膜多正常。患者多无症状或有粗糙感。 2.颗粒状 亦称颗粒一结节状白斑,颊黏膜口角区多见。外形似三角形,损害红、白问杂,即在红色萎缩黏膜的基底上点缀者结节颗粒状白斑、颗粒状赤斑、非均质型赤斑等,具有白斑和赤斑的双重癌前病变。本型常发现白色念珠菌感染。 3.皱纹纸状 多发生于口底及舌腹。病损呈灰白色或垩白色、边界清楚,表面粗糙,但触之柔软,周围黏膜正常。患者除粗糙不适感外,亦可有刺激痛等症状。 4.疣状 损害隆起,表面高低不平,伴有乳头状或毛刺状突起,触诊微硬。除位于牙龈和上腭外,基底无明显硬结,损害区粗糙感明显,多可找到明显的局部刺激因素,如义齿基板、残根冠等。 5.溃疡状 在增厚的白色斑块上,有糜烂或溃疡,可有或无局部刺激因素,可有反复发作史,疼痛。以上各型在发生溃疡时均可冠以“溃疡型”。溃疡实质上是癌前损害已有了进一步发展的标志。
疾病检查:
口腔白斑的诊断: 一、临床表现 1.口腔黏膜任何部位的白色斑块,以颊黏膜最常见。 2.斑块界限清楚,不能擦去。 3.患者自觉症状轻,未继发感染时多仅有粗糙感。 4.发病多见于中年以上男性。 5.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增生,表层过度角化或过度不全角化。 二、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病理检查,辅以脱落细胞检查及甲苯胺蓝染色,可对口腔黏膜白斑做出诊断。白斑属癌前病变,约3%-5%发生癌变。应定时复查。特别有以下情况者应警惕:①60岁以上男性。②不吸烟的年轻女性。③吸烟时间长、烟量大。④白斑位于危险区:舌缘、舌腹口底以及口角部。⑤病变疣状、颗粒状、溃疡或糜烂型。⑥病变上皮异常增生。⑦有白色念珠菌感染者。⑧病变时间长。⑨有刺激性痛或自发性痛者。 鉴别诊断: 1.白色角化症 为长期的机械或化学刺激而造成的口腔黏膜局部白色角化斑或斑片。除去刺激后,病损逐渐变薄,最后可完全消退。组织病理为上皮过度角化,上皮层轻度增厚或不增厚,固有层无炎细胞或轻度炎细胞浸润。 2.白色水肿 白色边界不清的斑块,颇似白斑,但较白斑为软,有时会出现褶皱。组织病理表现为上皮增厚,上皮细胞内水肿,胞核固缩或消失,出现空泡性变,上皮下结缔组织变化不明显。 3.白色海绵状斑痣 又称白皱褶病,为一种原因不明的遗传性或家族性疾患。损害部位以颊黏膜和牙龈较为多见,为灰白色或乳白色高起的粗厚软性组织。表面为皱襞状、海绵状、鳞片状或叠瓦状,黏膜的柔性和弹性存在。病损呈珍珠样白色,有褶皱,触诊质软似海绵。 4.斑块型扁平苔藓 在白斑的周界常伴有不规则白色线状花纹;病损变化较快,常有充血、糜烂;而白斑变化慢,黏膜不充血。扁平苔藓有时有皮肤病变,而白斑没有。 5.白色念珠菌病 慢性念珠菌感染时可出现白色斑块,称念珠菌性白斑。病损部位取材涂片检查可见有菌丝。多见于老年有义齿修复患者。
疾病治疗:
口腔白斑的治疗: 1.去除局部刺激因素 如戒娴、酒,少吃烫、辣食物,去除残根残冠、不良修复体、磨改锐利牙尖及牙边缘嵴等。 2.药物治疗 尤其对于去除刺激因素后损害仍不消退的患者应该采用药物治疗,如口服维生素A及维生索A酸,或病损部位维甲酸或鱼肝油涂擦。 3.手术治疗 经久不愈,治疗后不消退者,白斑区发现皲裂、溃疡或基底变硬、表面增厚显著时,或已证明具有癌前改变的损害,应及早予以手术切除。 4.中医中药治疗 中医辨证认为白斑发病可因气滞血瘀、痰温凝聚或正气虚弱而引起,故可分别采用理气、活血化瘀、健脾化湿及补益气血的疗法。
预防预后:
口腔白斑的病因: 1.吸烟 白斑的发生率与抽烟时间长短及吸烟量呈正比关系。 2.白色念珠菌 白色念珠菌可能是主要致病因素或联合致病因素之一。 3.全身因素 微量元素锶(sr)、锰(Mn)和钙(ca)与白斑发病呈显著负相关;局部微循环障碍、染色体的不稳定性以及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等,均与白斑发病呈相关趋势。 4.局部慢性刺激 本病的发生与局部的慢性刺激如长期的烟、酒、辣、烫、咀嚼槟榔、不良修复体、残根、残冠等的刺激有关, 5.其它 与梅毒以及放射线的刺激、口干症等有密切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