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什么是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ti-neutrophil eytoplastieantibodies,ANCA)代表了一组与中性粒细胞胞浆成分反应的自身抗体。通常ANCA被认为是与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嗜苯胺蓝颗粒和特异性颗粒反应的自身抗体,也能与单核细胞的溶酶体反应。1982年,Davies等首先从局灶性坏死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血清中发现该抗体。ANCA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胞浆中颗粒样染色,它被称为cANCA,其相应抗原是蛋白酶3(PR3),一种是核周型,它被称为pANCA,其相应抗...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检测方法 用乙醇固定时,带阳电荷的MPO向带阴电核的细胞核转移,是pANCA的成因。pANCA在形态上与ANA的核周型不易区别。用甲醛固定的中性粒细胞做底物,ANCA不会出现核周型,可用以鉴别。此外用提纯的PR3或MPO做抗原,用ELISA法测定,亦可解决上述问题。
预防预后:
致病机制 cANCA有IgG、IgM和IgA型。IgM型ANCA(不一定伴有IgG ANCA)见于肺出血患者,IgA型ANCA多见于腹——关节型紫癜及IgA肾病患者。cANCA中的IgG1和IgG4亚类大多与ANA中IgG亚类分布不同,却与抗肾小球基底膜抗体相类似,即IgG产生于每次接触抗原后。IgG亚类增多表明免疫系统受到慢性抗原刺激,抗原驱动B淋巴细胞激活并大量产生ANCA。 临床资料证明WG多伴有“流感样”症状且有季节发病规律,推测WG可能由感染诱发,柯萨奇B3病毒、细小病毒B19、金黄色葡萄球菌可能是诱发cANCA生成的因素。一些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丝氨酸蛋白酶的编码序列与PR3的编码序列相似,鼻部长期携带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亦与WG的高复发率有关。 大量的研究证实cANCA与WG病程的活动性相关。体外研究发现ANCA能激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导致其脱颗粒及释放毒性复合物,抑制中性蛋白酶抑制剂(如α1-抗胰蛋白酶)与PR3发挥蛋白水解作用,其破坏内皮细胞、抑制PR3和α1抗胰蛋白酶活性均与ANCA相关的脉管炎有关。由此可以推断cANCA在WG的病理进程中起直接作用,通过对WG小鼠模型的研究发现,用从活动性WG患者体内提取的ANCA来免疫BNB/L小鼠,小鼠或死于肺多发性非细菌性肺脓肿或形成肉芽肿。两种不同发病程度的小鼠均可出现ANCA。 目前抗MPO含量波动与疾病活动的关系还未确定。IgG型MPO阳性血清能进一步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溶酶体内酶,该现象提示抗MPO抗体有致病作用。低剂量炎性因子(如TNF-α)刺激中性粒细胞,使其表面表达包括MPO在内的溶酶体酶,从而可能产生相应的抗体。只有完整的MPOIgG抗体(包括Fc段)能诱导中性粒细胞的激活,中性粒细胞有三种IgG的Fc受体:FcrRI(CD64)、FcrRⅡ(CD32)、FcrRⅢ(CD16)。阻断CD32,可抑制MPO抗体的激活作用。除此之外,由于抗MPO抗体的激活作用只发生在黏附状态的中性粒细胞。而不发生于悬浮状态的中性粒细胞,推测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激活主要发生于内皮细胞表面。在局部炎症部位,中性粒细胞可黏附于高表达黏附分子(如E-选择素和细胞内黏附分子)的内皮细胞上,这些被黏附细胞可进一步被MPO抗体激活。体外研究显示中性粒细胞在MPO抗体存在下,可溶解培养的内皮细胞。 给大鼠注射兔抗鼠MPO抗体,并不产生血管炎性损伤。然而,当激活的中性粒细胞产物,如MPO、H2O2和溶解性酶穿过经MPO免疫的鼠左肾时,能产生类似于人类抗MPO诱导的坏死性及新月型肾小球肾炎(NCGN)的免疫沉淀反应。该模型表明单独对MPO的免疫反应并不足以诱导血管炎/肾小球肾炎,可能是第二信号,尤其对中性粒细胞激活是非常必要的。 有关MPO抗体如何产生所知甚少,在ANCA相关疾病中仅报道有弱HLA相关性。在WG中,ANCA持续阳性与DR3有关。一过性ANCA阳性可能与PQ7有关,ANCA相关性血管炎患者中DR6/DRl3比例下降,这与抗PR3、抗MPO抗体阳性患者无差异。虽然这些MHC-Ⅱ类分子与抗原特异T细胞诱导的ANCA有关,但关于MPO与T细胞反应性并无确凿事实,是否外来抗原在诱导MPO直接免疫应答中,通过分子模拟或作为超抗原起作用还不明确。一些研究表明,虽然有IgG1、IgG型,抗MPO的IgG4,亚型也常见,这或许与持续抗原刺激T细胞依赖性免疫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