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线粒体抗体
什么是抗线粒体抗体
?
抗线粒体抗体(mitochondrial autoantibodies,AMA)是1965年首次由WMker在原发性胆汁肝硬化患者中发现。另外它还可在其他一些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体内检测到,抗体在这些疾病中作用尚不明确。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检测方法 可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免疫印迹法、ELISA法等,临床上最常用的是间接免疫荧光法。
预防预后:
致病机制 目前认为AMA在PBC的发病机制上起重要作用,较有影响的是抗PDCAMA跨细胞转运引起上皮细胞损害的学说,该学说包括两个方面:①抗线粒体抗体在通过胆管上皮细胞(BEC)进入小胆管的过程中引起细胞损害及凋亡。AMA与BEC表面的IgA的多聚球蛋白受体(pIgR)结合后,进入细胞内与PDCOEE2发生反应,影响蛋白转录,干扰了线粒体代谢功能,最终引起BEC凋亡。⑦凋亡后PDC从细胞内释放,由于BEC不能像机体其他细胞那样在凋亡后把谷胱甘肽与释放出的PDC分子连接以清除这种自身抗原,导致免疫反应持续进行。但是用该学说并不能对AMA阴性的PBC患者的发病予以解释。由于PBC患者的唾液腺和胆管均表达异常的自身识别的PDC成分,移植后唾液腺仍作为自身抗原引起抗体产生。因此肝移植后的患者,血清中AMA可在消失一段时间后再次出现,并恢复副移植前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