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牙合
什么是开牙合
?
开牙合(open bite)主要是上下牙弓及颌骨垂直向发育异常,具体表现在前段牙、牙槽或颌骨高度发育不足,后段牙、牙槽或颌骨高度发育过度,或二者皆有之。其临床表现是上下颌牙在正中牙合位及下颌功能运动时无牙合接触。有学者用三维头影测量技术对恒牙早期前牙开牙合患者进行测量研究后得出,开牙合为长、宽、高三向不调畸形。开牙合患者除高度、长度异常外,面部宽度显著减小,上下牙弓明显狭窄。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诊断要点 (一)程度按上下切牙切缘间的垂直距离大小作为分度的标准将开牙合分为三度。Ⅰ度:上下切牙垂直分开3 mm以内;Ⅱ度:上下切牙垂直分开3~5mm;Ⅲ度:上下切牙垂直分开5 mm以上。 (二)范围 开牙合的范围可涉及前牙、前磨牙、磨牙,即:前牙区开牙合,前牙及前磨牙区开牙合,前牙、前磨牙及磨牙区开牙合,也有的患者仅为局部前牙或后牙区开牙合;严重的开牙合患者可能仅为最后一对磨牙有牙合接触。 鉴别诊断 根据开牙合形成的病因和机制,可分两种类型。 (一)牙型开牙合 主要为牙及牙槽的问题,即前牙萌出不足,前牙牙槽发育不足或(和)后牙萌出过长、后牙牙槽发育过度。后牙或末端区磨牙倾斜、扭转等位置异常也常见于开牙合病例。面部无明显畸形,颌骨发育基本正常。 (二)骨型开牙合 骨型开牙合除了牙及牙槽的问题外,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发育异常,下颌支短、下颌角大、下颌平面陡,下颌平面角大,下颌呈顺时针旋转生长型,面下1/3过高,严重者呈长面综合征表现,可伴有上下牙及牙槽骨的代偿性增长。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与方案 (一)生长期儿童 首先要去除病因。根据开牙合形成的机制,选择正确的矫治方法。 1,牙型开牙合 多由不良习惯引起。混合牙列期可用可摘矫治器加腭屏、舌刺纠正不良习惯。幼儿一般在破除不良习惯后,上下切牙可自行调整;不能自行调整时,可在开牙合的上下牙上粘托槽进行颌间垂直牵引。恒牙列如伴有牙拥挤时,可用固定矫治器在矫治拥挤的同时改正开牙合,必要时也可同时戴用后牙牙合垫及破除舌习惯的装置。 2,骨性开牙合 分析错牙合的病因与全身因素的关系,如系缺钙所致的佝偻病应配合补钙及全身治疗。生长早期除可选用前述矫治器外,应配合颏兜进行口外垂直牵引,口内后牙区的牙合垫应做得稍高些,以便刺激下颌骨髁突的生长和下颌支韵增长,引导下颌骨正常发育。 (二)生长后期及成年人 对于生长后期及成年人的开牙合,应根据开牙合的不同类型进行矫治。 1,牙型开牙合 一般应选用固定矫治器矫治,必要时配合后牙牙合垫以压低后牙。如伴有前牙前突或严重拥挤的患者,可采取减数矫治的方法(既可纠正开牙合,又可同时矫正其他错牙合)。 2,骨型开牙合 生长发育已基本完成,不能采用引导生长的方法进行矫治。轻度骨型开牙合,除采用前述减数方法矫治外,还可采取增加牙代偿的掩饰矫治法,尽可能改善面部的形态。严重骨型开牙合的患者则应进行外科一正畸联合治疗。
预防预后:
病因 (一)口腔不良习惯 长期不良习惯所致开牙合患者约占造成开牙合总病因的68,7%。常见的不良习惯为吐舌习惯,其形成的前牙区开牙合间隙呈梭形,与舌的形态一致。此外,如伸舌吞咽、吮拇指、咬唇等均可造成前牙区开牙合,咬物习惯(如咬铅笔等)可能在咬物的位置形成局部小开牙合。 (二)末端区磨牙位置异常 常见于后牙特别是末端区磨牙萌出过度,后牙区牙槽垂直向发育过度。也见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或水平阻生,推下颌第二磨牙向牙合方,使之高出牙合平面而将其余牙支开,同时常伴有舌习惯等因素。多见于全口多数牙无牙合接触的患者。 (三)佝偻病 严重的佝偻病患儿由于骨质疏松,提下颌肌群与降下颌肌群的作用使下颌骨发育异常,下颌支短、下颌角大、下颌角前切迹深,下颌体向下、后旋转,下颅骨发育异常形成开牙合畸形。 (四)遗传因素 关于开牙合是否存在遗传的问题,一些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尚需进一步研究。有的患者在生长发育过程中,上颌骨前份呈向前上旋转,下颅骨呈向后下旋转的生长型,可能与遗传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