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重症肝炎
什么是急性重症肝炎?
急性重症肝炎系病毒性肝炎的危重类型,它以起病急、病程短、肝细胞短期内大量坏死,迅速进入肝衰竭为特征,临床表现黄疸迅速加深,明显出血倾向,进行性肝萎缩,肝臭及精神意识障碍。目前肝炎病毒已确定有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急性重症肝炎主要因感染乙型肝炎病毒所致,约占70%~90%,其次为丙型、丁型肝炎病毒,约占20%。已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人,若再感染丙、丁型病毒,则较易发生急性重症肝炎。急性重症肝炎因甲型、戊型肝炎病毒所致者甚少,约占1%~2%。本节着重讨论乙型肝炎病毒所致急性重症肝炎。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1.急性重症肝炎的常见症状 (1)急性起病,发热,或高热,恶寒,乏力,少数有肌肉、关节疼痛。 (2)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腹胀,食欲不振。 (3)黄疸,并迅速加深。 (4)神经系统症状:烦躁,狂躁,或抑郁,谵妄,昏迷。 2.急性重症肝炎的常见体征 (1)皮肤、粘膜黄染,肝界缩小,肝臭。 (2)皮肤、粘膜出血,如见注射部位大片瘀斑。 (3)神志改变。初为性格、行为异常,继而昏睡,甚则昏迷。先有肌张力增强,腱反射亢进,病理征阳性,扑翼样震颤,继而肌张力降低,各种反射消失。 (4)昏迷时,呼吸变深变慢,或出现陈-施呼吸。 (5)后期出现休克,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疾病检查:
(一)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1.一般检查 (1)血象 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DIC时血小板减少。 (2)尿常规 出现蛋白、管型、红细胞、白细胞,及尿胆原与尿胆红素阳性。 2.肝功能检查 (1)血胆红素迅速上升,达171mmol/L以上。 (2)血清谷丙转氨酶早期升高,继而迅速下跌,出现“胆酶分离”现象。 (3)凝血酶原活动度<40%。 3.其他生化检查 (1)血氨增高,大于 58umol/L。 (2)胆碱脂酶活性降低。 (3)尿素氮可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血钾、钠、氯等可异常。 4.血清学检查通过血清学检查,可鉴别肝炎病毒的类型,如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查抗一HAV—IgM、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e、抗HCV等,用PCR技术检测HBV—DNA多聚酶、及HCV—RNA等。 (二)临床诊断思维 1.诊断 原有与病毒性肝炎密切接触史或输血和血制品史,出现急性黄疸型肝炎症状,但短期内黄疸迅速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起病后10天内迅速出现精神神经症状,肝功能异常,胆酶分离,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即可诊断为本病。进一步血清学检查。可作出秆炎病毒分型诊断。 2.鉴别诊断 (1)重症肝炎的分型鉴别 国内将重症肝炎分为三型: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和慢性重症肝炎。本节所讨论的即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的发病机理大体与急性重症肝炎相似,唯发展略缓。病理检查可见新旧不等的大块肝坏死和架桥样坏死,残存肝细胞增生成团。临床以急性黄疸型肝炎起病,发病后10日~8周内陷入肝衰竭,出现肝性脑病,后期死于肾功能衰竭与脑水肿。慢性重症肝炎为陷入肝衰竭的严重慢性活动性肝炎,有慢性肝病病史和临床表现。 (2)药物性肝炎 也可出现明显肝脏损害和黄疸,但胃肠道症状不严重,具有接受锑、砷、抗结核药等药物史。 (3)钩端螺旋体病 也是急性起病,有发热黄疸,皮肤粘膜出血。但每有疫水接触史,周身疼痛,腓肠肌压痛明显,结膜充血,血和尿中可找到病原体。 3.急性重症肝炎的危重指标 (1)临床表现有明显出血,意识障碍,少尿或无尿,短期内黄疸急剧加重等。 (2)血氨增高>58umol/L。 (3)凝血酶原活动度极度降低,<40%。 (4)出现严重并发症,如肝。肾综合征等。
疾病治疗:
急性重症肝炎的治疗概要: 急性重症肝炎防治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高糖、高维生素为宜。门冬氨酸钾镁有促进肝细胞代谢、改善肝功能等。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前列腺素E1、肝细胞生长因子、肾上腺皮质激素等。防治肝性脑病。防治肝肾综合征。通过中医治疗。 急性重症肝炎的详细治疗: (一)西医治疗 1.治疗原则 保护肝细胞,减少肝细胞损害,促进肝细胞再生,防治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必要的支持对症治疗。 2.治疗措施 (1)一般支持疗法 绝对卧床休息,饮食以高糖、高维生素为宜,血氨增高者进食无蛋白饮食。不能进食者,可静脉滴注10%葡萄糖液1500~2000ml,内加能量合剂和大剂量维生素C。可酌情输新鲜血浆,全血或白蛋白,有利于防治出血和继发感染。应特别注意保持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酌情补钾,补钠,纠正碱中毒、低血糖及缺氧等。 (2)门冬氨酸钾镁 有促进肝细胞代谢、改善肝功能、降低胆红素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作用。用法为每日20ml溶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3)胰高糖素-胰岛素疗法 有促进肝细胞再生、降低血氨、纠正氨基酸失衡的作用。用法为胰高糖素1mg,胰岛素10u,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 (4)前列腺素E1 可保护肝细胞免受破坏,并促进肝细胞再生,及扩张小血管,改善肝、肾循环,降低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用法每日100~200ug,溶于10%葡萄糖内缓慢静脉滴注。 (5)肝细胞生长因子(HGF) 通过刺激DNA合成而促进肝细胞再生。、用法为20~lOOmg(粗制品)肌肉注射或于10%葡萄糖内静脉滴注。 (6)肾上腺皮质激素 酌情用于本病早期病情发展迅猛者,以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和炎症反应,防止肝衰竭。 (7)防治肝性脑病 ①降低血氨 限制蛋白质的摄入。保持大便通畅,可用适量生大黄泡服。抑制肠菌繁殖,可用氟哌酸0.2g,每日3次口服,或卡那霉素1g,每日2次口服。降低肠道pH 值,可口服乳果糖25g,每日2次,或用酸性洗肠液灌肠。通过以上措施,以减少肠道氨的产生与吸收。 乙酰谷酰胺能透过血脑屏障,在脑内分解出谷氨酸,再与氨结合成谷氨酰胺而排出,较适宜本病肝性脑病的治疗。用法400~800m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另可用精氨酸5~10g溶于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谷氨酸盐因不易透过血脑屏障,且易碱化血液,有加重肝性脑病之弊,现已不用。 ②对抗假性神经递质左旋多巴可进入脑内转化为多巴胺,取代假性神经递质,恢复神经传导,促进患者意识恢复。用法为首剂lOOmg,以后每12小时递增100mg,至每日300~600mg,加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维生素B6因可使左旋多巴在血中脱羧过快,故禁同用。 ③纠正氨基酸失衡 本病患者因氨基酸代谢障碍,出现支链氨基酸与芳香氨基酸的比例失调。补充支链氨基酸溶液可使其比例恢复正常,抑制芳香氨基酸进入脑内,而且还可补充营养。用法每日250~500ml,静脉滴注。 ④防治脑水肿 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每公斤体重1~2g,加压静脉滴注,每4~6小时1次。并发肝肾综合征时,改用速尿静脉注射。 (8)出血的治疗 出血是急性重症肝炎的主要并发症和致死原因之一,可出现皮肤粘膜出血、上消化道出血、颅内出血等。可酌情输新鲜全血或血浆;用凝血酶原复合物 200~400u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脉滴注,隔日1次;甲氰咪胍0.8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其他止血药如维生素K、安络血、止血敏、止血芳酸等也可选用。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者,可应用肝素,每公斤体重1mg加入葡萄糖液或其他液体(低分子右旋糖酐、血浆等)250ml,静脉滴注,每 4~6小时1次,每滴完1次即测试管法凝血时间,使其数值维持在25~30分钟为宜,俟出血明显减少,DIC凝血象恢复正常时,逐渐减量。在用肝素的同时应补充凝血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等)及血小板。 (9)防治肝肾综合征 消化道出血、过量利尿、并发严重感染、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休克、应用损害肾脏的药物等都是诱发肝肾综合征的因素,应注意避免和及时处理,避免应用消炎痛、保泰松、乙酰水杨酸等抑制前列腺素合成的药物。早期应用改善肾血流量的药物可能对本综合征有预防和治疗作用,如用山莨菪碱(654—2),每日 30~60mg加入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或分次静脉注射,躁狂病人则改用东莨菪碱0.3~0.9mg静脉注射,每日1~3次。一旦出现少尿或无尿,应鉴别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不全,如为肾功能不全则应鉴别是肾小管坏死还是肝肾综合征。目前对肝肾综合征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可试用:山莨菪碱,前列腺素 E1,大量速尿(240mg)稀释后静脉滴注或分次静脉注射,腹腔内注射多巴胺60mg+速尿240mg,透析。 (二)中医治疗 1.热毒炽盛主证:黄疸急起,迅速加深,高热烦渴,呕吐频作,胁痛腹胀,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胶粘不爽,小便如浓茶。舌质红,苔黄燥,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利湿退黄。 例方:茵陈蒿汤,黄连解毒汤合五味消毒饮。 常用药:茵陈、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银花、蒲公英、紫花地丁、连翘、丹参、赤芍、虎杖、龙胆草。 应急措施: 茵栀黄注射液20ml于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 2.热毒内陷主证:身黄如金,高热尿闭,衄血便血,皮肤发斑,烦躁不安,或狂乱抽搐,甚则谵语昏迷。舌质红绛,舌苔秽浊,脉弦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开窍。 例方:星角散。 常用药:星角用水牛角代替,黄连、栀子、升麻、茵陈、生地、丹皮、玄参、赤芍。 应急措施: 安宫牛黄丸1粒或紫雪散1支,口服。 醒脑静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中静脉滴注,配合茵栀黄注射液20ml稀释后静脉滴注。
预防预后:
急性重症肝炎病因概要:急性重症肝炎病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传染性强,主要为急、慢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肝炎病毒携带者肝细胞表面存在HBV受体的传染,HBV通过这种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然后侵入肝细胞,从而使人类致病。 急性重症肝炎病因详细解析: (一)病因 乙型肝炎病毒(HBV)直径42nm,外为脂蛋白囊膜(即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内含核心蛋白(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环状双股HBV—DNA和HBV—DNA多聚酶。 环状双股HBV—DNA即HBV基因组,内含4个主要基因区:S基因区、C基因区、P基因区和X基因区。S基因区表达产生HBsAg,C基因区表达产生HBcAg与乙型肝炎e抗原前体蛋白。后者在肝细胞内质网膜被削减部分氨基酸成为乙型肝炎e抗原(HBeAg)。P基因区表达生产HBV—DNA多聚酶。X基因区表达产生乙型肝炎X抗原(HBxAg)。HBxAg有反式激活功能,可激活肝细胞基因组内的原癌基因,促使肝细胞癌变,故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血清HBsAg、HBeAg、HBV—DNA多聚酶阳性都是有传染性的标志,尤以HPAg阳性表明HBV复制活跃,传染性强。血清中不能测出游离的HBcAg。血清抗HBs、抗HBc、抗HBe等阳性表明机体对HBV产生免疫反应,若这些特异性抗体是IgM,则表示新近感染,仍有传染性;若是IgG,则表示既往感染,机体已具免疫力,传染性降低或消失。 原来认为HBV为专一的嗜肝病毒。近年由于核酸杂交技术的发展,在肝外器官细胞内不断检出HBV—DNA,并发现模拟复制中间体的信号。HBV在外界抵抗力很强,能耐60℃4小时及一般浓度的消毒剂。煮沸10分钟、高压蒸汽消毒及2%过氧乙酸浸泡2分钟可灭活。 (二)流行病学 本病的传染源主要为急、慢性肝炎患者和无症状肝炎病毒携带者。病毒可以通过血液传播及日常密切接触传播。输血或血制品、注射、针刺、昆虫叮咬、分娩、接吻、性交等可能成为病毒的传播途径。人类对HBV普遍易感。感染后仅对同HBsAg亚型HBV有持久免疫力,而不能防止其他亚型的再感染。本病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一般呈散发,无明显季节性。 (三)发病机理 本病的发病机理极为复杂,人们虽已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未充分阐明。目前一般认为,肝细胞表面存在HBV受体,HBV通过这种受体直接与肝细胞膜结合,然后侵入肝细胞。但HBV对肝细胞无直接致病性,肝细胞病变主要通过免疫反应所引起。此免疫过程主要为细胞免疫,但体液免疫也有参与。当感染HBV后。先由单核巨噬细胞将病毒抗原摄取、加工,然后提呈给辅助性T细胞(Th细胞),在单核巨噬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1(IL一1)协助下,促使Th细胞活化增殖并释放白细胞介素2(IL一2),IL一2刺激正被HBV抗原致敏的细胞毒性T细胞(Tc细胞)发生克隆性增殖,形成大量效应T细胞,攻击受HBV感染的肝细胞,导致肝细胞变性坏死。另外,HBsAg,HBcAg、HBeAg激活B细胞系统,产生大量特异性抗体。特异性抗体与肝细胞膜上 HBV抗原结合形成免疫复合物,激活补体,导致肝脏局限性第三型超敏反应,破坏大量肝细胞。这种反应若发生在免疫亢进个体,则可在短期内导致大量肝细胞变性坏死,而发生急性重型肝炎。根据病理变化不同,急性重型肝炎分为坏死型和水肿型。坏死型以急性大块肝坏死为特征,坏死的新旧程度一致,肝细胞溶解消失,仅肝小叶周边残存少量肝细胞,残存肝细胞及小胆管有胆汁淤积。水肿型可见肝细胞呈弥慢性肿胀如气球样,胞膜透明,胞浆淡染,并有大小不等的灶性坏死。由于肝细胞大量进行性坏死,导致肝脏进行性萎缩和黄疸迅速加深。肝脏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Ⅴ、Ⅶ等的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低下,而出现明显出血倾向。肝性脑病与肝肾综合征的发生机理尚不甚清楚。前者可能与肝脏物质代谢障碍、血氨增高、假性神经递质积聚等有关。后者可能与肝衰竭时大量肠源性内毒素入血有关。内毒素直接和间接地导致肾血管痉挛,肾血流量锐减,肾皮质缺血和肾小球滤过功能丧失,从而发生肾功能衰竭。 祖国医学早已认识到在诸疸病中有一类发病迅猛、杀人最急,而命之为“急黄”或“瘟黄”。其病因主要与素体热盛、感受热毒、或天行疫疠等有关。如隋·《诸病源候论·急黄候>中说:“脾胃有热,谷气郁蒸,因为热毒所加,故卒然发黄,心满气喘,命在顷刻,故云急黄也。”清·《沈氏尊生书·诸疸源候论>则云:“有天行疫疠以致发黄者,俗称瘟黄,杀人最急。”急性重症肝炎的病因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其一、由于外感温热之邪,由表入里,或湿热之邪直中于里,郁遏不达,困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湿热薰蒸,不能泄越,以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发为急黄。其二、由于感受疫疠之气,疫疠火毒内攻脏腑,薰蒸肝胆,逼迫胆汁外溢而发病。疫疠之邪,其性酷烈,人若感之,发病迅猛,故称瘟黄。其三、由于饮食不洁,或嗜食肥甘厚味,或酗酒,而损伤脾胃。脾胃不健,运化失司,湿浊内生,郁而化热。湿热薰蒸肝胆,以致胆汁外溢而发黄。其四、素体阳盛也是急性重症肝炎的重要发病因素。如素体脾胃有热,或肝火偏旺之人,复感湿热之邪,或内生湿浊,则极易化火化毒。以致火毒内攻,郁结肝胆,内陷心包,发为急黄。本病虽然存在多种病因,但其发病则是诸病因综合作用的结果。饮食不节、外感湿热疫疠为外因,素体阳盛为内因,内外因共同作用,以致湿热火毒蕴结,弥漫三焦,内伤营血,上蒙清窍,发为急黄。湿热壅盛,损伤肝胆,迫使胆汁外溢,外浸肌肤,上染晴目,下流膀胱,导致身黄、目黄、小便黄;客人营血,迫血妄行,则致发斑吐衄:内陷心包,上蒙清窍,则神昏谵语;下注伤肾,气化失司,则少尿或无尿。最终因内闭外脱,脏腑衰竭,阳阳离决而死亡。本病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前人日:脾胃无病则无湿,肝胆无病则不黄。但本病不局限于脾胃肝胆,心肾受损为本病的重要病理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