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吐泻
什么是急性吐泻
?
起病急骤,呕吐与腹泻同时发生或交替发作者,称为霍乱。可伴有腹部疼痛,甚而厥脱、亡阴、亡阳等。《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伤寒论》云:“呕吐而利。名日霍乱。”以其病情严重,变化迅速,上吐下泻,撩乱挥霍而名之,与一般的呕吐、腹泻相区别。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在中医文献中,霍乱吐泻可分为寒、热、干、湿等类型。腹痛吐泻交作者为湿霍乱。腹部绞痛,吐泻不得,烦躁闷乱者,为干霍乱(又称绞肠痧)。再根据全身症状,吐下物的色、量、形,味及相应脉、舌,分别寒、热两证。在临床上,霍乱吐泻需与急性痢疾相鉴别。痢疾急性者,亦可见呕吐、泄泻、腹痛,但有里急后重、大便红白黏冻,与本症之大便形质不同。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寒湿童滞 1,临床表现:急性发作,呕吐腹泻,初起时所下带有稀粪,继则下利清稀,或如米泔水,不甚臭秽,腹痛或不痛,胸膈痞闷,四肢冷。舌苔白腻,脉濡弱。 2,病因病机:寒湿秽浊之气囊滞中焦,阳气受遏,清浊不分,升降失司。 3,治法:敞寒燥湿,芳香化浊。 4,方剂:藿香正气散<《局方》)加减。 药物:霍香10g,紫苏10g,法半夏10g,陈皮6g,厚朴6g,茯苓15g,苍白术各10g,神曲10g,枳壳6~10g,生姜10g,甘草6g。 方义:藿香、苏叶芳化祛湿,苍白术、厚朴燥湿止泻,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和胃,加生姜可以止呕,神曲消导积滞,枳壳理气止痛。 加减:口渴喜饮者,加黄连、黄芩清热泻火;四肢不温,脘腹痛,大便清稀如水者,加干姜、桂枝温中散寒。若同时兼夹寒、热,则用黄连、干姜、黄芩、桂枝四味,以调和寒热。 5,变通法:若汤药未备时,可先服成药纯阳正气丸或辟瘟丸以化湿祛浊。亦可用来复丹助阳理气、和中化浊。 (二)阳虚阴盛 1,临床表现: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水,面色苍白,目眶凹陷,指螺皱瘪。四肢厥冷,头面出汗,大汗淋漓,拘急转筋。舌质淡润,脉沉细,甚而徽细欲绝, 2、病因病机:脾阳不适,清浊不分而吐泻不止;阴寒内生,阴盛格阳,而见厥脱之象。 3,治法;温中散寒,回阳救逆, 4,方剂;附子理中汤(《局方》)加减。 药物:淡附子10~15g,白术15g,干姜10g,党参15g,生甘草10g。 方义:附子、干姜温阳散寒,白术、党参、甘草健脾益气。 加减:呕吐不止者,加黄连、姜半夏、生姜降逆止呕。腹痛剧烈,绞痛难忍,下肢拘急,加木香、青皮、白芍理气缓急止痛。 5,变通法:著四肢厥冷,大汗淋漓,脉微细欲绝,甚而神志不清,血压下降者,用四逆加人参汤(《伤寒论》)回阳救逆。本证为寒霍乱重症阶段,肌肉脱削,身冷厥逆,汗多烦躁,口渴得饮即吐,不得误以为热证。其烦躁、口渴,为元气耗散、阴盛格阳之状,应以舌质淡润、脉沉微及四肢厥冷为依据,本于阳虚阴盛。若仓促之间,汤药不及,可急用艾灸神阙、美元、气海,温通阳气。并用行军散0,1g开水冲服,以辟秽开窍,或搐鼻开窍通络。 (三)湿热郁阻 1,临床表现:吐泻骤作,喷射样呕吐,泻下如米泔水,臭秽难闻,腹部绞痛,发热口渴,脘痞心烦,小便黄,甚则转筋拘急。舌苔黄腻,脉滑数。 2,病因病机:外感暑湿秽浊之气,内热炽盛,郁阻中焦,清浊相干,升降失司。 3,治法:清热化湿,辟秽泄浊。 4,方剂:燃照汤(《霍乱论》)加减。 药物;姜半夏10g,厚朴6g,滑石10g(包),山栀6g,豆豉10g,黄芩10g,佩兰10g,白蔻仁3~6g(后下)。 方义:半夏、厚朴化湿理气,黄芩、山栀,豆豉清熟除烦,滑石利湿,白蔻仁、佩兰芳香辟秽。 加减:小便黄而少者,加苡仁、茯苓、通草利水清热。转筋者,加吴萸、香砂、木瓜舒筋通络。呕吐甚者,加黄连、吴萸降逆止呕, 5,变通法:若汤药未及,可先服玉枢丹以辟秽止吐,后再服汤剂;若四肢厥冷,腹痛,口渴,手足爪甲、口唇青紫,呕吐臭秽,泻下臭恶。小便短,六脉俱伏,为热深厥深,真热假寒,可用白虎汤(《伤寒论》)合紫雪丹(《局方》),清热开窍。 (四)气机闭阻 1,临床表现:突然腹部绞痛,欲吐不得耻,欲泻不得泻。烦躁闷乱,甚则面色青白,四肢厥冷,头汗出。舌黯,脉象沉伏。 2,病因病机:暑令秽浊疫疠之气壅塞,中焦气机闭阻,升降格拒,上下不通,是为干霍乱。 3,治法:辟秽解浊,理气宣通。 4,方剂:玉枢丹(《百一选方》)为主。 药物:玉枢丹(成药)lg,冲服。 方义;山慈菇、雄黄、五倍子辟秽解浊,麝香开窍通闭,续随子、大戟泻下逐邪。 5,变通法:因邪气过盛,可先用行军散或红灵丹1g口服。亦可取以搐鼻,辟秽解毒。如汤药可进,而仍欲泻不出者,可用厚朴汤(《苏沈良方》),即高良姜、厚朴温中除满,玄明粉、大黄、槟榔、积实泻下通便。如吐泻畅通,病势已减,用藿香正气散(《局方》)善后。在急性期宜配合刮痧、针刺、拔罐、放血等外治法。 【医家经验】 蒋钝儒(上海曙光医院)经验 由霍乱弧菌引起的真性霍乱,起病急剧,突然发生腹泻,继则发生呕吐。其排出物开始呈稀粪样,后即呈米泔水样。腹痛一般并不很严重。随着吐泻次数增多,即出现目陷、口渴、音哑、肢冷、转筋、指螺干瘪等严重失水。舌苔白润、滑腻、舌质淡,脉迟细而伏。属阴阳错杂,寒热互见,清浊混淆,以寒为重。为外感暑湿秽浊、内伤不洁饮食所致,属于实证。治以升清降浊为主。一般情况下,可用干姜9g,黄连3g,黄芩6g,甘草4,5g,芩、连总量等同于干姜,寒温并用,辛开苦降。如寒证偏重,干姜用至18g;如热证偏重,加重黄连、黄芩用量。呕吐恶心,加半夏、生姜各10g;四肢厥冷加附子10~18g;烦躁加山栀10g,豆豉12g;转筋加蚕砂10g,苡仁30g;无尿加茯苓30g,或将军干3~5只研末吞;腹痛严重,加吴荣萸3g;药后泻止腹胀者,加生大黄9g;舌苔厚腻,加苍术9g,厚朴4,5g。服药后,脉象恢复最为迅速,止吐次之,音哑又次之。配合针灸气海、美元、天枢、足三里等,疗效更佳。 【针灸治疗】 (一)毫针法 取穴:天枢、上巨虚,关元、足三里。呕吐加内关,发热加合谷、曲池,腹痛加中脘、气海,四肢厥冷、血压下降加灸神阙(隔盐艾炷灸),下肢转筋加委中、承山。 方法:毫针常规刺法。用针刺泻法,强刺激,留针20~30分钟,每10分钟行针1次。 疗程:每日2~3次,腹泻严重时每2~4小时治疗1次,待症状缓解后每日1次, (二)剌血法(适于食物中毒) 取穴:少商、中冲,曲池、委中、曲泽、金津、玉液。 方法:用三棱针或细毫针点刺出血,刺出紫黑毒血,血色由紫黯变淡红为度。 加减:中毒症状严重者,加刺肓俞、阴交、水分,深O,2~0,5寸,同时在脐周四穴加拔火罐,待血流出后即可起罐。 疗程:每日2~3次,腹泻严重时每2~4小时治疗1次,待症状缓解后每日1次。 I三)刮痧及取嚏(适于干霍乱) 取穴:肩颈、脊背、胸前、胁肋、两肘臂、两胭窝等处。 方法:用瓷碗口或瓷匙蘸菜油自上而下刮之,以红紫色痧出为止。项下及大小腹软肉处,以食盐研细,用手擦之,或用指蘸清水撮之。在刮痧前可用痧药搐鼻取嚏,然后刮够更佳。 【评述】 霍乱多发生于夏秋季节,属急性时令疾病。应以预防为主,注意饮用水与食物的清洁、起居处所的环境卫生,亦即外避时邪、内慎饮食。发现有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及真霍乱病人,必须与当地防疫卫生部门全力合作,积极救治,系统隔离,防止流行扩散,查明中毒原因。 霍乱吐泻主要分为三类。寒霉乱、热霍乱以急性吐泻交作为特点。寒翟乱之吐泻较缓,以吐泻物不甚臭秽,四肢清冷,舌淡苔白,脉微弱为特点。轻则藿香正气散芳化泄浊,重则用附子理中、四逆加入参温中回阳。热霍乱,吐泻急骤,以呕吐如喷,吐泻物臭秽,发热烦渴为特点。当用燃照汤、蚕矢汤清热化湿、辟秽化浊,若热深厥深,真热假寒则用白虎汤送服紫雪丹,清热泻火、开窍启闭。干霍乱,以腹部绞痛、烦躁闷乱,吐泻不得为特点,以辟秽解浊、理气宣通为法,宜配合刮痧、针刺、放血等方法。 在临床上,霍乱吐泻要掌握发病特点与流行病史,注意与痢疾重症进行分别。同时,要注意阳虚阴盛之寒霍乱重症,有口渴、烦躁、发热之阴盛格阳、真寒似热者;湿热蕴盛之热霍乱重症,有四肢厥冷、六脉俱伏之阳盛格阴、真热假寒者。 目前中医所谓的霍乱。主要指真霍乱与类霍乱(食物中毒、急性胃肠炎)。因其大多有水电解质紊乱与休克等急性情况,大多采用西医方法抢救。在必要时,结合上述中医药与针灸方法教治,也有一定效果。
预防预后:
霍乱吐泻的主要病因,有外感时邪与饮食不慎两方面。饮食不慎,包括食物不洁污染、暴饮暴食、恣食生冷瓜果。外感时邪,多见于夏秋之季,或暑湿秽浊,或寒湿秽浊,或疫毒病邪人中等。两者常可交替或同时发生,脾胃损伤,清浊相干,升降失司。而为腹痛吐泻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