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跳动(筋惕肉瞤)
什么是肌肉跳动? 筋惕肉膶,是指身体筋肉不由自主地跳动。本症首见(伤寒论),又名”身膶动”,(金匮要略)则称为“身膶”、“四肢聂聂动”。临床常与大汗亡阳、手足厥冷、或阳虚水泛、寒战等症并见。筋惕肉瞤是指筋肉抽掣跳动而言,故又称“肌肉跳动”。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阳虚筋惕肉晌:面色咣白,恶寒,汗出,手足厥冷,筋肉跳动,舌淡苔白,脉微。 阳虚水泛筋惕肉膶:发热,头眩,心下悸动。筋惕内膶,身体振振站立不稳,舌淡苔自,脉沉。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气液耗伤 l,临床表现:筋惕肉瞤,自汗,口于唇燥,精神疲惫,或腓肠肌挛急。舌苔黄燥或中光,脉虚弱。 2,病因病机:阴液受伤,阳气亦随之不足,筋肉失于温养,故筋惕肉瞤。 3,治法:益气养液。 4,方剂;芍药甘草汤(《伤寒论》)合生脉散(《内外伤辨惑论》)加减。 药物:白芍30g,炙甘草10g,党参15g,麦冬15g,五味子10g,生牡蛎30g,龙骨30g。 方义:白芍、甘草酸甘化阴、舒缓筋肉,党参朴脾益气,麦冬滋养阴液,五味子敛阴益气,牡蛎、龙骨益阴潜阳,固精敛汗。 加减:如舌质光红,脉细数,可加生地滋阴凉血。 5,变通法;热性病后期,阴虚血亏者,见筋脉拘急,手足蠕动,头目眩晕,舌绛苔少,脉细数。滋阴补血,柔肝息风,用加减复脉汤(《温病条辨》)加减,药用阿胶、自芍、生地黄、麦冬、炙甘草,茯神、生牡蛎、鳖甲,鸡子黄等。 (二)营血不足 1,临床表现:筋惕内瞤,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爪甲淡白,手足麻木。舌淡红,脉弦细。 2,病因病机:肝血不足,筋脉失于濡养,故筋惕肉瞤。 3,治法:养血和营。 4,方剂:补肝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当归15g,白芍30g,熟地盘15g,川芎6g,木瓜10g,麦冬15g。甘草10g,枣仁15g。 方义:当归、白芍、熟地、川芎为四物汤,补血养肝。白芍、甘草缓急舒筋,枣仁、补养心血。 加减:头晕目眩者加制首乌、杞子、女贞子补肝肾。 5,变通法:可用四物汤(《局方》)合二至丸(《证治准绳》)。 (三)阳虚水逆 1、临床表现:筋惕肉瞤,振振欲僻地,心下悸动,头眩,四肢况重疼痛,恶寒,腹痛。舌淡苔白,脉沉。 2,病因病机:阳气虚亏,水气动逆,筋脉无主,故筋惕肉瞤。 3,治法:温阳利水。 4。方刺:真武汤(《伤寒论》)加减, 药物;茯苓15~30g,芍药15g,白术15g,生姜10g,淡附子10~15g。 方义;茯苓、白术健脾利水,芍药养血舒筋,炮附子温阳散寒,生姜和胃散寒。 加减:咳喘,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化饮;小便利,去茯苓;下利泄泻,加干姜温中;呕者,去附子,生姜加量止呕。 5,变通法:大汗亡阳,见筋惕肉瞤,面白畏寒,汗出,手足厥冷,舌淡苔白,脉沉迟或沉微者,当回阳救逆。用四逆汤(《伤寒论》)加减,药用附子、干姜、甘草等。 【评述】 本症由阳虚水逆引起者,见心下悸动,头眩,四肢沉重疼痛,畏寒肢冷;营血不足者见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瓜甲淡白,手足麻木;气液耗伤所致者见自汗,口干唇燥,精神疲惫,腓肠肌挛急等。可分别用真武汤温阳利水,补肝汤养血和营,加减复脉汤滋阴补血。
预防预后:
阳虚舫惕肉膶与阳虐水泛筋惕肉膶:阳虚筋惕肉膶常发生于伤寒误治之后,如脉浮缓、汗出恶风的桂枝证,反误用大青龙汤发汗,势必大汗亡阳,故手足厥逆,阳虚不能温煦筋肉,故见筋惕肉膶之症。 阳虚水臣之筋惕肉膶,是太阳表证过汗,表虽解,但汗后亡阳,水气内动,上乘为心悸,为头眩。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今阳虚失养,则筋脉无主,故筋惕肉膶,身体不支而摇摇欲倒,上述两证虽皆为阳气虚寒之证。一为单纯阳虚,一为阳虚而挟有水气内动。临床不难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