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行吐衄
什么是经行吐衄
?
经行吐衄,是指月经前后或经期发生的周期性、规律性的口鼻出血。或眼耳出血的症状而言。多数患者伴有月经量减少,甚至经闭不行。又称“经逆”、“逆经”、“倒经”,与西医的“代偿性月经”相似。既往月经正常的妇女,偶尔在行经前后发生一、二次吐血或衄血,不应作“经行吐衄”而论。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肝郁化火经行吐衄:经前或经期发生吐衄,口苦咽干。面红目赤,头晕而胀,烦躁易怒。夜寐不安,胸胁及乳房胀痛,经行先后无定期,经来不畅,色红量少,少腹胀痛,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弦数。 胃火血热经行吐衄:经前或经期吐衄。口渴口臭。喜冷恶热,牙龌肿痛或溃烂出血-经行先期,色红或紫,量多质粘,便干溲赤,舌红苷黄,脉洪数。 阴虚肺燥经行吐衄:经期或经后吐衄,量少色红,平时头晕耳鸣,咽干鼻燥,干咳音哑,午后潮热,颧赤盗汗,月经量少,色红无块。舌质嫩红而干,舌苔花剥或无苔,脉细数无力。 脾不统血经行吐衄:经期或经后口鼻出血,色淡红质稀薄,面色光白,倦怠嗜卧,气短懒言,食少腹胀,大便溏泻,带下绵绵,质稀色白,经行量多,或崩或漏,经色浅淡,质地清稀,舌胖淡边有齿痕,脉细弱或虚大无力。 鉴别分析 肝郁化火经行吐衄与胃火血热经行吐衄:(灵枢·百病始生)说:“阳络伤则血外溢,血外溢则衄血。”以上两种证候均属火热上冲,损伤阳络的“实证”、“热证”。故临床上皆在经前或经期血海满盈时发生吐衄,出血量多,色红质粘为其共同特点。然二者病因、病机尚有不同之处。肝经郁火经行吐衄多由恚怒伤肝,气郁化火,肝火扰动,阴血失藏所致;胃火血热经行吐衄多因恣食辛辣炙爝厚味,致使胃中积热,胃火上冲而引起。故前者兼见头晕目眩,面红目赤,烦躁易怒,口苦咽干,胸胁胀痛等症。由于肝之疏泄失职,血海蓄溢失常,所以经行先后无定期,经来涩滞不爽,经行少腹及乳房胀痛等肝郁症状为其主要特征;后者则以齿痛龈肿,口渴,口臭,便秘,月经量多等胃火内炽表现为其辨证要点。因皆属“实”、“热”证,治疗总以清热凉血,顺经止血为法。肝郁化火经行吐衄,治宜清肝解郁,降逆止血,方用丹栀逍遥散加减;胃火血热经行吐衄,治宜清冒泻火,凉血止血,根据证情可选用犀角地黄场或麦门冬汤加减,或四生丸加黄芩、黄连等。 阴虚肺燥经行吐衄与脾不统血经行吐衄:二者皆为虚证,但一热一寒。阴虚肺燥经行吐衄经常由于素体阴虚,产育过多,房劳过度等多种原因引起精亏血耗,阴虚火旺,灼伤肺津,损伤阳络而成,证属虚热。以出血量少,而色红为其特点,兼有干咳音哑,鼻燥咽干,潮热盗汗,舌红少津等阴虚肺燥的症状。脾不统血经行吐衄则由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中气不足,脾失统血之枳所致。表现为出血色淡,质地清稀,兼见倦怠懒言,不思饮食,腹胀便溏,经色栈淡,清稀量多,舌淡等脾虚的症状。阴虚肺燥证治宜养阴润肺,清热凉血,方用沙参麦冬汤加味;脾不统血证治宜健脾益气。引血归经,方甩归脾汤加减。 经行吐衄一症,多因血热气逆所致。脾不统血引起的较为少见。临证应从出血的量、色、质,并结合兼证进行鉴别分析。至于吐衄发生在经前、经期或经后,则不必过于拘泥。但据证观察,本症发生在经前者居多。治疗应本(内经)“热者清之”、“逆者平之”的原则,以清热凉血降逆为主。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血热 1,临床表现:经前或经期吐血、衄血,量多,色鲜红。烦躁易怒,口渴欲冷饮,口臭,口疮,便秘尿黄。或伴经行先期,色红量少,甚而闭经。舌红苔黄。脉弦数。 2,病因病机:阳明胃热,扰动血海,夹冲脉之气上逆,损伤阳络而为经行吐衄。 3,治法;降逆泻火止血。 4,方剂:三黄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 药物:制大黄5~10g,黄连5g,黄芩15g,生地黄10~15g,白芍10~15g,牛膝15g,茅根30g。 方义:大黄、黄连、黄芩即《金匮要略》三黄泻心汤,清热泻火而降逆平冲。生地、白芍凉血止血、和肝。原方去当归、川芎以免其辛燥动血。并加牛膝引血下行,茅根为止吐衄之专药,清热凉血而不伤阴。 加减:烦躁易怒者加丹皮、山栀清热,尿黄加竹叶、木通、甘草清利,便干秘结者可用生大黄泻火。 5,变通法:血热阳盛,经后吐衄者,可用犀角地黄汤(《千金要方》)。 (二)阴虚燥热 1,临床表现;经胡或经后鼻衄,量少色红。伴月经量少,色红无块,月经周期无常,平时头晕耳鸣,五心烦搀,盗汗,口干。舌红,舌苔光剥或花剥,脉细数。 2,病因病机:阴血亏损,内热损伤阳络,而为本症。 3,治法:养阴清热止血。 4,方剂:沙参麦冬汤(《温病条辨》)加减。 药物:北沙参15g,麦门冬10g,玉竹10~15g,桑叶10~15g,扁豆l0g,天花粉10g,生甘草5~10g。 方义:沙参、麦冬、玉竹养阴清热,天花粉润燥生津,扁豆,甘草健脾和胃。桑叶清热止血。 加减:鼻衄加茅根、黄芩清热止血;烦热盗汗者,加丹皮、地骨皮清虚热。 5,变通法:经前吐血者,顺经汤(《傅青主女科》)加减,药如熟地、当归、丹皮、沙参、黑芥穗、茯苓、白芍以补肾和血、顺气调经。 【简易方药】 1,丹参、牛膝、连翘、茜草各12g,丹皮6g,黑山栀、枳壳,郁金各9g。每日l剂,水煎服。用于热盛者。 2,丹参、牛膝,茜草、杞子、玄参、黑山栀、玉竹各12g,生地15g,丹皮6g,郁金各9g。每日1剂,水煎服。用于阴虚热盛者。 【评述】 一般而言,经行吐衄,以肝火气逆、迫血倒行为主要机制。治以清火降逆为主要治法。如因阴虚燥热所致者,则宜治以养阴清热。一实一虚,可以吐、衄程度之轻重急缓及相关兼症加以判别。
预防预后:
经行吐衄大多属血热气逆之证。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热则血热,气逆则血乱。经前或经期冲脉阳热,气逆上冲,血热妄行。损伤阳络而为吐血、衄血。《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阐述了本症的病机与治法:“妇女经血妄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热盛也。伤阴络则下行为崩,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也。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若血少,热尚未减,虽虚仍当以清为主也。” (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妇女经血逆行,上为吐血,衄血,及错行,下为崩血者,皆因熟盛也,伤阴络则下行为崩,伤阳络则上行为吐衄也,若去血过多,则热随血去,当以补为主,如血少热尚耒减,虽虚们当以清为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