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什么是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
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是指由于横纹肌细胞完整性受到损害,细胞内的成分释放进入细胞外液和血液循环,肌红蛋白从肾小球滤出进入肾小管,引起肾小管堵塞和ARF。ARF是横纹肌溶解的严重并发症,占4%~33%,其中3%~50%患者死亡。根据统计,美国每年大约有近3万例横纹肌溶解发生。我国缺乏横纹肌溶解发生情况的确切数据。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临床表现 有横纹肌溶解的危险因素、诱因和肌痛、肌无力等症状:很快出现少尿、意识障碍、胸闷、心律失常等表现。
疾病检查:
血清肌酸激酶(CK)升高超过正常值上限10倍;血钾升高;肌红蛋白尿;代谢性酸中毒。其他实验室检查可发现低钙血症、高尿酸血症和高磷血症、血清乳酸脱氢酶和谷氨酰-草酸乙酸转移酶水平非特异性升高。
疾病治疗:
治疗 治疗的关键是阻断引起ARF的环节,包括容量不足、肾小管管型形成、酸性尿和氧自由基。对于创伤引起的横纹肌溶解,在患者没有进入重症病房前,在野外就应当迅速开放静脉,开始输入等渗盐水,保证尿量每小时200~300 ml,等待转入医院抢救。进入抢救室后的主要治疗是扩充容量,由干部分水分可进入肌细胞,因此可能需要大量补液。但注意不要因为输液速度过快引发肺水肿。 使用碱性药物不但可以阻止肌红蛋白在肾小管沉积、而且可缓解高钾血症。可通过使用碱性药物将尿pH调整到7.0以上。 对于高钾血症、低钙血症和高尿酸血症积极给以相应治疗。 如果已经形成少尿无尿和严重肾衰竭,则上述措施无效,应考虑血液净化治疗,维持患者生命,等待肾功能恢复。以间断血液透析滤过治疗为首选方式,因为持续血液透析或滤过治疗需要大量使用抗凝剂,可能对外伤性横纹肌溶解不利;横纹肌溶解往往呈现高分解型ARF,血液透析能有效纠正高钾血症等严重并发症,而腹膜透析每日交换量较少,净化效率较血液透析低。
预防预后:
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病因概要: 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外伤和压迫;肌肉血管堵塞或肌肉灌注下降;过度用力;电击伤;高温;非物理因素包括代谢性疾病、药物、毒素、感染、电解质紊乱和高渗状态以及内分泌异常、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 肌红蛋白引起的急性肾功能衰竭详细解析: 病因 1.物理因素 外伤和压迫:包括交通事故和工作场合意外、地震等自然灾害;肌肉血管堵塞或肌肉灌注下降:包括血栓或栓塞、血管痉挛、休克状态;过度用力:包括锻炼尤其是过度训练和军事训练、癫痫发作、精神过度兴奋或精神错乱、破伤风、哮喘持续状态等;电击伤:包括高压电流损伤、电烧伤;高温:包括运动、高温度环境、败血症、精神抑制药物恶性综合征、恶性高热。 2.非物理因素 包括代谢性疾病、药物、毒素、感染、电解质紊乱和高渗状态以及内分泌异常、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等。近年来药物引起的横纹肌溶解明显增多,常见的药物有酒精、安非他明、糖皮质激素、他汀和贝特降脂药物、异烟肼、抗疟药、中枢神经抑制剂、秋水仙碱、利尿剂、多黏菌素、HMG—CoA还原酶抑制剂和麻醉剂、可卡因等。另外,有些肌病,例如McArdle病和内碱棕榈酰基转移酶缺陷,容易发生横纹肌溶解。存在低钾血症和低磷血症的患者也易发生横纹肌溶解。 发病机制 横纹肌溶解的机制可以归纳为横纹肌损伤和再灌注损伤。各种原因所致肌肉的能量和氧气供应不足,导致细胞膜功能缺陷,大量钙内流,内琉的钙加强了肌肉收缩,进一步导致能量不足;细胞内大量的酶类(例如磷脂酶A2和多种蛋白酶)被激活,导致细胞溶解,细胞内容物则大量释放进入细胞外液、进入血循环;血液再灌注到肌肉组织,细胞可释放大量细胞因子和氧自由基进一步加剧横纹肌溶解。细胞损伤后大量肌红蛋白释放入血并通过肾脏,导致肾血管收缩、肾小管内管型形成,同时还可以直接对肾小管细胞造成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