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节性红斑
什么是结节性红斑?
结节性红斑(erythema nodosum)是在皮下出现有压痛红斑结节的炎性皮肤疾病,常出现在胫前,偶尔也出现在上臂和其他部位。临床特点为出现于下肢(两小腿多见)皮肤的红色痛性结节。组织病理可见真皮及皮下组织血管周围中等度的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小血管内膜增生,管壁有炎性细胞浸润,管腔可部分闭塞。20~30岁青年人发病多,女与男之比约3~6∶1。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结节性红斑的临床表现: 结节性红斑常见于青壮年,尤以女性为多,男女之比约为1.3:6,一般发生在6岁以上儿童,青春期后(20~30岁)发病最多。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好发于春、秋季节。发生皮损之前或同时可有上呼吸道症状、发热、两侧膝关节痛、肌肉酸痛等。 结节性红斑可急性发病,也可隐袭起病。皮疹呈全身性散在分布,主要发生在两小腿上三分之一处伸侧,亦可发生于大腿和臀部。皮疹的特征性改变为突然发生的,有光泽,有痛感的硬性结节。皮疹直径1~3cm,初现为红色,皮温稍高,渐成暗褐色并高出皮肤,每批约数个至十几个。1~2周后结节变软,皮疹变为淡紫色。结节不溃破,持续几天至几个星期,可慢慢消退,愈合后不留疤痕,易反复发生。偶尔数个结节向外扩展,互相连成环状。 发疹前可有发热、头痛、咽喉部疼痛、无力或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 迁移性结节性红斑(crythcma nodosum migrans)又称亚急性结节性迁移性脂膜炎(subacutenodular migratory panniculitis).是结节性红斑的一种临床变型,皮损表现为一个或一群的结节或斑块,单侧分布,触痛更轻,但存在时间更长一些。结节的中央缓慢的消退,离心性向周围扩展而呈弧型,边缘鲜红色,而中心带呈紫色或褐色。
疾病检查:
结节性红斑的诊断: 根据典型的皮肤损害,好发于小腿胫前,有压痛,不破溃,发病前有感染史,服用药物史(磺胺类、避孕药、溴及碘剂等),结合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表现为皮下脂肪小叶间隔性脂膜炎即可确诊。 结节性红斑应与很多表现为小腿结节的疾病鉴别,初步统计有40~50余种疾病,其巾常见的和重点考虑的鉴别疾病有变应性皮肤结节性血管炎、硬红斑、各种小叶性脂膜炎、皮肤淋巴瘤、麻风反应、贝赫切特综合征(白塞病)、结节病等,皮肤病理检查结合详尽的临床病史资料及其他必要的辅助检查,由有经验的医师进行综合分析是鉴别诊断的关键所在。结节性红斑与硬红斑,后者皮损好发于小腿屈侧,可破溃,愈后留瘢痕。自觉疼痛较轻,病程为慢性经过。组织病理学检查呈结核性变化,且病变部位的血管的管壁炎症浸润、增厚、管腔闭塞和血栓形成。 1、血沉以及其他非特异性炎症指征常有异常。可能发现链球菌感染证据或其他原发病证据;如人型PPD皮试从阴性转为阳性,X线有肺结核征以及SLE,真菌病等证据。 2、依据发病较急,合并有关节痛、发热、乏力等全身症状,黄豆至鸽蛋大的红色结节发生于两小腿伸侧上三分之一处,有疼痛和压痛,不溃破,持续几天至几个星期可白行消退。易于诊断。慢性反复发作时,应注意系统性疾病。实验室检查细白胞轻度增高,血沉快,C反应蛋白增高,C3增高,抗“O”值高,结核菌素试验多呈阳性。 3、根据患者为青年女性、急性发作、小腿痛性结节、不破溃、愈合后不留疤痕等症状,不难诊断。 应与下列疾病鉴别: 1. 皮肤结节性血管炎:多见于中年女性,小腿屈面出现深在大小不等硬结,消退后易纤维化。常季节性发作,有些病例伴有脉管炎。 2. 硬结性红斑:中年女性发病多,小腿屈面有深而大、暗红色硬结,可破溃。可能与结核有关。慢性病程。 辅助检查 某些患者红细胞沉降率加快,抗“O”值升高;如系结核菌所致者,结核菌素试验为强阳性。 组织病理学检查 结节性红斑是发生于皮下脂肪小叶间隔的炎症性疾病。本病组织病理为真皮和皮下组织的炎症性病变。主要表现为血管炎,尤其是以较大的小静脉管壁内炎症浸润及内皮细胞增生,但血管腔通畅,不发生闭塞,也无血栓形成。血管周围有炎症细胞浸润,早期以中性粒细胞为主,晚期却以淋巴细胞增多为主。
疾病治疗:
结节性红斑的治疗概要: 结节性红斑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积极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结节疼痛较明显者,可口服消炎痛。以清热、凉血、化瘀为主,常用药为生地、丹皮等治疗。 结节性红斑的详细治疗: 结节性红斑的治疗: 1.一般治疗 急性发作时要卧床休息,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水肿 或尽量减少活动,尤其是较剧烈的运动,有利于疾病治愈。 2.积极寻找病因 如发病前有微生物感染,尤其是有咽炎等上呼吸道感染者,积极给予有效的抗感染治疗。如为结核菌感染,应积极抗结核治疗。 3.对症治疗 结节疼痛较明显者,可口服消炎痛,剂量每次0.5~1mg/kg,每日2~3次,用药1周左右可见效;亦可用 非激素类抗炎药:疼痛明显者可服非糖皮质激素类抗炎剂,如吲哚美辛、布洛芬、阿司匹林等,对症治疗。阿司匹林0.1~0.15g/(kg·d),水杨酸钠0.1~0.15g/(kg·d)等;对急性发作、疼痛剧烈、或用消炎痛等药治疗效果差者,可用强的松1~2mg/(kg·d)口服,病情控制后可减激素用量至停药,一般疗程2~4周。但使用皮质激素应特别慎重,因它并不能缩短病程,且可能使基础疾病恶化。 本药除可用于由药物引起的重症患者外,对其他患者应谨慎为妥。重者可用泼尼松20~30 mg/d,症状缓解后逐渐减量至停药。另外,无感染的或慢性的病变可使用10%碘化钾溶液口服(成人剂量5~10ml,每日3次,儿童酌减),有助于结节消退,疗程2-4周。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钾能积聚于皮损部位,促使肥大细胞释放肝素;而肝素有抑制迟发性过敏反应的功能。另外,通过刺激多形核粒细胞,碘化钾能抑制氧中间体的产生,从而起到防止自动氧化性组织损伤的作用。但活动性肺结核者慎用。 抗生素:对上呼吸道感染或发热显著者,可给予抗生素或磺胺制剂。如查明是结核菌引起者,可给予抗结核治疗。 外用疗法:常用10%鱼石脂软膏外用,有消炎症功能。 可酌情选用音频电流磁疗,对某些患者效果相当不钴。 4.中药施治 以清热、凉血、化瘀为主,常用药为生地、丹皮、赤芍、双花、连翘、黄连、竹叶、当归、红花、川芎等。急性症状控制后,可内服鸡血藤浸膏片,或四季青片,直至症状全部消失。可选用桃红叫物汤或与二陈汤酌情加减冶疗。
预防预后:
结节性红斑的病因概要: 结节性红斑多见于年轻人。同时,改病也可能是一种药物反应,特别是对含磺胺的抗生素、碘化物、溴化物和口服避孕药。发病机制: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是与多种致病菌有关。组织病理:真皮中下部及皮下明显水肿,汗腺及血管周围有围管性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偶有血栓形成。 结节性红斑的详细解释: 结节性红斑的病因: 通常结节性红斑不是一种单独的疾病,而是某些疾病或药物致敏的表现,多见于年轻人,数月或数年后可复发。儿童常在患感冒或咽喉疼痛(特别是链球菌感染)后出现结节性红斑。在成年人,链球菌感染和结节病是最常见的病因。其他病因包括麻风病、球孢子菌病、组织胞浆菌病、结核病、鹦鹉热、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和溃疡性结肠炎。本病也可能是一种药物反应,特别是对含磺胺的抗生素、碘化物、溴化物和口服避孕药。 发病机制: 发病机制不十分清楚,大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一种迟发型或免疫复合物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可能与多种致病因素有关:①链球菌感染:多为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性咽炎,常伴有结节性红斑。一般在感染后三周内发生皮肤结节。②结核菌感染:儿童结节性红斑多半患有原发性肺结核。在未发生结节性红斑前,结核菌素试验为阴性;一旦发生结节性红斑,结核菌素试验即变为强阳性。③真菌感染:多见于球孢子菌病、组织胞质菌病和着色真菌病,此结节并非由致病菌直接引起,而是由其产物所引起的过敏反应。④病毒和衣原体属:引起的腹股沟淋巴肉芽肿,猫抓病,也可伴发结节性红斑。⑤其他因素:使用药物(如磺胺、溴化物、避孕药等),肉瘤样病、溃疡性结肠炎、淋巴瘤、白血病、风湿热、麻风病等也可伴发结节性红斑。 组织病理: 真皮中下部及皮下明显水肿,汗腺及血管周围有围管性浸润,早期病变在脂肪小叶间隔内,有小片散在淋巴细胞及不等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壁增厚,偶有血栓形成。陈旧皮损浸润以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为主,问有巨噬细胞及纤维组织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