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质性膀胱炎
什么是间质性膀胱炎?
间质性膀胱炎(Interstitial Cystitis,IC)亦称粘膜下纤维化或Hunner's溃疡,是一种非细菌性的累及膀胱全层的慢性炎性疾病,先后由Knorr (1908)和Hunner(1914)报道。其主要特点是膀胱痛或腰痛,伴有膀胱刺激症状:尿急、尿频、尿痛,尿培养阴性。女性多见,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100患病年龄在30~70岁之间,高峰30-50岁。美国现有45万例患者,并设有IC协会专门研究、治疗与协助IC病人。我国无确切数据,较少见,可能与误诊误治有关。
详细介绍
疾病症状:
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表现: 好发于40岁左右的妇女.25%小于30岁,18岁以下则罕见。女性占90%,男性占10%,发病隐袭,病程漫长,症状可轻可重,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主要是严重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和耻骨上区疼痛,亦可有尿道或会阴部疼痛,可十分剧烈,呈火烧样,与膀胱充盈有关,排尿后疼痛减轻。也可表现为下坠感或压迫感,月经前或排卵期症状可加重,60%女病人有性交疼痛,尿频严重时白天要排尿60-80次,夜间10~30次,病人无法休息与安眠。强制性控制排尿,可引起程度不同的肉眼血尿。有的病例有过敏史,体格检查无异常发现。有时耻骨上区有压痛,阴道指诊膀胱部位有触痛。 并发症: 间质性膀胱炎晚期出现膀胱挛缩或输尿管返流、输尿管狭窄,可致肾积水或肾盂肾炎,甚至肾功能衰竭。
疾病检查:
间质性膀胱炎的诊断: 由于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表现不具特征,需排除其他泌尿生殖系疾病后才能确诊。①病史和体格检查:②实验室检查,尿液检查无感染征象,尿培养无细菌生长,偶可发现镜下血尿,肾功能正常。症状严垂,尿常规改变不大是诊断间质性膀胱炎的重要线索;③泌尿特检,膀胱造影显示容量减少,有时发现膀胱输尿管返流;膀胱镜检查,当膀胱充盈时耻骨上区疼痛加重,需在麻醉下进行,膀胱容量可减少至50~60ml,发现Hunner's溃疡有助于确诊,但大多数病人没有溃疡,未经治疗者膀胱粘膜外观尚属正常或仅有慢性炎症改变,有时顶部可见有小出血点,如继续过度充盈膀胱,则可致粘膜破裂、出血,可见粘膜下血管小球(Glomerulations),常分布不均,遍及膀胱,同时行活组织检查;尿动力学检查可发现膀胱容量小,顺应性差,但不出现无抑制性收缩,这项检查有助于间质性膀胱炎与不稳定膀胱或神经源性膀胱相鉴别;静脉尿路造影显示上尿路功能及形态均正常。 1987年美国制定了间质性膀胱炎诊断的临床标准:①白天12小时排尿次数多于5次;②夜尿多于2次;③症状持续一年以上;④尿动力学未发现逼尿肌的不稳定性;⑤膀胱容量小于400ml;⑥尿急;⑦Hunner's溃疡;合并下述标准至少有两条:①膀胱充盈时疼痛、排尿后减轻;②耻骨上、盆腔、尿道、阴道、或会阴疼痛;③麻醉下行膀胱镜检查,保持膀胱在80cm水柱下一分钟可见膀胱粘膜淤血点:④对膀胱镜的耐受力下降。另外结合病理学诊断以除外与间质性膀胱炎临床表现类似的疾病。 鉴别诊断: IC是一个晚近才得到大家公认的疾病,其诊断标准可大致归纳如下:麻醉条件下尿急或膀胱痛患者膀胱扩张至80~120cmH20,并维持1~2min,膀胱镜检查膀胱有广泛的粘膜下出血点或Hunner溃疡。如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排除本病: (1)患者在清醒状态下膀胱测压,膀胱容量大于350ml。; (2)膀胱测压时介质充盈速度为30~100ml/min,充分100mL(气体)或150mL(液体),患者仍无明显尿急者; (3)膀胱测压过程中患者出现周期性膀胱收缩; (4)病程不满9个月者; (5)无夜尿者: (6)抗生素、防腐剂、抗胆碱药物或解痉剂能缓解症状者; (7)清醒状态下每天排尿次数少于8次者: (8)3个月内曾被确诊为细菌性膀胱炎或前列腺炎者: (9)患有膀胱或输尿管下端结石者: (10)有活动性外生殖器疱疹者; (11)患有子宫、宫颈、阴道或尿道肿瘤者; (12 患有尿道憩室者; (13)因环磷酰胺或其他化学品所致膀胱炎者; (14)患膀胱结核者; (15)患放射性膀胱炎者; (16)患膀胱良、恶性肿瘤者; (17)患阴道炎者; (18)年龄小于18岁者。 此外还需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需与结核性膀胱炎、慢性非特异性膀胱炎、浸润性膀胱癌相鉴别。细菌学检查、膀胱镜检查及活检,可作出鉴别。
疾病治疗:
间质性膀胱炎的治疗概要: 间质性膀胱炎膀胱扩张法,在麻醉下逐步扩张。多硫酸戊聚糖可补充膀胱粘膜缺失的氨基葡聚糖,均有一定的效果。局部电灼和电切术。药物治疗。膀胱灌注。对IC患者实施膀胱及尿路切除、尿路改道,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间质性膀胱炎的详细治疗: 治疗: 一、膀胱扩张法,在麻醉下逐步扩张,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以5.89-7.85kPa的压力直接向膀胱内灌注生理盐水,直至不能继续流入时,保留2-3分钟,20%病人有短期(少于3个月)的症状改善。另一种是向膀胱内放入有大气囊的导尿管,不断向囊内注水,维持压力在平均动脉压,持续3小时这样能使膀胱得到更大的或更有效的扩张,一次治疗可是膀胱容量增大1倍,疗效维持数月。但忌用于薄壁膀胱或活检后,以免引起穿孔。由于水囊压迫输尿管口妨碍尿液引流,可引起双肾区胀痛或下腰部疼痛,术后常有血尿,需留置导尿管引流数日。可定期重复进行。 二、全身用药,醋酸考的松100mg或强的松10~20mg,分次口服;应用抗组织胺药物如去敏灵50mg,每日4次;另外可用能抑制肥大细胞分泌、抗胆碱能神经和H1受体阻滞剂的药物(如羟嗪、阿密替林),钙通道阻滞剂心痛定,阿片受体阻滞剂(如Nalmefene),多硫酸戊聚糖可补充膀胱粘膜缺失的氨基葡聚糖,均有一定的效果。 三、局部电灼和电切术:局部膀胱粘膜损害,经电灼或电切可以暂时减轻疼痛。⑤手术疗法:在患者症状严重,时间长,在所有非手术方法治疗无效后,并且出现膀胱功能受限,膀胱挛缩或膀胱输尿管返流,肾积水时。可用盲肠或回肠扩大膀胱或行尿流改道。另外还有神经外科技术,如经骶骨脊神经根切断术、膀胱周围去神经术,膀胱部分切除术,膀胱松解术等。其他还有经皮电刺激、经尿道酚处理以去除膀胱周围神经。 四、药物治疗,阿米替林:该药是治疗IC的主要药物.其主要作用足刺激膀胱平滑肌的в一肾上腺能受体,降低平滑肌的应激性,以利于尿的贮存。抗组织胺药物这些药物有羟嗪、心痛定、戊聚糖钠和PPS。其中PPS的副作用较小,用法:100mg,3次/日。非阿片类止痛剂如醋氢酚也有一定疗效。 五、膀胱灌注 (1)硝酸银 给患者导尿,排空膀胱,1:5000的硝酸银溶液,30~6mL,灌入膀胱后如无明显刺激,保留3~4分钟。排出膀胱内液体。隔天灌注一次.并逐渐提高硝酸银的浓度1:2500、1:1000,1:750.1:50O,1:400直至1:100。如膀胱刺激症状严重,浓度升高的速度要慢一些。如患者有输尿管返流,则为本法的禁忌。 (2)羟氯生 患者麻醉后,将0.4%羟氯生液以10cm水柱的压力灌人膀胱,1次/周,共4周。 (3)DMSO(二甲亚砜)DMSO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能与水、油脂或有机溶剂以任何比例混合,其基本性质有:增强膜通透性,加强药物的吸收,抗炎止痛,肌肉松弛,促进肥夫细胞的组织胺释放作用。将50%的DMSO50mL,经导尿管注入膀胱,保留,15分钟。1次/2周,共4周。本法应用简便,无副作用,能有效地缓解症状,为治疗IC的首选一线药物。 (4)肝素 具有扰炎、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抑制血管形成和抑制平滑肌细胞增殖的作用。肝素用于膀胱灌注,不会被机体吸收。用法:肝素10,000 U,以60 mL蒸馏水稀释后用于膀胱灌注。可单独应用或与DMSO交替使用。 (5)针刺 以针刺分散患者对病痛的注意力,是治疗疼痛性疾病的常用方法。于耻骨上选取针刺部位,两针相距1 0cm,低频脉冲(2~50Hz),30-120min/d。本法有缓解疼痛的作用。 (6)手术 在对患者所有的保守治疗均告失败后,手术是解决问题的最后手段。应该明白,作为一种良性疾病,IC不仅不会引起患者死亡,且其自愈率约占50%。治疗对患者的伤害程度,不应超过疾病本身。手术应限定在那些症状非常严重、各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 对IC患者实施膀胱及尿路切除、尿路改道,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预防预后: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概要: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但有以下几个假说:栓塞引起的间质性膀胱炎、感染引起、神经体液因素、免疫因素、粘膜通透性的改变都有可能引起该病。另外其病理变化主要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全层炎症,表现为出血、溃疡、水肿、坏死等。 间质性膀胱炎的详细解释: 间质性膀胱炎的病因: 本病病因迄今仍不十分清楚,有以下假说:①血管、淋巴管阻塞,曾设想膀胱纤维化是由于盆腔手术或感染引起膀胱壁内淋巴管阻塞和引起栓塞性脉管炎或由于血管炎所致持久性小动脉痉挛所致,但缺乏足够的证据。②感染,曾提出过细菌、病毒或真菌感染可能是IC的病因,但还没有在lC患者中检出上述三种病原体的报道。③神经体液因素,肥大细胞在IC病人膀胱固有膜和逼尿肌中增多,寒冷、神经肽、药物、创伤、毒素等可活化肥大细胞,释放血管活性物质可致敏感觉神经元,后者迸一步通过释放神经递质或神经肽活化肥大细胞;肥大细胞也可直接引起血管扩张或膀胱粘膜损害引起炎症。④免疫因素,该病对皮质醇治疗反应良好,部分病人血中可检测到抗膀胱粘膜抗体,不少学者还发现对血管抗原产生的自身免疫性抗体或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血管壁激活补体系统参与了IC发病。⑤粘膜通透性,推测IC是由膀胱上皮的功能不良引起,其通透性增加并使尿液通过移行上皮漏入到膀胱壁,引起膀胱炎症。有人证实IC病人膀胱表层上皮内TH蛋白增多,提示粘膜的通透性增加。 病理: 间质性膀胱炎为慢性非特异性膀胱全层炎症。病变早期膀胱扩张时粘膜只见斑点状出血,后期膀胱粘膜变薄或坏死脱落可有典型溃疡,多见于膀胱顶部或前壁。溃疡底部肉芽组织形成。周围粘膜水肿、血管扩张。粘膜下或肌层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如浆细胞、嗜酸性白细胞、单核细胞、淋巴细胞和肥大细胞,这些炎症细胞浸润可达膀胱全层及肌间神经组织。肌层中血管减少,淋巴管扩张。肌束间及肌内胶原组织增多,严重的纤维化导致膀胱缩小。严重病例,输尿管开口处正常机能被破坏,导致膀胱输尿管返流及随之而来的肾积水或肾盂肾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