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痛(中医)
什么是肩痛(中医)
?
肩关节及其周围的肌肉筋骨疼痛称肩痛。肩后部疼痛往往连及胛背,称肩背痛;肩痛而影响上臂甚至肘手部位的,称肩臂痛。因其均以肩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他部位的疼痛是由于肩痛而引起,故可统称为肩痛。由于肩痛往往导致上肢不同程度的功能活动障碍,勉强活动上肢则疼痛加剧。在中医占藉中,以肩部疼痛为主而功能活动正常或影响较轻者。称“肩痛’’((针灸甲乙经))、“肩背痛”((内经)、《针灸甲乙经))、“肩臂痛”((针灸甲乙经》)、...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症候 风寒肩痛:为肩痛比较轻者,病程较短,疼痛程度也轻,疼痛性质为钝痛或隐痛,不影响上肢的功能活动。疼痛的范围或局限于肩部,或影响肩后部而牵掣胛背,或在肩前部而影响上臂,往往项背或上臂有拘急感。肩部感觉发凉,得暖或抚摩则疼痛减轻。舌苔白,脉浮或正常。 痰湿肩痛:肩部及其周围筋肉疼痛剧烈,病程较长。肩关节功能活动虽然正常,但因疼痛剧烈而不敢活动,动则疼痛更甚。经久不愈可造成肩关节活动障碍。肩部感觉寒凉,畏冷,得暖虽疼痛可暂时减轻,逾时则疼痛、寒凉感觉仍旧。因疼痛剧烈。往往影响患者的睡眠、饮食及正常工作。常因疼痛剧烈而汗出。因病程较长,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症状,如自汗、短气、不耐劳、易感冒等。舌质淡、苔白、脉弦或弦细。 瘀血肩痛:若因闪扭所致,则有明显外伤史。若无闪扭外伤,肩痛剧烈,疼痛性质为刺痛,虽经温经散寒、祛风湿止痛等法治疗,但获效甚微,经久不愈的,亦为瘀血肩痛。闪扭瘀血肩痛可有轻度肿胀或无肿胀,其闪扭损伤局部压痛明显。久病瘀血肩痛刚无肿胀,疼痛范围比较广泛,也无明显压痛点。二者均可因疼痛而引起肩关节活动轻度障碍。
疾病治疗:
鉴别治疗 风寒肩痛与痰湿肩痛:若体虚卫阳不固之肩痹痛。可用桂枝五物汤加当归、姜黄、桑枝等;若因气血不足,感受风寒之邪较重而疼痛也较明显者,可用蠲痹汤。 痰湿肩痛治疗应以祛寒湿朴气血为主,方用乌头汤加苍术、白术、茯苓、防己等。 瘀血肩痛与痰湿肩痛:治疗除祛寒湿补气血之外,尚需配以祛瘀血之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等。
预防预后:
鉴别分析 风寒肩痛与痰湿肩痛:风寒肩痛为肩痛较轻者,可称为“肩痹痛”,而痰湿肩痛为肩痛较重者,且疼痛范围较风寒肩痛为广泛。可称为“肩痛周痹”。二者的病因均得之感受风寒湿邪,前者以感受风寒为主,而后者以感受寒湿为主。二者之病机各异,风寒肩痛因汗出当风,或夜卧不慎被风寒外袭,邪在肌肤,尚属浅表。但体虚之人,肌肤卫阳不固,常自汗出,易感受风寒之邪而息肩痛。(素问·五藏生成篇)云:“卧而风吹之。血凝于肤者为痹”。(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井治)所谓“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风寒之邪袭留肌肤,经络气血为之凝涩不通,发为痹痛,其疼痛较轻而兼有麻木感。若体虚卫阳不固之肩痹痛。可用桂枝五物汤加当归、姜黄、桑枝等;若因气血不足,感受风寒之邪较重而疼痛也较明显者,可用蠲痹汤。 痰湿肩痛虽亦得之感受风寒湿邪,但以感受寒湿之邪为主,且寒湿之邪久滞筋肉之间,其疼痛症状明显且病程较长。常因久卧寒湿之处,或大汗之后浸渍冷水所得。(灵枢 周痹)云:“风寒湿气客于外分肉之间,迫切而为沫,沫得寒则聚,聚则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则痛”。徐灵胎注云:“(内经)中无痰字,沫即痰也。”沫即水湿,而称之谓痰。迫切而为沫,即迫切而为痰,痰湿聚于分肉之间。“排分肉而分裂”,故疼痛剧烈,称为痰湿肩痛。(内经)称此为“周痹”,(针灸资生篇)名之谓“肩痛周痹”。痰湿久居分肉之间而不出,不但疼痛剧烈,而且气血亦虚。所以治疗应以祛寒湿朴气血为主,方用乌头汤加苍术、白术、茯苓、防己等。 瘀血肩痛与痰湿肩痛:闪扭瘀血肩痛有明显外伤史,起病突然,局部可有肿胀、压痛,疼痛性质也多为刺痛,影响上肢功能活动,治疗以活血祛瘀止痛为主,可用桃红四物汤加姜黄、乳香、没药、土鳖虫等。痰湿肩痛疼痛剧烈,病程较长,而无明显外伤史,局部也没有明显瘀肿。其久治不愈,也多兼有瘀血,表现为刺痛,经筋僵硬,肌肉萎缩等,苔脉无明显变化。治疗除祛寒湿补气血之外,尚需配以祛瘀血之药,如乳香、没药、穿山甲等。 肩痛一症,历来医家均归属于痹证范围,或因之风寒,或因之痰湿,或因之闪扭瘀血。临床所见绝大多数为寒证,初得之多为实证,久病则为正虚而邪实,常兼有气血肝肾不足的表现。 (针灸甲乙经):“肩中热,指臂痛“。 (景岳全书):“有湿热之为病者,必见内热之证,滑数之脉,方可治以清凉。宜二妙散及加味二妙丸、当归拈痛汤之类主之。其有热甚者,如抽薪饮之类亦可暂用。” (临证指南医案 肩臂背痛)徐灵胎评:“痛定于肩背,此著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攻之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