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胎
什么是滑胎
?
滑胎是指连续发生三次以上的堕胎或小产而言。亦称“数堕胎”。(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云:“若怀胎三、五、七月,无故而胎自堕,至下次受孕。亦复如是。数数堕胎,则谓之精胎。”甚者,屡孕屡堕,而终不能正产。本症相当于西医学的习惯性流产,亦即反复自然流产。但有些古代医著所言滑胎,是指临产催生易产的方法,不是“滑胎”症。在(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及(叶氏女科证治)等将“数堕胎”称为“滑胎。”不可不明矣。
详细介绍
疾病检查:
常见证候 肾气亏虚滑胎:屡孕屡堕,腰漏膝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夜尿频多,受孕之后。小腹疼痛下坠或阴道流血少量。舌质淡,苔白,脉沉细或滑细,两尺尤弱。 气血两虚滑胎:屡孕屡堕。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受孕之后小腹疼痛下坠或阴道流血少量,舌质淡,苔白,脉细弱或滑弱。 血瘀滑胎:屡孕屡堕,受孕之后小腹胀痛或下坠,或阴道流血少量,腰痠,或口干不欲饮,舌质淡黯或紫黯,舌下脉络怒张。脉滑或弦滑。 相火偏旺滑胎;多次堕胎,形瘦色枯,两颧红赤,五心烦热,口干喜饮。腰痠痛,阴道流血。舌淡红赤,苔少,脉滑数或尺部虚大。
疾病治疗:
【证治方药】 (一)肾气亏虚 1,临床表现:屡孕屡堕,腰膝酸软,精神萎靡,小便频数,夜间尤频,受孕后小腹疼痛下坠,或阴道少量流血。舌质淡嫩,脉沉细、细滑,两尺尤弱。 2,病因病机:先天不足,肾气素虚,或房事不节,肾气耗伤。肾气虚亏则冲任不固,胎无以系,致生滑胎。 3,治法:补肾益气,养血固冲。 4,方剂;滋肾育胎丸(罗元恺经验方)。 药物:菟丝子240g,川续断90g,巴戟天90g,杜仲90g,熟地150g,鹿角霜90g,枸杞子90g,阿胶120g,党参120g,白术90g,大枣(去接)5O技,砂仁15g。除熟地、阿胶、枸杞子、大枣肉外,各药共研细末,另将熟地、枸杞反复熬煎。去渣以药液溶化阿胶使之成稀糊状+另将枣肉捣烂,将药末与药液及枣肉调匀,炼蜜制成小丸。日3次,每次6g。 方义:菟丝子、枸杞子补肾益精,川断,杜仲、巴戟天补肾同冲,鹿角霜补元阳、生精髓,熟地、阿胶养血生血,党参、白术益气健脾,砂仁理气安眙,大枣健脾养血。全方以滋补肾阴,肾阳为主,佐以补气健脾,养血固冲。 5,变通法:未孕时服滋肾育胎丸,已孕后可服寿胎丸(《医学衷中参西录》)合千金保孕丸(《景岳全书》),药用桑寄生、川断、菟丝子、阿胶、杜仲、山药。或用泰山磐石散(《景岳全书》)加减,药用黄芪、人参、白洙、甘草、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续断、黄芩、砂仁、糯米。寿胎丸、千金保孕丸以补益肝肾见长,泰山磐石散补益气血尤佳。 (二)肾阴虚 1,临床表现:屡孕屡堕,腰酸下坠,形体消瘦,两颧潮红,五心烦热,小便黄,大便干,口干咽燥,受孕后至期或提前阴道流血。舌红苔少。脉滑数,尺部虚大。 2,病因病机:肾阴亏虚,内热偏旺,灼伤阴血无以安胎,冲任不固而成滑胎。 3,治法:滋阴清热,养血安胎。 4,方剂:保阴煎(《景岳全书》)加减。 药物;生熟地各10~12g,白芍10g,山药10g,续断10g,黄芩10g。旱莲草15g,桑寄生15g,杜仲10g,地骨皮l0~15g。 方义:熟地、山药补肾,生地、地骨皮凉血清热。桑寄生、杜仲、川续断补肾安胎,旱莲草、白芍养血,黄芩清热而能安胎。 加减:阴道流血加侧柏叶、阿胶止血保胎;阴虚内热甚者,加麦冬、石斛养阴;胎动不安加苎麻根、南瓜蒂安胎。 5,变通法:或用补肾固胎散(刘本五经验方,见下文)。 【医家经验】 (一)刘搴五补肾固胎散 处方:桑寄生、川续断、阿腔、菟丝子各45g,椿根白皮15g,共研细末。 用法:每次服10g,每月逢1、2、3日。11、12、13日,2l、22、23日,各服l次。 习惯性流产多属肾虚,用寿胎丸有效。将剂型由丸剂改为散剂,增强药墨,并加用椿根皮以凉血止血。妊娠多胎热,而习惯性流产又因肾虚所致。胎热宜清,肾虚宜补。故方中四药均为补益之剂,而加椿根白皮取其性寒,出血时可止血,未血时可预防出血。以补为主,以清为辅。同时改变服用方法,又不会因过于补肾而增加胎热。(北京中医医院,等,刘本五妇科经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牡,1982,287) (二)赵选卿逐瘀汤 处方:小茴香、川芎、官桂、五灵脂、蒲黄各l0g,延胡索、赤芍各15g,当归25g,炮姜、没药各7,5g。经色紫黑有块,加川楝子、茜草炭、香附、艾叶,经色黯红无块加艾叶、蒲黄炭,寒湿胜加苍术、黄芩。 适应证:体壮气盛之习惯性流产患者有瘀血表现,如舌黯有瘀点(斑),面色晦黯,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盆腔炎、子宫肌瘤病史。 因瘀血而致滑胎,多因寒邪客人胞宫,致使气血失调。瘀阻胞宫,血溢脉外则胎动不安,瘀滞不行则新血难生,胎失所养所致。本方乃王清任少腹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可化瘀温胞、安胎止血。[胡熙明,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下),上海:文汇出版社,1989,l0] (三)归绥琪治母儿血型不台(ABO或Rh) 孕期治疗母亲,以防止新生儿溶血症(胎黄)和流产、死胎。 1,胎孕湿热、肝胆不和:症见倦怠乏力。口苦口渴不欲饮,胁胀膜满,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用茵陈蒿、苎麻根各30g,山栀、白术、南瓜蒂各9g,黄芩15g,白芍、菟丝子各12g,生大黄3~5g,炙甘草6g。清热化湿,疏肝利胆,佐以安胎。 2,湿热蕴积,瘀阻胞胎:症见口苦,口渴,烦热不安,大便干结,口唇黯红,苔薄黄腻,舌红有瘀点(斑),脉涩,用茵陈蒿、苎麻根各30g,黄芩15g,益母草、丹参各12g,赤芍15g,当归、白芍、枳壳各gg,川芎6g,生甘草3~6g。清热利湿,活血化瘀,佐以安胎。(乐秀珍,妇科名医证治精华,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5,152~153) (四)祝谌予经验 应从非妊娠期即开始调治,为再次妊娠时防止流产作准备。常采用益气健脾、补肾养血法,选补肾八子汤(五味子、拘杞子、女贞子、菟丝子、覆盆子、韭菜子、蛇床子、车前子)加调气养血药,如木香、益母草、川芎、当归、赤白芍、茯苓、黄芪为主方,可随证加减制成丸药,长期服用,作为孕前准备。妊娠后即改用补气养血、固肾安胎法。为保胎八味方(黄芩、白术、扁豆、川断、寄生、菟丝子各10g,砂仁、苏叶各3g),酌加党参、黄芪、陈皮、半夏、枸杞等。或用补肾养血、益气安胎药配制成丸药长期服用。如自拟安胎膏,选用党参、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黄芩、枸杞子、女贞子、沙苑子、五味子、川断、杜仲、生熟地、白芍、补骨脂、益智仁,芡实、炙甘草各30g,肉苁蓉、黄芪各60g,仙鹤草90g,犬枣500g,共入锅内煮极烂,去渣取汁;溶化阿胶、鹿角胶、龟甲胶、鳖甲腔各30g,加蜂蜜收膏备用。为避免流产,在孕期即予服用,直至超过习惯性流产期的月份停服。(钱自奋,等,祝谌予临床经验集,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3,65~66) 【简易方药】 1,所以载丸加减:白术、茯苓、菟丝子、赤石脂各20g,党参、杜仲、桑寄生各15g,大枣10g。l水煎服,每日1剂,用以保胎。 2,泰山磐石散加减:黄芪30g,太子参、白芍、白术、桑寄生、续断、菟丝子、阿胶、黄芩各15g,当归,砂仁各6g。水煎服,每日1剂,服药至妊娠60天后,改为每周2剂,坚持至妊娠100天或超过以往流产中妊娠最大月份后1个月为佳。用以保胎。 3、活血化瘀蜜丸:益母草500g,当归、川芎、白芍各250g,木香12g。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9g。孕17周开始服至分娩。日1~3次,每次1丸。用于母儿血型不合者所致流产。(协和医院经验方) 4,茵陈冲制:茵陈15g,黄芩9g,制大黄3g,甘草l,5g制成冲剂(1袋量)。日2~3次,每次l袋。确诊时服至分娩。防止新生儿溶血症(胎黄)和流产、死胎。(陈惠美方)
预防预后:
本症的原因,是先天不足,复损于肾气,以致不能荫胎、系胎;或脾虚而气血生化无源,不能摄养胎元;或因素体阴虚,因孕益虚,内热伤胎,以致屡孕屡堕。近年研究,亦有湿热内蕴或瘀血阻滞引起滑胎者。一般而言,本症以虚证为主,补肾固元、益气养血是治疗大法,同时要注意起居、房事、情感的调节。 肾气亏虚滑胎与气血两虚滑胎:二者均为虚证。胞脉者系于肾,肾气足则胎固,肾气虚则胎失所系。若先天禀赋不足,肾气虚弱,或房室不节,耗伤肾气,以致肾气亏虚,冲任不固,胎失所系。而致屡孕屡堕,遂为滑胎。其临床特点为:必兼有肾气亏虚的症状,如腰瘦膝软,头晕耳鸣,精神萎靡,尿频,尺脉弱等。治宜补肾固冲安胎。方用千金保孕丸合寿胎丸加减。临证时若偏于肾阴虚者,则必兼见阴虚火旺之征,如颧红唇赤,五心烦热,口干喜饮等,若偏于肾阳虚者必兼见阳虚外寒之象,如形寒喜暖,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至于治疗,可在前方基础上分别加滋阴清热,或温补肾阳的药物。 而气血两虚滑胎多因素体虚弱,或饮食、劳倦伤脾,气血化源不足,以致冲任不足,不能载胎养胎,故屡孕屡堕而致滑胎。其临床特点为:必兼有气血亏虚的症状,如头晕眼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面色苍白等。治宜健脾益气,养血安胎,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或用采山磐石散。 血瘀滑胎:本症多由孕妇素体脾肾气虚,气血运行乏力而致血瘀;或素体湿热内盛,湿热与血搏结成瘀,造成瘀血内阻,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不能滋养胎儿而致滑胎,甚或胎死宫内。临床表现为孕后腹胀腹痛下坠,腰痠,阴道流血,或口干不欲饮,舌质黯,舌下脉络怒张,脉弦滑。 相火偏旺滑胎:多固七情怫郁,郁而化火;或房童不节,欲火内炽,火愈炎而水愈涸,譬之风吹则水竭而未枯,胎何能安?临床症状兼见五心烦热,两颧红赤,舌红,脉数等,治宜滋阴降火安胎,方选保阴煎。